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責任的個人影評」---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

「不負責任的個人影評」---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
雖然說風潮可能已經過了,不過我終於把比利林恩的未來3D看完了。這部由李安執導帶來革新技術的電影,甫一推出當然話題性十足,也想當然耳的接收到兩極的評價。到底這部電影和新技術是過譽?還是過貶?在看完電影之後我有些心得想跟大家分享,我也會把劇情跟新技術分開來評論,感覺比較專業一點(其實本來也就是業餘的好像也沒有專不專業的問題XD)。

關於劇情

我看的戰爭片不多,不過我很肯定比利林恩一定不算戰爭片。
這是好事也是壞事,好事在於我認為李安在細膩的情感處理方面相對擅長,尤其是這次的男主選角非常好,看預告的時候感覺他瘦瘦小小的,很有新兵的菜樣,結果電影一開始,發現他們是有殺過人的大兵之後,有點擔心他的外貌會不會太弱不禁風了點?殊不知,他雖然一臉菜樣,體格倒是看起來訓練有素,有美國大兵該有的感覺。說實話,其他幾個B小隊的大兵裡面,有幾個看起來倒比較像童子軍…。接著是演技,男主角雖然話不多,但是眼睛會說話,水汪汪紅通通的眼睛在盯著螢幕的時候,看的出來頭痛的不舒服、悲喜交加的複雜感覺。在一些肢體語言的表達上,也很有軍人一板一眼的模樣,戰場上緊張地顫抖也有確實的表現出來。再來就是克莉絲史都華,也就是暮光女,她的演技相當有亮點,算是出場的畫面不多,可是每次出現都有認真表現一個擔心弟弟又有些自怨自艾的姊姊。講到出場畫面…另一個出場畫面不多,應該要很重要的角色,卻沒有做的那麼完美;其實我很納悶李安為什麼要找馮迪索來演演技那麼吃重的角色,他在螢光幕前的硬漢形象太過強硬,會讓這種心靈導師的模樣呈現不出來,總有一種他隨時就要脫到只剩下一件背心衝進敵營的感覺,所以當劇情安排他衝出去卻馬上挨槍的時候,畫面竟然有一種滑稽感,更別提他死不瞑目的特寫,讓我有一種笑了會下地獄,可是還是會想笑的困境,再加上動作演員可能在情感上無法表現的那麼到位讓本來該有的感動不幸地發散掉許多。既然只是客串,真心地認為李安可以找一些和他的男主角一樣眼睛會說話的演員,像是總是被救援的麥特戴蒙之類的…。同樣戲份不多,史蒂芬馬丁的表現我覺得可圈可點,他把一個商人該有的格局跟城府表現的層次分明,尤其是他和B小隊的班長談判時不疾不徐的神情,商人對比軍人的差異在幾句話之間表露無遺,即便後來敗下陣來,卻還是保持著一副高傲態度的感覺。以上是幾個比較讓人有記憶點的演員,而本片中其他路人演員表現都平平淡淡,說實話,有點雞肋。我認為這是在描述上出了很大的問題,B小隊除了男主角跟班長,其他人的背景成謎,沒人在意也沒人過問,這樣的下場是,那些人就算在下半部的電影中沒有出現,我相信觀眾也不會發現,不只是B小隊,男主角的爸爸跟男主角的關係照理講應該要很有故事可提,卻又是點到為止,變成就是一個糟老頭在一邊生悶氣。

