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 年《我的自由年代》播出時,我還是個國小生。那時候的我,對「大學生活」的理解幾乎全來自電視劇。劇裡的校園,有陽光、有操場、有義氣相挺的朋友,也有青澀曖昧的戀愛故事。每個場景都像染上了金色濾鏡,讓人覺得青春是永遠自由、熱血、浪漫的。那時候的我,甚至在心裡悄悄描繪未來的大學:一定會像戲裡那樣,一群人騎著機車趴趴走,夜唱、打工、辦活動,愛得轟轟烈烈又單純無害。
多年後,當我真的踏進大學校園,才發現現實和劇裡的世界,有很大的落差。沒有那麼多偶像劇式的偶遇,更多的是課業、打工、忙著找實習,朋友們的聚會要提前一個月喬時間。戀愛也不再只是偷偷看對方一眼就能心動一整天,而是伴隨著現實考量和各種不確定性。
重溫《我的自由年代》時,我不再只是看白雪、劉杉峰、林嘉恩等角色的故事,而是更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的單純——沒有社群媒體的綁架、沒有那麼多焦慮與比較,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似乎更近,也更願意為彼此付出時間。或許,正因為那個年代已經過去,才讓這部劇對我來說更加珍貴。
《我的自由年代》對小時候的我,是對未來的嚮往;對現在的我,則是一種時代的紀念。雖然現實的大學生活與想像不同,但我依然感謝那部劇曾經讓我相信,大學是一段可以盡情做夢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