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種科技來自於不服輸的精神,當這種不服輸演變成了國與國的競賽,結果帶來的會是殘酷還是進步呢?

「太空漫步」脫離大美國主義的角度,提供了我們對太空競賽不同的視野。冷戰時期,蘇聯處於冷冽的國際局勢,內在又有政變的傷口,唯一的優勢,也快要被美國迎頭趕上,這使得紅場的緊張局勢,牽動著無路可退的太空計畫。

故事源於美蘇冷戰期間的太空競賽,蘇聯在人造衛星與太空人的競賽,已經領先了美國。1965年,蘇聯的情資顯示美國即將進行太空漫步,又稱艙外活動,蘇聯因此必須要將原先的計劃提前兩年。美蘇都想取得領先的地位,然而這個過去沒有人做過的創舉,沒有任何資料可以參考,即使作好了3000種的準備,仍然會出現3001種以上的可能。兩名原蘇聯戰機駕駛「帕威爾」和「阿列克謝」,克服重重阻礙,終於準備登上太空梭「上升二號」,然而所有的挑戰才正要開始。

在電影中角色的人格描述,阿列克謝的勇往直前,與帕威爾謹慎細心,在出發前的訓練便可窺得一二。而帕威爾對於阿列克謝的不信任,阿列克謝卻展現出對搭檔的百分之百支持,敲碎了懷疑的高牆,也使得兩人在後來的任務中能夠相輔相成。不可不提的幕後大功臣-指揮官「科羅廖夫」,不但給予了孤立無援的太空人百分之百的信任,更在關鍵時刻,不輕言放棄同袍能夠存活的一丁點機會,面對黨國的質疑,也能夠大無畏的擔當,讓前線的同袍無後顧之憂。電影主要是從阿列克謝的視點為主,這位第一位進行太空漫步的太空人,多少帶有點主角光環的氣勢,而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往往也會因為大眾已知的結果,造成故事缺乏懸疑性。然而三位主角的演出,前段嬉而不謔,中斷展現存亡一瞬間的緊張,後段的憤怒與絕望,都撐起了整個故事的可看性。

在電影的敘事方面,整個劇情的節奏是明快流暢的,開演四十分鐘,直接進入升空任務,也很明顯的將「太空漫步」的主題,放在最多的篇幅。比較可惜的地方是,關於親情的部分,刻劃的就稍嫌刻板了一點;針對國家機構只求達成目標不惜再多犧牲的批判,也僅僅只是浮光掠影。這使得這部片子的思想深度,無法觸及觀眾的共鳴,僅僅只能視為是一部敘事優秀的電影。

太空離我們一般人的生活似乎很遙遠,但許多探索太空的產物,卻造就了我們現今便利的生活,如:人造衛星、航空技術與通訊科技等。然而,正如我們看過的許多冷戰時期太空競賽的電影,技術與數學運算是冷冰冰的,給予科技溫暖的,是來自於人們的友情、親情、決心與毅力。
本篇影像、影片素材,版權皆為原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