再來是劇情,單就劇情而言,其實我很喜愛這部電影。尤其是最後10分鐘的總結,導演給的不是一種未消的懸念或者伏筆,反而是一種真真切切男子漢下的決心。然而,就像第一段說的,這部電影不是戰爭片,一方面是故事的主要場景並不是戰場,而另一方面…卻是因為導演在戰場上的營造沒有很成功。不管是出任務或者是外地受訓,都沒有造成一種緊張感,尤其當馮迪索生澀的說「I love you」跟指揮軍隊部屬的時候,感覺更像是玩生存遊戲而非槍林彈雨的伊拉克。我本身不愛看戰爭片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那個像既定公式般的軍隊訓練過程,老鳥欺負菜鳥的情節讓我覺得了無新意,但我今天卻發現如果要描述一個新兵的觀點,這樣的過程竟然缺一不可。在很多時刻,那些訓練時跟長官對答的畫面,給人有一種大家都上哪去了?這裡是健身房嗎?的錯覺,也因為沒有在戰事中跟同袍的互動(扣除班長跟唐老大以外的其他人),有些台詞少了一點說服力,像是班長說「這些(指隊員)人需要你保護他們的性命」等等的。因為沒有集體訓練的畫面加上在體育館裡還有半場休息時間的表演時,總覺得畫面不夠滿,或者是群眾少了生命力,讓人不禁懷疑導演是否不擅長多人場面的處理(上述提到的缺點,讓我跟新科技聯想在一起…稍後會一併解釋)。

除了戰事跟人多的場景,剩下的地方,李安算是駕輕就熟,我想這也是結局還是讓我感動的原因,小人物誤打誤撞變成了英雄,迷惘中找到自我的精神跟少年Pi有些神似。半場戰事中唐老大提到「不一定需要憑藉宗教,只要在心裡面找到一個比自己還要大的存在就行了」的心態,也跟Pi心中李察派克存在的意義如初一轍。雖然似曾相似,但我並不認為李安在表達上面沒有創新,少年Pi帶給觀眾的是與世隔離自我對話的孤單,半場戰事倒是凸顯了繁華嘈雜中尋求認同的心靈寂寞。

關於革新技術

也不知道是哪裡來的錯誤概念,我一直以為當我走進未來3D影廳時,迎面而來的會是一個無邊無際的超級無敵大螢幕,所以,不難想像當我看見一般等級的螢幕時,有多麼的失望(一個買預售票前不做功課的心態)。不過,會讓我有這種錯誤幻想的其中一個原因,其實是IMAX,我一直認為目前最有身歷其境的螢幕,就是IMAX,因為螢幕的規格有別於一般螢幕,坐在適當距離的觀眾其實是看不到邊框,再加上我線上畫位未來3D影廳時看到座位集中中排特定區塊,不禁讓我覺得觀影體驗會隨著座位不同而有很大的落差。實際看到未來3D的影像品質時,我相信所謂的最佳觀影體驗在除邊角座位以外,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差異,而這並不是好事,因為就算我坐在不算太差的位子(G排15),我並沒有太多「身歷其境」的感覺。我把原因歸咎於畫面的編排,在有些時刻,我覺得電影異常的有感,像是當視角是從車內透過車窗望出去的時候,立體感因為層次馬上就能表現出來,營造出真正的身歷其境。由於新技術在畫質上的提升,也許一開始看會馬上有現場觀看的震撼,可總覺得高清的畫面在沒多久之後就讓人眼睛疲乏了,也就是逐漸讓人無感。然而,當悍馬車內往窗外看的畫面,卻因為有兩個景,「車廂內的駕駛座」跟「車窗外的街景」,讓我的眼睛集中注意在車窗外的街景,而駕駛座就變得像是我「正在待的地方」。換句話說,所謂的身歷其境或者是立體的畫面,靠的還是需要畫面的鋪排,跟畫質本身的關係可能並不太大。另外,在一些人物整身的畫面時,也讓我覺得比較立體,相反的,一些人物的局部,人臉對著鏡頭的特寫,除了能清楚看到每個毛細孔以外,所謂的立體感反倒沒有很突出(或者應該是說「無感」),這部分我還是覺得是螢幕尺寸所致,由於看的到邊框,眼前的畫面要是比例過大,還是會不時提醒觀眾:你正在看電影。

