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梵谷:在永恆之門》來自左耳的訊息

盡量不提及重要的劇情及轉折,但對有些劇情潔癖的人來說,建議還是不要往下看。


【心得】《梵谷:在永恆之門》來自左耳的訊息
對於藝術家而言,「剎那即永恆」不但是創作的原始理念,更是對其創作的最高評價。只是每個對自己的珍貴時刻,卻可能只是別人的浮光掠影,如何能引起別人的共鳴呢?


【心得】《梵谷:在永恆之門》來自左耳的訊息
「文生梵谷」,出生於荷蘭,19世紀的後印象派畫家,即使他在生命的最後十年才開始繪畫創作,卻展現了其繪畫天分及創作能量,並對後來的野獸派與表現主義影響深遠。他最欣賞的當代畫家是「保羅高更」,在居住亞爾的時期,高更也應梵谷弟弟的邀請與梵谷同住,他們會一起去「阿利斯康羅馬墓園」寫生,在「蒙彼利埃美術館」大談兩人皆欣賞的「德拉克洛瓦」。然而朝夕相處,卻使得兩人不和的性格與創作方式浮出檯面。


【心得】《梵谷:在永恆之門》來自左耳的訊息
「亞爾」,一個法國南方的小鎮,當文生梵谷居住於此時,也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卻也是生命急轉直下的轉捩點。電影不以傳記的時間軸描述,而是利用梵谷在生活中與身邊朋友們的對話,帶出這位偉大巨匠的生命的最後時期,也呈現了這位被後世推崇的印象派藝術家內心的世界,只不過對於如果是不熟悉梵谷生平事蹟的觀眾而言,劇情上可能會顯得有點跳躍與艱澀。「威廉達佛」不虧是已經獲得威尼斯影展的最佳男演員,在很多對話中,彷彿他的皺紋也跟著在演戲,講到神秘耳語的恐懼,田園風光的嚮往,與自己行為的不解,都把藏在內心的情感帶出更多清晰的形象。


【心得】《梵谷:在永恆之門》來自左耳的訊息
影片對於高更與梵谷的決裂,以及梵谷的瘋狂沒有給予過多的描述,甚至有點輕描淡寫。然而高更離開亞爾對梵谷的打擊,不僅是失去了良師益友,更是引起了梵谷對自己的懷疑,因而加重了梵谷的病情。他接受了高更以印象作畫的建議,也畫出更多自己的內心世界。在割耳事件後,導演以一種「中段模糊」的手法,呈現出梵谷眼中的世界,雖然模糊扭曲,但是卻充滿著梵谷偏愛的橙黃色調,也象徵著梵谷強調他眼中的「真實世界」。大眾或許不能理解,但對梵谷而言,這個世界是溫暖而美麗的,所以他快速的作畫希望保留眼前稍縱即逝的美景,以過厚的顏料,反覆的上色,呈現出光線的律動,也生動的描述了梵谷內心對於自然美景的崇尚。


【心得】《梵谷:在永恆之門》來自左耳的訊息
對於梵谷的死眾說紛紜,雖然絕大多數的說法是自殘,但本片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不管真相是哪個,也許是時不我予的錯生年代,也許是知音難覓的遺憾,梵谷到最後都接受了自己的命運,他沒有將自己的離世怪罪於他人,安詳地在弟弟的身邊進入了長眠。片名來自於梵谷的一幅畫作,畫中是一位老人將臉深埋在雙手之中,看似為苦惱,卻是追求神靈與永恆的美麗瞬間,不難理解但卻是難以言喻的隱晦,那種一直想解釋卻無法說得明白永恆之美,也許就是梵谷一生所追求的真理吧。


本篇影像、影片素材,版權皆為原公司所有。
2019-02-23 0:42 發佈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