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老婆的abc姪子從美國來台灣,我帶他去看了大爛片"英雄",從此就沒進過電影院,昨天早上無意在旺旺中時看到一則報導,才曉得原來Bob Dylan也被搬上了螢幕,這是無法等待的,所以下午就劉姥姥進大觀園,和老婆去松山菸廠改建的松山文創園區裡的誠品戲院買票進場。太棒了,人果然很少。
人少是合理的。大概半個多世紀前,台灣是有一大群搖滾樂迷,但是迷的多半是英式搖滾,譬如Led Zeppelin、Pink Floyd、King Crimson、Emerson Lake and Palmer。。。。等,民謠歌手如Bob Dylan、Joan Baez,至少在我熟悉的那個圈子裡並不是那麼受歡迎,可是很奇怪的是,Neil Young卻又被哈的不得了。怪哉。
本來是沒啥興趣寫電影心得的,但是想到這部"A Complete Unknown"獲得八項奧斯卡提名,萬一得獎,萬一還是個大獎,譬如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有可能)、最佳男主角(可能性巨大),或者次要的最佳男女配角(可能性也不小),立刻就會出現一群附庸風雅的文青,一如2018年的波希米亞人狂想曲,網路上頓時之間出現好多Queen的一日歌迷,紛紛發表對Queen的看法,讓人無比厭煩,所以乾脆自己先寫,以免萬一3月初得大獎後再寫,會讓人以為我也是某位臉皮厚如城牆的老文青。
是不是附庸風雅,內行人一看便知,我昨早看的那篇中時報導,就已經有不懂裝懂的文青味,其中有這麼一段。。。。。金曲歌后xxx讚嘆:「 Timothée Chalamet 不僅栩栩如生詮釋了Bob的音色和唱法(籌備了5年!)自己演唱時也增添了自己的美感和旋律性。」
看起來沒毛病,事實上毛病大了,因為沒有人會在這樣的情況下稱呼Bob Dylan為Bob,都是稱呼Dylan,連關係最密切的Joan Baez在演唱會上演唱他的作品時,都會說下面唱的這首歌是選自Dylan的某一張專輯。。。。
這就是讓我厭惡的附庸風雅。
影片開始後,屬於Dylan的第一首歌是為美國民歌之父Woody Guthrie譜寫的Sony for Woody,坦白說,我對這首歌沒啥概念,因為他62年出版的第一張專輯真的不怎麼樣,開始怎麼樣的是63年的第二張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Blowing in the wind就收錄在裡面,可是有意思的是,在電影中出現的第二首Dylan作品並非Blowing in the wind,而是一首不太出名的Boots Of Spanish Leather,我對這首歌的深刻印象是來自愛爾蘭民謠樂團The Dubliners,並且是40年後,我起初聽只覺得耳熟,還一直誤以為是傳統凱爾特民謠,後來才搞清楚原來又是Dylan的作品。
相信會有人認為我這種Dylan迷也是假的,怎麼連Dylan寫的歌都搞不清楚?請相信我,因為這種事發生太多次了。
太多次當人們聽到一首超棒的英文歌曲時,一看作者,怎麼是Bob Dylan?以前怎麼沒聽過?原因很簡單,Dylan在自己的專輯唱得怪腔怪調,所以不受人注意,可是其他耳尖的歌手一聽就知道是值錢貨,於是重新編曲改唱,頓時成為佳作,Bob Dylan一向很滿意這樣的事,反正他的作品太多,誰唱的好聽誰去唱唄。
我舉幾個例子:
Father of Day,Father of Night。。。。這是最誇張的一首,請聽Manfred Mann的改良唱法和Dylan的原唱,聽過後你只會想把Dylan活活掐死。
Manfred Mann's Earth Band,如嫌前奏太長,請拉到1分鐘處。
Bob Dyaln
My Back Page,這首應該是所有改唱Dyaln作品中最成功的一首,也是我的手機鈴聲,不少老美認為這是他們生平聽過的最佳天籟,可是他們聽的都是Byrds版,沒有人喜歡Dylan的唱法。
Byrds
Bod Dylan
Sad Eyed Lady of the Lowlands,提到改唱Bob Dylan的作品,不能不提Joan Baez,Baez口中淒美動人的這首歌,Bob Dylan的唱法好像是醉鬼在唱酒歌。
有機會再續。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