我不想讓我對新科技的想法有些過分吹毛求疵,會那麼執著於「不同凡響的觀影體驗」的原因,是因為我相信未來如果有其他導演想要跟進這個規格,沒達到這些要求可就「虧大了」。李安所創造的先驅無論未來會不會普及,都算是一個借鏡,由於硬體規格的大提升,目前能夠支援這種規格的影廳少之又少,票價高達600元起跳…如果無法創造不一樣的觀影體驗,會很難讓觀眾買單,更別提因為高清帶來的諸多「不便」。由於眼睛在看東西時總會有個目光焦點,高清的代價是會模糊掉這個焦點,舉例來說,當比利在啦啦隊中看上了心儀的那位,畫面雖然將她放在中央,我卻在看旁邊另外一位胸部比較大的,本來,這種電影中陳腔濫調的經典橋段,應該要有唐伯虎點秋香中,鮮花需要綠葉襯托,秋香一笑留情的感覺,反倒是一瞬間讓我這種心術不正的人抓不到重點。電影中也可以看到李安不斷地用不同的方式「抓住」觀眾注意力,像是記者會上用濾鏡的方式處理主角心裡想的跟現實的差異、還有當手機簡訊傳來時,視窗會直接顯示在畫面,等等的…當然,還有慣用的模糊掉畫面中非主要元素的景深效果。這些效果對照下來,模糊掉畫面會異常的突兀,因為眼前的一切都太清晰了,突然模糊掉焦點會像是相機失焦而非達到轉移焦點的效果。高清的另外一個可怕的後遺症是場景轉換,比利林恩讓人尷尬的場景專換不勝枚舉,通常都是一轉眼就換到戰場、家裡、或者是球場上,相當生硬。硬要說比較讓人舒服的轉換,大概也是加長禮車的車窗外風景變成悍馬車的車窗外風景吧!我相信剪接師再怎麼努力也救不回這點因為高清帶來的傷害,其中還有幾幕,是人像畫面的淡出換成另一個場景,同樣是太過高畫質的緣故,你還是會看到一個高清的臉(正在看的場景)跟高清的樹(下一個場景的東西)同時出現的時刻,沒有人在這件事上做錯了,這都是高畫質的錯…它好像讓本來可以視而不見的東西都畢露無遺了。

再來,就是在劇情時提到的戰場畫面跟體育館畫面。戰場上,一對一的近身肉搏確實能感受到血脈噴張,敵死我活的緊張,可當攻堅場景展開時,卻同樣容易丟失焦點。而體育館裡,過分清晰也讓台下的群眾看起來格外的呆板,以前的電影,你沒辦法注意他們在做什麼,未來3D的技術下,他們就真的傻傻地站在那裏唱國歌,每個人每張臉都一清二楚,在沒有主要角色在裡面時,他們也許可以融為背景,可當B小隊還有其他人或混在其中時,他們就變成了另一個分心的元素。到這裡都尚在可接受範圍,因為都不至於到影響劇情的程度,直到接近結尾時的一幕,卻出現了巨大的瑕疵。那就是B小隊在停車場遇上埋伏,那個回憶起戰事記憶的一瞬間,那一瞬間我沒搞懂想表達的意境,倒是擔憂未來3D的普及性,那些回憶的片段像是騎ubike在路上突然被一堆不同便當店的廣告傳單打在臉上一樣,既無法專心騎車也看不清楚傳單上的菜色。未來3D的致命弱點在這種快速剪接的蒙太奇手法上表露無遺,本來回憶片段的暗示性消失了,變成一個個鮮明的畫面,當回憶消失時,你的表情會跟電影中的主人翁一樣錯愕,只會冒出「蛤蛤蛤?」的無數問號。

