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電影「T-34:玩命坦克」(T-34)考證

俄羅斯電影「T-34:玩命坦克」(T-34)考證

2018年俄羅斯電影「T-34:玩命坦克」(T-34)描述東線戰場俄軍戰俘劫奪由德軍擄獲復原,預備作為實戰演練活靶的T-34-85中戰車,戰勝圍捕的精銳德軍裝甲部隊而回歸祖國的虛構故事。電影特效使用大量電腦輔助動畫,並以慢動作呈現砲彈射擊的破壞效果,為同類型電影的創舉。

俄羅斯電影「T-34:玩命坦克」(T-34)考證
2021-05-03 12:14 發佈
T-34-76及T-34-85

T-34堪稱東線戰事初期在火力、防護力與機動性取得最佳平衡的戰車。在1941年6月22日德國侵俄之役發起時,蘇聯總計僅有近千輛妥善可用的T-34。但大量生產後,不單是1943年初結束的史達林格勒之役,直到1943年中德軍在東線的最後一波大規模攻勢衛城作戰,再到1943年底不斷往西方防禦撤退,俄軍的T-34都只搭載76.2 mm口徑戰車砲。然而隨軍事科技的快速演進,逐漸也需要進化。


1942年中,在德軍裝備7.5 cm KwK 40 L/43戰車砲的長砲管四號戰車F2 (G)型出現於東線戰場以後,蘇聯才開始發展強化T-34裝甲防護力,擴大砲塔以容納三名乘員,但首階段仍維持既有76.2 mm F-34戰車砲的T-43。然而T-43的兩輛原型車直到1942年十二月史達林格勒之役末期,以及德軍重新在東線南方戰場站穩陣腳的1943年三月才面世。T-43在犧牲機動性以換取裝甲防護強化後,仍無從抵禦德軍8.8 cm戰車/戰防砲的威力。


1943年七月衛城作戰結束後,蘇聯汲取此役T-34火力不敷應付虎式與豹式戰車的經驗,認為新式戰車必須以火力提升為首要重點,且仍應維持高機動性。隨即取消T-43開發計畫,轉而以T-34底盤搭載T-43計畫開發的三人砲塔,並使用較大口徑85 mm ZiS-S-53戰車砲,亦即T-34-85。T-34-85在1944年一月才開始量產。


此外,德軍慣將三號戰車車長頂塔加裝於俄製擄獲戰車(Beutepanzer),提升車長在窺視時的防護。


電影「T-34」前段戰鬥場景考證

2018年俄羅斯電影「T-34」前段的戰鬥場面歷史背景為1941年十月中下旬莫斯科攻防戰期間的沃洛科拉姆斯克(Volokolamsk)之役。該城位於莫斯科以西約120公里,在10月15日由德國中央集團軍裝甲四群(Panzergruppe 4)第四十六軍第二裝甲師及第五軍第卅五步兵師發起主攻,並以第四十六軍第十一裝甲師由南側包夾。電影中德軍三號戰車皆漆有第十一裝甲師的幽靈徽章,可知此戰鬥為南側的攻勢。




電影裡的三號戰車應是換裝長砲身5 cm KwK 39 L/60戰車砲的J型後期量產型,但此構型在1941年十二月才開始發配部隊,時間序不符。


1940年八月,第十一裝甲師由第十一步槍旅(11. Schützen-Brigade,1939年十二月成軍)擴編而成。第十一步槍旅因為在德國征法之役中展現神出鬼沒的迂迴機動而獲得「幽靈」(Gespenster)稱號。在擴編改名後,此稱號亦傳承予第十一裝甲師,因此該師在暱稱「咖啡豆」(Kaffebohne)的直豎一槓附加外圈制式師徽之外,尚有知名的幽靈徽章。但戰車上幽靈徽章漆於側面及後方,正面僅有師徽。這與電影所呈現的形式不同。





在1942年初之前,第十一裝甲師的戰車戰術編號都為兩碼(排/車),省略首碼(連);菱形符號為戰車十五團一營標誌。然而由當時的歷史照片可見十月下旬的沃城只當初雪,第十一裝甲師車輛仍維持既有鐵灰單色塗裝,並未施加冬季雪地迷彩;人員亦無現地即造的雪地迷彩裝扮。電影所呈現的與史實並不相符。






