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刻在你心底的名字》:說不出口的愛,刻在心裡的情(好雷)!

原圖文出處:天空飛翔的觀影隨想空間


繼前年在金馬獎有所斬獲的同性戀情題材電影《是誰先愛上他的》之後,今年又有一部相同題材且具話題性的作品《刻在你心中的名字》,但我必須說,《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的表現還在《是誰先愛上他的》之上,因為《是誰先愛上他的》看完後的感受就是好看而已,但《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卻還比《是誰先愛上他的》好看,且對於異性戀的我具有相當程度的情感衝擊,堪稱是個人今年到目前為止看過的國片中最好看的一部作品無誤。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的主軸明確,所有情節編排都充分扣合「同性愛情的悲歡離合」的故事主體進展,細膩地描繪二大主人翁張家漢和王柏德從只能隱藏心中的性傾向、遇見彼此時的愛苗萌芽、相處之後的情根深種、現實困境下的情感矛盾,到多年後再度相逢的苦樂交織過程。因此,以起承轉合的角度觀之,《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的人物情感鋪陳循序漸進,故事發展與轉折起伏都頗具順理成章的自然之感;重要的是,本片的氛圍渲染效果相當不俗,主人翁的喜怒哀樂在觀影過程都能有效觸動觀眾心中最柔軟的那塊,產生相當程度的情緒共鳴!


對此,個人認為關鍵在於《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將張家漢和王柏德二人「愛在心裡口難開」描繪得極為細膩深入。一方面呈現二人心意相通、一切盡在不言中的深情互動,一方面又同時顯現出同性戀者不被社會所接受的困境,逼得二人只能將對彼此的愛意深藏在表面的朋友情義裡。前者部分的相關情節具體呈現「二人找到真正能懂自已」、「生命有你才完整和有意義」的喜悅與溫暖;後者則是在前述的相對正面、歡樂的元素中,添加了些許美中不足的缺憾,使得二人的愛情之路走得崎嶇顛簸,讓這段兩情相悅的美事顯得苦樂交織,除了讓本片故事本身顯得情感飽滿之外,同時也逐漸升級觀眾的情緒共鳴與加深入戲感。


值得一提的是,《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編導更善用了某些如解嚴後的社會觀念與作法仍舊保守(尤其是教育方面)、給予非屬主流正確的「異端」極不友善的對待(逮補同運人士祁家威、霸凌同性傾向的學生等)等情節的側寫,來襯托二人不知「愛要怎麼說出口」的身不由己。以戲劇效果而言,這些情節縱然並非處於全片故事情節的地位,卻發揮了畫龍點睛的輔助作用,深化二人苦戀的情緒牽引與厚實整體故事氣氛,並連帶影射整個社會有形無形迫使同性戀族群「無地自容」的悲鳴!


重要的是,《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到了後半段,更用上「(偽)三角戀」的設定來強化劇情張力。這個套路雖老,但從另方面來看,也代表其製造故事轉折起伏的效果極佳。加上本片編導對於這部分情節的著墨也拿捏得很到位,因此老套路非旦沒有「招式用老」的了無新意,反而經營出「不如我勇敢、真心換絕情」與「愈愛就要愈狠、你不懂我的苦心」二種強烈情感的對撞火花。前述這些既相互重視又彼此傷害的情節所產生的忌妒、矛盾、愛怨交織等濃烈氣氛,隨著故事發展,製造了一波波的情節高潮與張力,當中的無奈、愁稠、悲傷無一不強烈地衝擊著觀眾的情緒。


順帶要說的是,前面提到《刻在你心底的名字》那些其他方面的情節側寫,表面上看來雖然是作為旁襯之用,但實際上卻為整部電影的故事提供了具說服力的環境背景和發展脈絡,師長對學生的嚴管緊教和家長對孩子的期許要求所造成的觀念磨擦,看似二件事,實則本質相同,都是無視差異狀況一概施予同質性價值觀的結果。而這部分又可連結到同運人士的逮補與同性傾向學生的霸凌。換句話說,這些都是社會權威建構下的「主流正確」對於不合主流的有形無形、有意無意的排斥。


據此,《刻在你心底的名字》雖然是「愛不知如何對外說出口,只好將此情對內銘刻於心」的同性愛情故事,但同樣的也對於「和同性戀者受到不合理待遇的其他本質相同事件」做出了批判;且最讓我激賞的是,本片的社會批判意識控制在介於「點到為止」和「喧賓奪主」之間,可說是拿捏得恰到好處,既可對於「同性苦戀」起到提升劇情張力及強化情感衝擊的效果,又可點出電影主題背後更高層次的問題意識,這是值得大讚的關鍵之一。