所以比利林恩到底值不值得用新技術呈現?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不值得,有人說,如果未來的電影中多加一些動作場景的電影應該很有看頭,我認為答案有待驗證,因為晃動的鏡頭加上爆炸的資訊量,會讓人頭昏錯愕。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李安等於是示範了未來3D技術的部份好處跟眾多難處,我目前能想像的「最適未來3D電影」,是「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原因是「對稱」。在對稱的畫面跟把人物放在中間的畫面,也許是針對未來3D帶來眾多不便的解決之道,因為對稱,觀眾不再把注意力放在兩邊的景色,而是角色;因為對稱製造出來的規律,讓人會把焦點放在不對稱的物品上,同樣的,也就是角色。我想,未來3D告訴了我們,電影的重心,還是要回歸到故事中的角色,看到李安在電影中如此刻意的擺出那麼多張人物的臉部特寫就知道,導演應該不至於只單單是為了炫耀他的攝影機可以把黑頭粉刺拍的有多麼清楚,而是他知道電影的重心還是在人:在劇中的角色,而這樣的方式很不幸的可能是目前最佳的解決方式。

結論

綜觀整部電影,身為一個觀眾,一面不負責任的評論的同時當然也希望能看到更多引人注目的手法跟技術,所以我還是很欣賞李安導演的大膽創新,600塊看一部電影確實稍貴,可當作是一窺未來技術的門票倒是還能接受的範圍。這部電影是過譽了未來3D技術,卻過貶了李安的說故事能力,一些看起來不太順眼的地方,我覺得是面對新技術所做的無可避免的妥協,回歸劇情的本身,它並不是一部戰爭片,與其說描述戰爭的殘酷跟戰後的創傷,它更傾向於心境的轉變,當一群人從停車場衝出來伏擊B小隊時,男主角迸現的回憶並不是那些戰爭中帶來的創傷,而是那個當同袍有難必須挺身而出的決心,也因為這個決心,他毅然決然的走向悍馬車,回到伊拉克。

2017-01-07 17:08 發佈
剛看完這部電影,基於其屬性 (很明顯非科幻也非戰爭,格局也不到史詩電影) 感覺李安是想用這部小品(因為根本沒啥大場面)試試好萊塢的新技術。

看到Vin Diesel的角色就想到他在Saving Private Ryan中的演出 (感覺是那個掛掉的角色讓他贏得這次演出機會),可惜只出場短短幾個鏡頭,真是浪費 (誰叫他老愛接那些動作/科幻片,都沒機會好好秀秀演技,好萊塢有臉蛋有身材也有演技的男演員真的不多)。

看這部電影會想到幾年前Clint Eastwood的作品Flags of our Fathers (硫磺島的英雄們),還有Tom Hanks監製HBO電視影集 The Pacific (太平洋戰爭),都有探討過戰爭英雄回國接受表揚之餘內心對所經歷戰場醜露面的陰影與掙扎,還有被政府當成行銷工具的無奈,感覺這方面並未超越之前的電影 (深度不足),難怪影評不是很好。

輕度3C成癮患者 wrote:
雖然說風潮可能已經過...(恕刪)

「時代」寫道:「克莉絲汀史都華是這部沉悶影片中最好的部份,其他地方都可以快轉。」

好慘啊!

未上映前宣傳重點就都在講超高規格時,我內心的OS就是這對電影的加分在哪裡?讓一般戲院播不出要表現的效果!而播得起的,觀眾能感受到甚麼?選怎樣的素材值得用得上這套?

看來劇情並沒有需要這規格啊?就像手機用3D或2K4K解析度只是讓效能重拖變卡,好處要吹毛求屁的素材用力看才能看到,早出的都死。

電影要好看劇情是基本。還好是李安,地位夠可以搞搞玩意兒。
NorthStar - Mobileholic, Drunkard of 3C - Computer, Cigarette & Cafe

輕度3C成癮患者 wrote:
雖然說風潮可能已經...(恕刪)


完全被鋼鐵英雄比下去

李安有些片子還是不太行
昨日的浪子~柯林髮落, 今日的巨星~球德洛, 明日的傳奇~褲濕啦 , 永遠的女神~愛田由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