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無劇透
⚠️ 轉載本文創作文字,請註明出處
黏土定格動畫一向是我的最愛,還記得小時候在華視頻道播出的「阿公講古」黏土動畫,至今依然是我最深刻的童年回憶。
而有些電影,就像封存多年的舊信件,雖然紙張泛黃,墨痕斑駁,卻依然帶著能穿透時光的餘溫。亞當艾略特的《蝸牛少女回憶錄》正是這樣的一封寫給孤獨者、寫給人生旅途緩慢行走者的信,也寫給那些尚未學會如何更愛自己的我們。
故事的主角葛蕾絲是一位過早學會,甚至習慣沉默的女孩。從小失去雙親,與古怪卻慈愛的奶奶蘋淇,亦師亦友的相依為命,她的生活彷彿永遠籠罩在雜亂與舊物的氣味之中。葛蕾絲愛收集蝸牛相關物品,這些動作遲緩的小生物,卻是她情感的唯一投射,背著龐大的殼,靜靜地前進,不聲不響地靜靜存在著。那不只是一種興趣,而是一種生存方式,一種向這個喧囂世界低聲說話的方式。

•
《蝸牛少女回憶錄》採用定格動畫的形式呈現,這種幾近執著的創作手法,在這個講求快速效率、絢爛特效的動畫時代,卻顯得格外珍貴。每一幀畫面都像是用指尖輕輕捏製而成,保有黏土的細孔呼吸與不太完美的皺摺。角色的眼神、肢體與沉默,都成了情感的延伸,沒有多餘的說明,卻讓觀眾輕鬆讀出屬於他們的寂寞、怯懦與微弱的希望。
影片的色彩美術也值得讚賞。以低飽和的暗灰色調為主軸,交織些許褪色深紅與墨綠,那些顏色像是從舊信件或舊書本上剝落的記憶碎片,混合了過去的懷舊與當下的疏離感。葛蕾絲居住的屋子,是一處象徵「內在世界」的場域,裡頭堆滿了信件書本、標本與無聲的物件,像極了我們每個人內心的小小藏匿角落。

•
這部作品最動人之處,並不在情節的起伏,而是在那一份對於「內在世界」的耐心凝視。葛蕾絲的孤獨不是戲劇化的孤絕,而是一種日常的、不被察覺的慢性失落。她透過書信與世界對話,那些信像是她生命裡的浮木,讓她不至於沉沒。她寫給那久未相見的吉伯特,也寫給自己,在每一次書寫中,她悄悄地對自己的存在進行命名與確認。這樣的設定,在鏡頭下充份表現被壓抑的情緒與安靜,也藏著濃烈的溫度。
而蝸牛在本片中也是最明顯的隱喻。牠們象徵著對於不順利人生的時間延遲,也是自我保護的機制,更是對外界的遲疑。葛蕾絲所收集的每一隻蝸牛物品,似乎都對應著她人生的某個斷層,那些無法言說的悲傷、那些必須藏起來的情緒,都被好好安置在小小的殼裡。她與蝸牛共享一種節奏,一種無需在人生拼命奔跑,只需保持抵達的速度節奏。

•
導演對孤獨的描繪,一如他過去的作品,如《巧克力情緣》中所展現的誠實,甚至殘酷,但從不冷漠。他並不強迫角色成長,也不給予簡化的救贖,而是讓他們在微光中探索出口。葛蕾絲與吉伯特之間的情感、她與奶奶之間的忘年之交、甚至是她與自己的對話,都彷彿是浮在水面上的氣泡,輕柔卻真實。
最後,葛蕾絲決定走出那個堆滿雜物的房間。她沒有蛻變成另一個人,也沒有奇蹟般地獲得更完美的幸福,但她學會將過去與現在並置,學會不再逃避。這樣的結局,雖不華麗,但卻格外動人。有些人終其一生都在回頭學習如何與自己的陰影共處,而這份學習本身,已是一種溫柔的勇敢向前。

•
《蝸牛少女回憶錄》是一部需要靜下心來觀看的電影,它不在乎是否能夠討好觀眾,只關心是否能與你內心的某個角落產生一點對話。當電影落幕,那些慢慢蠕動的蝸牛、那些靜默的哭聲與微弱的笑容,或許依然會悄悄停留在心底,提醒我們,人生有時不必搶快,愛與被愛的能力,也許就藏在最柔軟的緩慢之中。

如果你曾經也覺得與世界脫節、曾因自己與周圍不合拍而感到困惑,那麼這部作品也許會是一面鏡子,又或是一封你早該收到的蘋琪信件,慢慢讀完,然後,輕輕收藏在記憶深處。

•
|評分|
🟢4顆星【好評】推薦必看
•
“觀影的樂趣,在於能獨自冥想那片刻”
追蹤茶太郎 IG:@movie_chataro0722
•
|電影資訊|
|發行片商:#好威映象
|主要演員:#莎拉史努克
|上映日期:2025/05/16
|#電影 #影評 #片單 #動畫 #定格動畫
|#蝸牛少女回憶錄 #MemoirofaS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