不過,特別說的是,《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最讓我感動的地方其實是「張王二人的再度相逢」,因為這部分的情節把張王二人戀情的微觀圓滿和社會價值觀轉變的鉅觀意涵做了相互呼應的完美統整。當王柏德向張家漢坦承當年他真的很愛對方卻無法實說的原因,是因為30年前並不像現在是可以勇敢出櫃的年代,再加上過世前的神父生前種種故事的揭露,代表即便很多保守觀念開始轉變,但同性戀情卻是最後才得到「平反」之事;重要的是,這是舉世皆然的現象。


人常說,談戀愛就是要「找對人」,意思就是找一個各方面都可以契合的對象,而所謂的契合,至少也要是「我懂你,你也懂我」,而這話在本片可分為三層意義:「張家漢和王柏德二人之間的心靈契合」、「只有同性戀者才能瞭解同性戀者」和「同性戀者終於被異性戀佔多數的社會大眾所理解接受」


第一層其實就是相戀雙方(不管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應有的自然表現。然而,第二層又可分二方面:其一,這代表張王二人能找到可心靈契合的對象比一般人少很多的先天限制;其二,只有同性戀者的二人才能體會同性戀者的心中所思所感。既然如此,則表示同為同性戀者的張王二人對另一方而言都是「懂我的你」,但反過來說,非同性戀者的其他民眾則是「不懂我的你(們)」,而且不但不懂,還多處流露出有形無形的歧視行為。



第三層則是「張王二人的懂得彼此」與「社會大眾終於能懂(接受)他們」的微鉅意義之完全整合。我國傳統哲學中的道家學派始祖老子在其著作《道德經》中提醒:「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大意是說,很多時候若我們將某種價值認定為「絕對、唯一正確」時,那與此不同的種種都將成為不正確、不美不善之事,如此一來我們的世界反而真的就不美不善了。再納入《刻在你心中的名字》的故事來看,不就正指張王二人(及所代表的族群)所遇到的不平之事?這也是為何個人認為成年後的張王二人再度相逢的情節最能打動我的原因了!不但給了二人苦盡甘來的圓滿結局,也充份揭示了我們的世界終於朝向更美更善的境界前進!




接著來談談《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的演員方面,老實說,個人對陳昊森和曾敬驊這二位演員以前不太有印象,除了後者是去年國片《返校》的要角之外,基本上沒有多大的注意。尤其曾敬驊在《返校》中看得出來演得賣力,但仍有些許的青澀之感。至於陳昊森,則是屬於好像有看過,但想不出其特別突出之處的類型。然而,我必須說陳曾二人在本片的對手戲相當精彩,不論是年少輕狂的單純率性,還是愛不可得的內心煎熬,都掌握得很到位。尤其是張家漢為受傷的王柏德盥洗的那場戲,雖然我直覺認為這裡有個bug,但馬上被二人的「由『既情不自禁又所有顧慮的拉扯』再到『慢慢逼近底線與情慾逐漸潰堤』」的出色表現轉移了注意力,完全浸淫在二人情感與慾望流動的氛圍裡。因此,陳曾二人從此將在個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且會持續關注他們的表現。


此外,說得到演員,就不得不提到飾演張王二人成年時期的戴立忍和王識賢,礙於情節篇幅的關係,戴王二人的戲份不多,但老戲骨的可貴就是即使戲份不多,仍能在有限的出場時間裡,將劇本要求的效果具體呈現於觀眾眼前。綜觀戴王二人的表現,可謂將「經歷生命歲月的滄桑」和「此情仍在我心深處裡」完美熔於一爐,所有變與不變在舉手投足間的互動裡,表現得渾然天成,這也是個人會認為《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成年時期的情節更能打動我的原因之一,所以如果沒有這段戲及二位演員出色的表現,本片的成績恐怕會打了些折扣。


最後要談是《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導演柳廣輝,個人認為柳導將本片拍得通俗卻不庸俗,因為全片要表達的問題意識、情感衝擊等要點全都淺顯易懂,毫無咬文嚼字的賣弄及拐彎抹角,然而又能同時兼顧問題意識探討的拿捏,使其未流於蜻蜓點水式的交待。此外,導演柳廣輝對本片的情感描寫到位、氣氛掌握得宜、進展控制流暢,使三者交相加乘的效果讓觀眾看得多處共鳴,情緒隨故事發展起伏,這也是本片得以如此好看的重大關鍵!


總而言之,《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將「舊時代褪去、新時代尚未誕生」背景下的青春校園中所發生的同性戀情描繪得極為動人,過程與結局雖然不是動盪大時代下的轟轟烈烈程度,但男性學子格局相對較小的苦戀仍將「悲歡離合」效果發揮得頗為不俗;加以這部分又連結至社會價值的反思,看完後覺得心中溫溫暖暖,後座力猶在,因此如果沒意外的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應該會列入個人今年的年度十大。

原圖文出處:天空飛翔的觀影隨想空間
2020-10-01 17:04 發佈
期待越高 失望越大
神父跟男主角互動.常讓人出戲
常覺得.乾脆讓他們在一起.滿足某部分的群眾

結尾弱爆.二個成年男子+瀑布那段.像在拍早期台語伴唱帶
整部電影可以說成
盧廣仲[刻在我心底的名字]超長版MV

但是結局之後的片刻靜止畫面.才算整個情感的延伸

電影好不好.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
有沒有一個角色的台詞/動作.讓人念念不忘?
男主角在東北角公車亭的大喊嗎??


