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中,在德軍裝備7.5 cm KwK 40 L/43戰車砲的長砲管四號戰車F2 (G)型出現於東線戰場以後,蘇聯才開始發展強化T-34裝甲防護力,擴大砲塔以容納三名乘員,但首階段仍維持既有76.2 mm F-34戰車砲的T-43。然而T-43的兩輛原型車直到1942年十二月史達林格勒之役末期,以及德軍重新在東線南方戰場站穩陣腳的1943年三月才面世。T-43在犧牲機動性以換取裝甲防護強化後,仍無從抵禦德軍8.8 cm戰車/戰防砲的威力。
1943年七月衛城作戰結束後,蘇聯汲取此役T-34火力不敷應付虎式與豹式戰車的經驗,認為新式戰車必須以火力提升為首要重點,且仍應維持高機動性。隨即取消T-43開發計畫,轉而以T-34底盤搭載T-43計畫開發的三人砲塔,並使用較大口徑85 mm ZiS-S-53戰車砲,亦即T-34-85。T-34-85在1944年一月才開始量產。
不過這蘇聯版的太原五百完人:全數追晉蘇聯英雄頭銜的「潘菲洛夫師的廿八名親衛軍」(Двадцать восемь гвардейцев дивизии Панфилова),卻在1948年經蘇聯當局調查後證實為子虛烏有。事實上在當年杜博謝科沃的攻勢中,德軍並未蒙受重大損失;這廿八名號稱犧牲成仁的蘇聯軍人中也有六名倖存,且皆隱姓埋名活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
電影中的豹式戰車正面裝甲前沿繪有武裝親衛隊第十二裝甲師「希特勒青年團」(12. SS Panzer-Division "Hitlerjugend")師徽。該師在1943年10月30日於比利時成軍後持續部署於西線,參與1944年六月上旬起的諾曼第戰役以迄翌年元月下旬止的「守望萊茵」作戰(Unternehmen Wacht am Rhein),即突出部之役。1945年二月方劃歸南方集團軍開赴匈牙利對抗東線俄軍,直到終戰。
電影後段擄獲復原的T-34-85預計以俄軍戰俘操縱,作為德軍戰車射擊訓練活靶。此處戰俘營為代號Außenlager S III的奧爾德魯夫集中營(Zwangsarbeitslager Ohrdruf),位於德國中部萊比錫西南方約145公里。該地自1941年底即開始收容俄軍戰俘,但至1944年秋才由納粹黨親衛隊(Schutzstaffel,簡稱SS)接手管理。1945年4月2日因盟軍迫近,營囚由親衛隊成員驅趕前往西南方51公里處的布痕瓦爾德(Buchenwald)集中營,過程造成千名營囚死亡;希特勒青年團(Hitlerjugend,簡稱HJ)成員亦參與此死亡行軍。
希特勒青年團源自1922年創設的納粹黨青年聯盟(Jugendbund der NSDAP),1926年七月更名。該組織雖有例行軍事訓練,其巡邏勤務隊(HJ Streifendienst)也作為武裝親衛隊第十二裝甲師的人員培訓單位,但並非軍事部隊,也不歸武裝親衛隊(Waffen-SS)管轄。事實上武裝親衛隊第十二裝甲師不曾部署於奧爾德魯夫地區,亦不曾參與此集中營的相關事件。因此電影後段的戰車追逐情節全屬虛構。
武裝親衛隊第十二裝甲師在成軍時以武裝親衛隊第一裝甲師「阿道夫·希特勒親衛旗隊」(Leibstandarte SS Adolf Hitler,簡稱LSSAH)移轉的資深軍士官為骨幹,因此諸多運作細節皆一併承襲。例如戰車砲塔戰術編號中的末碼即不從1開始,而沿用成軍時武裝親衛隊第一裝甲師自5起始的流水號;且此編碼方式至終戰皆未曾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