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敦克爾克大行動》:雷聲大雨點也大的佳作(好雷)!

原圖文出處:電癮世界痴迷成性,異想天空自由飛翔

《敦克爾克大行動》是部很特別的電影,既無兩軍對殺的浩大全景,也沒有短兵相接的激烈鏡頭,更不見斷臂殘肢、爆頭破膛和血塊四散的殘忍特寫,劇情更是簡單到一句話就可以說完,就是「前方士兵撤退,德軍步步逼近,後方軍民來援」。因為本片背景高度地去脈絡化,頂多知道發生於二次大戰,但事件的前因後果幾無交待,完全聚焦於英軍撤退的「過程」,且各角色支線亦無複雜交錯的鋪陳,更無推動情節的角色主線。換句話說,《敦克爾克大行動》「故事性」並不是很高。

有趣的是,《敦克爾克大行動》的台詞雖然尚未到「惜字如金」的地步,但整場看下來,卻是「行動多過對話」,(沒想到一邊逃難也能一邊實踐「說不如做」的金科玉律XD)。所以,本片絕不是一部像《鋼鐵英雄》和《搶救雷恩大兵》令人看了既震憾又爽度十足的戰爭電影,反而像是部「真實呈現英軍撤退過程各種險象環生」的類紀錄片。然而,僅管如此,我認為《敦克爾克大行動》仍具相當可看性,原因約可分為以下幾點:

首先,導演諾蘭利用各種意外及阻礙不斷,將簡單的劇情經營成令人目不轉睛的事件描述。雖然《敦克爾克大行動》缺乏傳統戰爭的慘烈橋段,但接蹱而來的危險與因境,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但讓全片形成極高的緊湊度,加上孤立無援又面臨生死交關的細膩描寫,更能烘托出極高的無力感,既然不會令觀眾感到無聊,又能牽引其情緒!

其次,本片的緊張氣氛亦經營得十分到位,像眾多英兵躲在船鎗底部的那幕,外有機鎗不斷掃射造成船鎗進水,恐有滅頂之虞,但冒然出去又是死路一條;另外,當海面浮油又遭到爆炸而導致「水上火景」的那段也是,一直躲在海面下只有窒息而死的份,但一浮出海面卻立遭烈焰焚身。這些「狼虎夾擊」之局的描寫不但呈現進退兩難的窘境,且過程中與時間賽跑的氣氛亦能令人產生相當程度的窒息感。

再者,《敦克爾克大行動》的配樂更是強化本片氣氛的一大功臣,強烈獨特又撩人心躁的旋律,配合影象畫面中各種十萬火急的困境,將驚險、緊湊、無力的感受精準傳達予觀眾,使其情緒一直被電影情節所牽引,達到「視覺與聽覺」高度結合的入戲效果。此外,片中在緊急關頭「利已與利他」的道德困境,其處理並非極盡灑狗血之能事,反而做了恰到好處的拿捏,既不會太煸情,又能令觀眾感到「那是對死亡極度恐懼所做出的自然反應」,達到真實呈現與情緒衝擊並重的效果。

最後不得不說的是,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實在了得,以上所有效果的營造多是捨棄了阻力最小之路而為之(戰鬥激烈畫面、浩大兩軍對陣,以及面臨死亡威脅的煸情刻劃),但戲劇效果卻同樣驚人。尤其是德軍在片中除了飛機追擊之外,根本連正式露臉的鏡頭都沒有,但配合盟軍孤立無援的畫面,那股「步步逼近」的無形壓力有如鬼魅,既看不見又如無影隨形。原來戰爭片也可以這樣拍唷,我只能說「克里斯多福諾蘭,你好樣的!」。


總而言之,《敦克爾克大行動》不走商業誇張、剌激感官的傳統路線,僅管也有轟炸、射擊和爆破,但相關畫面相當「克制」,卻能配合紥實的運鏡、流暢剪輯與點睛配樂,讓「幾乎以影像說故事」的本片,產生了極為緊湊、精彩的觀影效果,也令觀眾完全涉入戰爭現場的情境,使其體會當中的無力與殘酷。對我而言,《敦克爾克大行動》不但是部「說商業不商業,卻精彩萬分扣人心弦;說藝術不藝術,細膩刻劃極為動人」的電影,更是部暑假檔中「雷聲大雨點也大」的佳作!

原圖文出處:電癮世界痴迷成性,異想天空自由飛翔
2017-07-20 22:55 發佈
skyfreeforever wrote:
原圖文出處:電癮世...(恕刪)


看完,真的是非典型戰爭片,但風險也挺大的,因為沒有深植人心的某位戰爭英雄或故事,也沒有太多精彩的大場面或重裝武器對戰,評價可能會很兩極,像我走出戲院隔壁老兄就在抱怨:啊,結果就這樣,好悶.....,但不論過程或結局都很值得思考,如同整個電影的過程,就是一路逃、一路撤退,這些軍人很想到回到"家",但真的回到家,又覺得羞愧至極,太丟臉了,我們去做了什麼?我們只是逃回來,艱苦的"返家",人民會怎麼看我們,這時我就想到電影海報的slogan,存活就是勝利。非線性敘事似乎是導演喜歡和觀眾溝通的方式,尤其記憶拼圖(失憶)大概是我至今看過最神奇的一部電影,從來沒有哪部電影出兩種版本,你可以從頭看到尾、也可以從尾看到頭這麼神奇,這部電影也是最後才將幾條線給接起來