戒嚴+祈家威+高中+婚姻+恐同霸凌=政治正確的同志電影?

可惜了一堆好演員....
極酸鄉民 wrote:
期待越高 失望越大神(恕刪)

其實有在考慮要不要看這一部,看口碑,很捧,但就怕實際不如口碑給人的想像,同志電影這幾年看過一、兩部吧,但感覺都平平,這兩天有看一些宣傳訪談,兩位年輕主角俊帥,就怕電影是在賣臉賣肉,尤其是看到說其中一位角色「其實也愛著對方」,就覺得這種安慰性的劇情又走進濫情了...
形於無名 wrote:
其實有在考慮要不要看(恕刪)


我就是看口碑場,但是我必須說內容很落於俗套,
美編錯誤很多,就是廣告下得重、找小鮮肉演員,
反正我真心認為看預告片就夠了,
不知道是剪輯最終版出問題還是怎麼回事,
我在戲院看了好幾次手錶..心想結束了沒?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就是這電影的結論..............

只有張家漢和BIRDY在家人前差點出櫃的演技我覺得有亮點,
但這在預告或mv都可以看到...
如同前面網友所言就是盧廣仲【刻在我心底的名字】的MV加長版
NDMC wrote:
我就是看口碑場,但是(恕刪)

這麼慘??

好吧,那就繼續刷天能吧...

其實這幾年我都多少會支持一下國片,但真的有水準的不多,越看越失望,很多都流於濫情賣弄...
二刷本片,第一遍有點小感動,第二遍有更投入與感動,本片雖在敘事上有些跳躍,有些影響故事或情緒的連貫性,所以才會有許多人第一次看會較多疑惑不清或是情緒較無法立即到點。

慶幸的是兩位男主的選角和表現,非常亮眼、真誠、自然,而且在情緒高低起伏的表演是有難度且有看頭,對我喜歡看演員的演技展現,看得還蠻過癮,要演的情緒到位又不OVER,自然真實流露而不過度設計表演感,尤其在很多大特寫上,更考驗新人演員的微表情,這兩位新人演戲經驗和演技雖資淺,但因此更重於真情投入。

觀眾眼睛都很挑,所以才會有許多看過的網友留言稱讚支持,官方YOUTUBE頻道有這麼多同行演員等電影人的觀後分享推薦(許光漢、林依晨、蔡振南、唐從聖、吳慷仁、柯佳嬿、鄭人碩、黃子佼...等),當然有人會想說是瞿導人緣好或利用人情影響力之類,不過我的認為是:

一來也是瞿導很相信、看重本片,才會投入這麼多心力,還親自去跑每場映後會等宣傳,不懼怕如果經不起負評反而砸自己品質招牌,不然拍完電影幹嘛還要搞這麼累嗎? 跑越多宣傳又不一定會帶來正比的票房。 (因為也有電影本身好,只靠口碑,沒啥宣傳也照樣賣座)

二來如果本片真的很普通,也不會有持續的後座力產生,而且是好評的大於負評許多,會有人好幾刷,也是證明本片有可看可取之處。

三是他們也想藉此與影迷有互動回應,從中獲取更直接的回饋,並傳達或是喚起大家心中的那份愛與活在當下等信念,與拍本片的種種,畢竟這也有他們的部分真實的故事。

每一部片都不可能滿足所有影迷,也沒有一部片是完美無缺點可挑的,鐵達尼號、阿凡達、復仇者聯盟...得再多獎、賣座再高都一樣有人覺得還好或不喜歡或不想看。所以看片也是很主觀,每個心中的最佳電影前十名也許有些會一樣,但喜歡看電影的人,心中一定有些電影是自己覺得很喜歡,但似乎別人覺得還好或無感的,自己喜歡,能感動自己才最重要。

很慶幸國片還是有一群即使很容易賠錢,但因為熱愛等種種原因,還是願意繼續堅持努力地去拍,願意看國片的人已經有比以前多一些了,國片要賣座或拿票房第一,已不再是不可能的事。雖然大部分觀眾還是較多偏向去戲院看大螢幕就是要看大場面、影音特效十足的才值得(我個人也是有些這種心態),但對於有興趣的類型或故事題材或演員、導演,還是有可能吸引我進戲院支持,例如:本周要上映的另一部國片【無聲】還蠻期待~

PS.也許因為疫情較少國外大製作電影上映,所以也因此天時地利人和,【刻在】和其他國片能更有機會讓愛看電影的人選擇,畢竟台灣一人平均一個月能看幾部電影,小朋友很有限啊~
比起這部我更喜歡消失的情人節耶
原本沒看,剛好在CATCHPLAY+上有就看了,結果出乎我預料的好看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