防守沃城的蘇聯第十六軍第316步槍師與德軍激戰兩週後因傷亡慘重而後撤,沃城亦在10月27日陷落。11月16日該師設在沃城東南十公里村落杜博謝科沃(Dubosekovo)的防線遭德軍第二裝甲師突破,所屬的第1075步槍團全滅;但翌日由新聞媒體操作,成為其二營四連所餘廿八員奮戰擊毀十八輛德軍戰車,最後全數壯烈犧牲的英勇事蹟。同日第316步槍師亦因沃城之役遲滯德軍攻勢的卓越貢獻獲拔擢為親衛階,更名為第八親衛步槍師。11月18日該師師長潘菲洛夫(Ivan Vasilyevich Panfilov)少將在位於杜博謝科沃東北十五公里村落古謝涅沃(Gusenevo)的戰地指揮所接受新聞記者採訪時遭遇德軍迫擊砲攻擊,因採訪現場空曠無可掩蔽而為砲彈碎片擊中喪生。潘菲洛夫少將在翌年追晉為蘇聯英雄;該師也以其為名。


不過這蘇聯版的太原五百完人:全數追晉蘇聯英雄頭銜的「潘菲洛夫師的廿八名親衛軍」(Двадцать восемь гвардейцев дивизии Панфилова),卻在1948年經蘇聯當局調查後證實為子虛烏有。事實上在當年杜博謝科沃的攻勢中,德軍並未蒙受重大損失;這廿八名號稱犧牲成仁的蘇聯軍人中也有六名倖存,且皆隱姓埋名活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
電影「T-34」中的豹式戰車

2018年俄羅斯電影「T-34」後段出現的豹式戰車為1944年九月下旬之後生產的G型後期量產型。豹式戰車G型取消駕駛座前方覘視孔以簡化生產並增加裝甲前沿(glacis)的強度,車體上部側面亦不具段差。後期量產型生產過程中漸次附加的外觀特徵包括左側發動機排氣風扇增高以利與發動機連動的戰鬥室增溫系統(Kampfraumheizung)佈局、避免困彈(shot trap)直擊車體前方頂部裝甲的頷式砲盾、加裝排氣管滅焰器(Flammenvernichter)以資夜戰等。






電影中的豹式戰車具有左側發動機排氣扇塔與頷式砲盾兩項後期量產型特徵,同時也具有防磁塗裝(Zimmerit)。但裝甲前沿上的駕駛覘視孔不應存在。



然而1944年9月10日防磁塗裝即已廢止;左側發動機排氣扇塔則自同年9月22日成為出廠標準配備。排氣扇塔與防磁塗裝並存的例子極罕見,如照片中1944年9月23日在西線戰場遭擊毀的豹式戰車,推測為八月間防磁塗裝未廢止前用以測試排氣扇塔的G型後期型預量產批。


不論如何,同年十月間開始配備的頷式砲盾就不應與防磁塗裝並存。此外,豹式戰車G型已取消駕駛座前方覘視孔,自然不會如電影般遭敵方瞄準此處而擊穿。這些都是電影考證上的疏失。

電影中的豹式戰車正面裝甲前沿繪有武裝親衛隊第十二裝甲師「希特勒青年團」(12. SS Panzer-Division "Hitlerjugend")師徽。該師在1943年10月30日於比利時成軍後持續部署於西線,參與1944年六月上旬起的諾曼第戰役以迄翌年元月下旬止的「守望萊茵」作戰(Unternehmen Wacht am Rhein),即突出部之役。1945年二月方劃歸南方集團軍開赴匈牙利對抗東線俄軍,直到終戰。

電影後段擄獲復原的T-34-85預計以俄軍戰俘操縱,作為德軍戰車射擊訓練活靶。此處戰俘營為代號Außenlager S III的奧爾德魯夫集中營(Zwangsarbeitslager Ohrdruf),位於德國中部萊比錫西南方約145公里。該地自1941年底即開始收容俄軍戰俘,但至1944年秋才由納粹黨親衛隊(Schutzstaffel,簡稱SS)接手管理。1945年4月2日因盟軍迫近,營囚由親衛隊成員驅趕前往西南方51公里處的布痕瓦爾德(Buchenwald)集中營,過程造成千名營囚死亡;希特勒青年團(Hitlerjugend,簡稱HJ)成員亦參與此死亡行軍。

希特勒青年團源自1922年創設的納粹黨青年聯盟(Jugendbund der NSDAP),1926年七月更名。該組織雖有例行軍事訓練,其巡邏勤務隊(HJ Streifendienst)也作為武裝親衛隊第十二裝甲師的人員培訓單位,但並非軍事部隊,也不歸武裝親衛隊(Waffen-SS)管轄。事實上武裝親衛隊第十二裝甲師不曾部署於奧爾德魯夫地區,亦不曾參與此集中營的相關事件。因此電影後段的戰車追逐情節全屬虛構。

以歷史背景而言,電影後段的事件理應發生在1944年十月至十二月初之間,即自豹式戰車G型後期量產型開始生產配發部隊至守望萊茵作戰展開前。場景地面並無積雪,與奧爾德魯夫地區在一、二月間才會降雪的狀況相符。