如果這電影題材不是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換成其他的名導,又會是什麼情況,可能著重的點會不同,可能多加點英雄人物戲份強化這一塊、又或者加點動人或煽情的悲歡離合場面,畢竟是戰爭片嘛...但我覺得這樣也不會有更出色的作品,這部電影就是克里斯多福諾蘭用他的個人角度看敦克爾克戰役所呈現出來的畫面,如果有人看完和我隔壁老兄一樣的反應,也不置於說很意外,畢竟這位導演不是迎合市場或觀眾的導演(不然黑暗騎士只要改兩句台詞,中國就不會禁止上映了,票房又多幾億),他都拍他想拍的東西給你,看你怎麼接收,不然這題材就如同樓主說,有捷徑可走,史蒂芬史匹柏和梅爾吉勃遜都有標準樣版給人參考了,但他就是不走尋常路
沒看文章先推

此版樓主的影評是01少見的正指標,可以當作觀影參考

jerryboshit wrote:
非典型戰爭片,但風險也挺大的,因為沒有深植人心的某位戰爭英雄或故事,也沒有太多精彩的大場面或重裝武器對戰,評價可能會很兩極,像我走出戲院隔壁老兄就在抱怨:啊,結果就這樣,好悶.....,但不論過程或結局都很值得思考,如同整個電影的過程


泰倫斯馬立克的紅色警戒

jerryboshit wrote:
非線性敘事似乎是導演喜歡和觀眾溝通的方式,尤其記憶拼圖(失憶)大概是我至今看過最神奇的一部電影


不錯,但更早的非線性敘事電影您也看過一些

jerryboshit wrote:
如果這電影題材不是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換成其他的名導,又會是什麼情況,可能著重的點會不同,可能多加點英雄人物戲份強化這一塊、又或者加點動人或煽情的悲歡離合場面,畢竟是戰爭片嘛...但我覺得這樣也不會有更出色的作品,這部電影就是克里斯多福諾蘭用他的個人角度看敦克爾克戰役所呈現出來的畫面


偶真滿好奇沒經歷過戰爭或越戰世代的導演拍戰爭片 諾蘭第一次嘗試還滿值得期待


skyfreeforever wrote:
《敦克爾克大行動》「故事性」並不是很高


不說故事基本不會有太高藝術評價

skyfreeforever wrote:
反而像是部「真實呈現英軍撤退過程各種險象環生」的類紀錄片


......

skyfreeforever wrote:
能配合紥實的運鏡、流暢剪輯與點睛配樂,讓「幾乎以影像說故事」的本片,產生了極為緊湊、精彩的觀影效果,也令觀眾完全涉入戰爭現場的情境,使其體會當中的無力與殘酷


看來諾蘭又一次炫技了....
skyfreeforever wrote:
原圖文出處:電癮世...(恕刪)


說真的

要拍一部一群人落荒而逃的電影並不容易

大家都只想要逃

哪來什麼英雄可言


這次導演把那種要逃但是怎麼樣都逃不出去的無奈跟窘迫詮屬得淋漓盡致

內容不是在講什麼可歌可泣的故事

而是在描述戰爭的無奈


可以把這樣難發揮的主題拍成這樣

真的是非常不容易啊!


jerryboshit wrote:
看完,真的是非典型戰爭片,但風險也挺大的,因為沒有深植人心的某位戰爭英雄或故事,也沒有太多精彩的大場面或重裝武器對戰,評價可能會很兩極,像我走出戲院隔壁老兄就在抱怨:啊,結果就這樣,好悶.....


這部片確實不是典型樣版的戰爭爽片,不過觀影的過程倒沒有讓我覺得很悶(反而上週的《猩球堀起3》讓我有悶的感覺),我覺得至少它是緊湊的,無力感的塑造也很不錯,整體讓我看得蠻入戲的XD!


sogo5370 wrote:
說真的
要拍一部一群人落荒而逃的電影並不容易
大家都只想要逃
哪來什麼英雄可言
這次導演把那種要逃但是怎麼樣都逃不出去的無奈跟窘迫詮屬得淋漓盡致
內容不是在講什麼可歌可泣的故事
而是在描述戰爭的無奈
可以把這樣難發揮的主題拍成這樣
真的是非常不容易啊!


很同意你的看法,這個軍事行動說好聽是「撤退」,說實話是「逃難」,所以每個都是想活下去的小人物,即使那位在船艙中為法國兵說話的那位,片頭搬傷兵的行為不也含有「趁機離開」的成分? 但我覺得這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因為誠如宣傳所言,唯有存活才是勝利,否則一死百了,之後的反攻都是奢談。

至於「怎麼樣都逃不出去的無奈跟窘迫」,真心認為那種「孤立無援」的氣氛真的經營得很好。



上尉還中尉問老上校 你看到什麼了?
老上校: Home

那段很感人
我覺得厲害的導演就這麼簡單就能勾起觀眾的情感面

skyfreeforever wrote:
原圖文出處:電癮世...(恕刪)


同意你的觀點, 這個40萬人逃難的情節, 本身就是個很難拍的電影, 要拍得好真的不容易, 內行的看門道、外行的看熱鬧, 批評本片的酸民可以退散了......

生命會自尋出路,科技也會、敗家也會....
該片雖然不是主張什麼英雄主義, 但也不是完全沒有英雄, 把戰機戰到最後一刻(直到飛不起來)的TOM HARDY(其他兩位也是很利害), 長官要堅守灘頭, 這些和片中大部份貪生怕死的陸軍相比起來是突出的, 而究竟是想表達那一份堅持, 還是空>海>陸的排位我就不知道了.
尾段噴火機降在日落的沙灘上降落(還是敵區), 再配合最後邱吉爾的那幾句話, 真是帥呆了.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