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安娜》:逆境中窮變則通的自由之戰(好雷)!

原圖文出處:電癮世界痴迷成性,異想天空自由飛翔

不知是因為暑假檔商業大片太多的關係,分散了我對《安娜》的注意力,還是片商的宣傳力道較小的緣故,直到進場看《哥吉拉2》時,我才知道有這部電影。而且原本可在19日正式上映前先看特映場嚐鮮,但卻又因故沒看到,只拿到交換卷。不過,扯了這麼多,並非在說廢話湊字數,而是想強調好看的電影就是好看,即使觀看程過一波三折,但早看晚看都改變不了《安娜》的可看性,本片不管文武戲,處處都有令人目不轉睛的精彩,整體娛樂性絕不遜於前面幾檔好萊塢大作。


《安娜》以女特務殺手為賣點,相關動作場面的經營自然不在話下;雖然可能因為女主角身材過於纖細的緣故,打擊動作不若一般動作片來得有力量感,但明顯看得出來,導演Luc Besson透過快速剪接、運鏡與纏鬥動作的設計,營造出交手的激烈性,加以四週因慘遭池魚之殃的物品、環境的破壞度,在在皆使得女主角安娜的攻防動作維持了相當程度的打擊感。


重要的是,《安娜》的動作設計很注重女主角攻防動作的「俐落性」,除了彈無虛發、幾無多餘動作的射擊令人感到一氣呵成之外,即便進入近身手博的情況,雖因相互抗力和纏鬥掙脫的關係,使動作「形式上的小停頓」現象,但其中有招式技巧變化與力量運用(爭力與借力)的結合,所以撂到各個對手的時間很快。一個接一個,鎗擊與武打並用,因此整體來看不但行雲流水,且爽度很高。

-以下將提及關鍵劇情發展-



至於劇情方面,《安娜》以順序角度來看,情節進展方向為:欲藉報名海軍機會以脫離渣男友→被俄國情報單位KGB吸收訓練後參與各種任務→成功設局被星探挖掘到巴黎當模特兒以便接近剌殺對象→反被美國CIA設局強迫擔任雙面諜→但卻被KGB老鳥識破,令其行使「反反間」計畫→假裝配合美方計畫剌殺KGB首長,實則幫助自已長官鏟除異已,並趁機爭取自由機會→事後在紐約故意上演一場CIA和KGB特務群王見王的戲碼,並從中故意詐死獲得自由以及幫助自已長官掌大位。


-以上爆雷結束-



然而,《安娜》導演Luc Besson在情節編排方面卻透過融合「插敘、倒敘和補敘三合一」的方式,將上面劇情發展順序打散,先從某個段落開始演起,後續情節不是非時序上直接承接的段落,就是被刻意抽掉某些關鍵環節,但其剪輯卻拿捏得相當精準,不但不因段落間被抽掉某些環節而產生脈絡斷裂感,反而銜接得十分順暢,且幾個段落間插入的補敘片段亦與前後情節融和得十分自然,未產生「硬闖入」之感。對此,個人認為有三個好處:



其一,《安娜》劇情軸線被打散重組與微調的結果,讓故事走向產生了相當程度的曲折起伏效果,且亦因情節發展處於峰迴路轉狀態的關係,進而讓觀眾不時感到有程度不一的翻轉驚喜。如此一來,不但有「原來係安捏」的恍然大悟,也讓劇情張力延綿不絕。


其二,《安娜》的事件與事件間的安排相當緊密,且敘事節奏流暢明快,因此即便以順敘方式來推動劇情,其緊湊效果也非常高。然而,導演Luc Besson在本片的敘事方式卻更加強化前述的緊湊感,因為「插敘、補敘和倒敘三合一」的翻轉效果會讓形成意外發展之感,雖然這些「意外情節」只是劇情結構重組微調的結果,並非情節實際數量有所增加,但卻讓觀眾在潛意識中產生「在緊密的故事主軸中還有意外事件」的數量增加感,加以進展節奏明快,結果這種「心理錯覺」的緊湊度更強。


其三,前面提到,《安娜》的動作場面很出色,更和本片的非順敘推動劇情方式相得益彰。觀眾在享受剌激精彩的武戲之後,除了緊接的文戲亦有形式不一的衝突性之外(情緒、立場等),更因為本片的敘事方式使得文戲張力得到提升,進而形成「文武交替、熱場不斷」的高潮迭起效果,結果幾乎可說本片從頭到尾幾無冷場。



此外,《安娜》透過「反間」和「反反間」的反覆戲碼,突顯了女主角猶如棋盤上的棋子任人擺佈的無奈,相關情節的人物情緒和當下氣氛皆讓人感受到其「人在江湖身不由已」的悲哀。即便是那些一再翻轉的戲碼,很多細節皆明示暗示其追求自由而不可得的渴望,即使那些較富娛樂性的情節亦是如此。例如,利用美蘇雙方資源累積自已左右逢源,在逆境以小事大以智,除了創造「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久則勝」的爽度之外,反過來看亦感受其追求自由的決心有多強,只因她在追求自由的路上走得傷痕累累,且兇險異常,所以前述的「逆境窮變則通」亦可說是這些阻礙和意志所共同激發出來的應變,其堅決程度,可想而知。



總而言之,《安娜》文戲發展緊湊流暢,起伏跌宕,張力性高;武戲則身手俐落、攻防迫力與狠勁並重,因此文武戲相輔相成,共構而成的娛樂性相當高,令人看得目不轉睛,絕對是一部值回票價的佳作無誤!

原圖文出處:電癮世界痴迷成性,異想天空自由飛翔
2019-06-21 23:19 發佈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