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沒有生離死別的矯情,一段感情如何才能刻骨銘心?是轟轟烈烈後才發現那人在燈火闌珊處?還是洗盡鉛華後還能平平淡淡的依偎?

故事發生在1950年代,一位嚮往自由的波蘭音樂家「維特」遇見了一位聲如天籟的少女「蘇拉」,然而此時被蘇聯接管的波蘭,戰後的動盪連呼吸的空氣都充滿著緊張的味道。兩個相愛的人,一對個性迥異的男女,這份愛情,在女方缺席男方私奔的邀約後,跨越時間、體制與距離,沒有戰火的喧囂,卻依然炙熱的燃燒。

導演「帕威帕利柯斯基」根據自己父母的愛情故事,改編成了這部《沒有煙硝的愛情》,在片尾也將這部片獻給了自己的父母,在歐洲已經攻下了坎城最佳導演,和歐洲電影五大獎項。整部片以黑白膠卷拍攝,並維持了過去黑白電影4:3的比例,帶我們一起回訪這個愛情故事。就像許多你我耳熟能詳的愛情故事一樣,故事發生在一個恍如隔世的大時代,一開始蘇拉的背景,就宣示著她不服從威權的性格,這份特質讓維特欣賞,也同時羨慕著。男女主角被命運安排遇見,也被命運捉弄別離。

「Two Hearts four eyes」是貫穿這部電影裡面的歌,並且分別以一開始的民謠,中段的合唱,後來的爵士與香頌,呈現出相遇的雀躍與活力,相處的濃烈與激情,以及再會的成熟與嘆息。整部片不論何時,都呈現著冷調的氛圍,雖然只靠著音樂的流動,卻能出色的帶出「冷戰」那種不安與哀傷的氣息。男女主角幾十年來的分分合合,在今日也許只是一通電話的距離,在當時卻可能是自由與否、離鄉背井的差異。電影突兀的開始,襤褸的男子迷茫的眼神,演唱著彷彿自己都不清楚在說什麼的歌,結尾卻是這麼鏗鏘堅定的至死不渝,回想這中間的歷程,不得不佩服導演說故事的功力,正如導演「帕帥」所言,「當你看著多數人的生活時,你會發現其實沒什麼吸引人的」。然而這部電影卻擷取生活中的精萃,即使述說的是一個平凡的故事,卻仍然這麼動人。

「鐘擺殺死了時間,他是一種隱喻」,一開始蘇拉不懂,所以她想念她的家鄉,即使那裡不自由,也沒有愛。一開始我也不懂,以為只是招搖的詞綴。後來蘇拉懂了,我也懂了,因為真正的愛情是超越時間的,只要有那個人在身邊。
本篇影像、影片素材,版權皆為原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