電影對我來說,不僅僅是娛樂,更像是一面映照生活的鏡子。這一次觀看紀錄片《乘著光影去旅行》,我被國際知名的國家級電影攝影師——李屏賓老師——所深深觸動。這部紀錄片不只是一段回顧,而更像是一場光影與時間的對話,引領觀眾重新思考「什麼是電影」、「什麼是影像創作」,以及「光線」對影像語言的無限可能。
光影的修煉
李屏賓老師自年輕時進入中影工作,就在有限的資源與嚴苛的環境中,不斷摸索如何「用光說故事」。紀錄片中,他提到自己在台灣電影的黃金年代,不是單純依靠器材或大製作,而是在生活裡細細觀察光影的變化,從日常的晨昏交替到自然的陰晴轉換,學會用光捕捉情感。
這讓我特別有共鳴。許多時候,我們會以為藝術需要龐大的資源支撐,但李屏賓老師證明,真正的藝術來自於「限制之中孕育的自由」。在匱乏與貧窮的年代,他和台灣一群熱愛電影的創作者們,憑著熱情與對影像的純粹追求,創造了無數感動人心的作品,也為台灣電影寫下輝煌的一頁。
與導演的默契
紀錄片裡一再提及李屏賓與多位導演的合作,像侯孝賢、許鞍華、王家衛、徐靜蕾等。這些導演風格迥異,但他都能找到最適合的光影語言,去支持導演的敘事。侯孝賢導演作品裡的靜謐與真實、王家衛電影裡的迷離與浪漫,都因為李屏賓的攝影而成為經典。
我覺得最打動我的,是他從來不把自己放在「明星」的位置,而是謙卑地成為導演的眼睛。好的攝影師,不只是拍下畫面,而是能夠理解導演的心境,並用光影把情感傳遞給觀眾。這也是為什麼李屏賓能在不同文化背景的電影裡,都拍出如此動人的畫面。
光影與旅行
紀錄片片名《乘著光影去旅行》並非虛名。因為電影工作的關係,李屏賓老師走訪了世界各地,參與無數電影的現場拍攝。巴黎、東京、北京、台北、香港……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光,影像也因此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氣質。他用攝影機,不只記錄了一個導演的故事,也記錄了不同時代、不同城市的氣息。
我在觀影時常常想,如果沒有攝影師的存在,很多電影或許就不會如此打動人心。導演可以構思故事,但正是攝影師用光影賦予故事靈魂。這讓我更加佩服幕後創作者的價值,他們雖然不在鎂光燈下,卻是讓電影發光的靈魂人物。
看完這部紀錄片,我想起了我表弟。他從事幕後攝影與影片剪輯已經超過十年,專長是企業與餐飲業的影片拍攝與製作。他不僅是攝影師,也是導演與 Youtuber。這讓我在看李屏賓老師的故事時,特別能夠感受到「光影」對一個創作者的重要性。
攝影需要的不僅是技巧,更需要人脈與合作。表弟常常跟我分享,他在高雄地區幫許多餐飲品牌、公司行號製作宣傳影片,如何在有限的預算中抓住重點,讓影像不只是「漂亮」,更能「說故事」。這與李屏賓老師的精神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重點不是炫技,而是如何用光影打動觀眾。
光影的傳承
李屏賓老師透過《乘著光影去旅行》告訴我們,光影藝術是一種需要持續探索、傳承與創新的道路。他不斷嘗試新方法,也不斷提醒年輕創作者要「看見世界的光」。我想,這對許多正在從事影像工作的人來說,是很大的鼓舞。
我的表弟李嘉瑋攝影師,目前活躍在高雄市,他的作品網站與 Youtube 頻道上,也能看到他對影像的熱愛與實驗精神:
作品網站: [https://c5m2qxjfzg.wixsite.com/jarvislee作品集網站]
YouTube 頻道:
https://youtube.com/@wavecreator9422
雖然表弟與李屏賓老師的經歷有距離,但我在他們身上都看到了「乘著光影去旅行」的精神:用影像記錄世界,用光線表達情感,用創作連結觀眾。
《乘著光影去旅行》不只是一部電影攝影師的紀錄片,更是一封寫給所有影像創作者的情書。它提醒我們,電影的本質是「人與人之間的感動」,而攝影師就是那個在光影之間找到情感出口的人。
對我來說,看完這部紀錄片最大的收穫,就是更懂得珍惜幕後創作者的努力。電影不只是導演或演員的成就,而是一群熱愛影像的人共同完成的夢想。而在現實生活裡,像我表弟這樣默默努力的攝影師,也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延續這份光影的力量。
或許,有一天當我們回顧自己的生命時,也能說:我們曾經「乘著光影去旅行」,用一幀又一幀的畫面,記錄下屬於我們的時代。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