此時在諾曼第戰役期間損失慘重的武裝親衛隊第十二裝甲師已後撤至德國西部盧森堡邊境的艾費爾(Eifel)山區,再轉進漢諾威西北50公里的寧布爾格(Nienburg/Weser)整補,兩地分別距奧爾德魯夫380公里與260公里之遙。該師在同年12月13日再次部署於比利時邊境的艾費爾山區,準備參與守望萊茵作戰。

武裝親衛隊第十二裝甲師在成軍時以武裝親衛隊第一裝甲師「阿道夫·希特勒親衛旗隊」(Leibstandarte SS Adolf Hitler,簡稱LSSAH)移轉的資深軍士官為骨幹,因此諸多運作細節皆一併承襲。例如戰車砲塔戰術編號中的末碼即不從1開始,而沿用成軍時武裝親衛隊第一裝甲師自5起始的流水號;且此編碼方式至終戰皆未曾改變。







因此電影中所見的111號車、112號車並非該師的編碼方式。且迷彩亦非當時德軍裝甲車輛慣用的樣式。


此外,德軍主角Klaus Jäger在1941年十月為國防軍第十一裝甲師上尉,1944年十月為武裝親衛隊第十二裝甲師上校。在不同軍種間的轉移並不多見。
電影「T-34」前段戰鬥場景一幕

2018年俄羅斯電影「T-34」前段的戰鬥場面中,一輛德軍三號戰車砲塔貯物箱旁掛著火腿,看來是由村落掠奪的戰利品。


在戰局順利的時候,對部隊士兵的搞笑大概都能睜著眼閉隻眼。甚至在系列宣傳電影「德意志週報」(Die Deutsche Wochenschau)中亦特意在戰車裝甲板下加熱,藉煎蛋影射北非的炎熱氣候,傳遞予後方戰局輕鬆的訊息。




士兵的即造雪地迷彩裝扮通常也用掠奪而得的被單桌巾改造。








而這也不是德軍的專利。
電影「T-34」軍事影評的謬誤之一

關於電影「T-34:玩命坦克」(T-34)的軍事影評硬核解读俄罗斯坦克题材战争片《T-34》的11个BUG 提及電影數項軍事設定錯誤,其一為德軍主角在電影前段隸屬國防軍,但卻使用武裝親衛隊的髑髏頭領章。


然而髑髏頭本來就是國防軍(Wehrmacht)裝甲兵的領章。




武裝親衛隊(Waffen-SS)領章用SS與階級,髑髏頭是帽徽。





另外一個制服上的明顯差別為德國國家紋章鷹章(Hoheitszeichen)的位置,國防軍在右胸、武裝親衛隊在左上臂。兩者鷹章設計亦有些許不同。
電影「T-34」軍事影評的謬誤之二

關於電影「T-34:玩命坦克」(T-34)的軍事影評硬核解读俄罗斯坦克题材战争片《T-34》的11个BUG 提及電影數項軍事設定錯誤,其一為電影前段德軍三號戰車射擊俄軍卡車時瞄準鏡設定錯誤。


德軍戰車的砲塔瞄準具(Turmzielfernrohr)中,三號戰車TZF 5系列(上)與豹式戰車TZF 12系列(下)雖然彈種不同以致標線(reticle)不同,但距離選定都是根據上方的三角,並非下方。因此電影前段三號戰車瞄準鏡事實上是選定800公尺距離穿甲彈(Pzgr)或同軸機槍(MG),而非下方的2200公尺距離高爆彈(Sprgr)。





然而該輛卡車在瞄準鏡中的尺寸已約略等同於標線密位角(Strich)的範圍,視距測距(stadiametric ranging)幾乎為零距離。可推測戰車射手未依標準程序瞄準,而正進行零距離應急盲射。準星是密位角正中央的大三角形頂點,盲射可依射手經驗逕作前置量射擊。不過就算卡車以60 km/h自戰車旁駛離,以德軍戰車組員的戰鬥效率,在射擊第三枚砲彈時,卡車也僅在300公尺開外,射手以約6-8秒的射擊間距好整以暇瞄準射擊摧毀並非難事,其實不須盲射。

瞄準鏡標線依照彈種區分,以反應不同彈種射擊後相異的拋射軌道。電影中兩種標線分別出現在前段三號戰車與後段豹式戰車場景,算是很用心。

話說回來,戰車本就不是用以接戰高速車輛的適當武器,這從查德自1987年起運用大量豐田武裝改裝車(technical)連續奇襲擊敗利比亞裝甲部隊就可得到印證。
真的很棒,一定要推!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