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爆焦點》: 示範如何製作良心新聞的教科書電影(好雷)

歡迎光臨圖文好讀版~

《驚爆焦點》 是真人真事改編,描述波士頓環球報的記者們揭發天主教會神父性侵兒童的醜聞,是標準的「小蝦米對抗大鯨魚」類型。雖然是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但「真實事件」本身就夠離奇,其精彩度不下於杜撰虛構的劇情,全場扣人心弦,演出的演員也都是一時之選,精湛的演技配合紥實的劇情,使得全場張力十足。

由於這部是劇情片,所以張力點不可能來自動作場面,必須靠片中兩造雙方的立場衝突來營造。新聞小組對抗的是全國,甚至是全世界的宗教體系,這為塑造張力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最令人驚奇的是,即使沒有「特定反派人物」出現,或是呈現教會大規模反擊場面,如媒體公關戰和法庭激辯戰等傳統「檯面上對立」。但是,在挖堀內幕過程中,隨著各種線索的浮出,一再出現的驚人內幕,在在都令人目不轉睛地盯著銀幕,強烈地渇望知道這些線索完成拼圖後的全貌。

加上,教會方面雖然沒有「直接參戰」,但其影響力處處作用在媒體產業、社區信眾和司法體系等場域,再透過它們影響這些工作人員。這種無形又強大的阻力,讓參與者透露出強烈的挫折感,再透過演員生動自然的表演,讓觀眾心中為之糾結,產生不公不義的共鳴。這都必須歸功於成熟的導演說故事技巧,可以讓觀眾的情緒高度涉入其中,偏偏本片的敘事手法又不屬於灑狗血型的。此外,剪輯方面既流暢又緊湊,片中新聞小組各有採訪任務,而這些支線又再帶出小支線線索來,但導演卻可將眾多龐雜的支線整合得有條不紊、環環相扣。

演員方面,麥可基頓雖然去年痛失了奧斯卡影帝寶座,但在本片仍稱職的扮演組長角色,總攬全局、運籌惟握和對外溝通的代表(尤其是面對難搞的人物時),強烈令觀眾產生他是可信賴的領導者之感。瑞秋麥亞當斯的表現雖然沒有讓我覺得有到入圍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的程度,但仍然不過不失,明顯可以看出她很投入角色之中,化為抽絲剖繭的認真記者。馬克盧法洛這幾年以演出漫威的浩克為名,由於那是英雄動作爽片,故很容易令人忽略他的演技。然而,他本來就是實力派演員,這部片算是給了他極大的發揮空間,我在他身上看到的是一位很「衝」的記者。做事有「衝勁」,事事講求快速俐落,但面對長官的不同意見,又可以帶有點「衝動」個性。這些演員精彩的演出,有細膩、有爆發,有快調、又慢奏,各有不同的節奏拿捏,卻又像專業的交響樂團般的如此契合,為觀眾獻出一場精彩的挖堀真相之樂章。

而談到演員的表演,也可看出這些記者當初所面臨的壓力有多大。除了前述提到的來自各方面的阻力外,有成員會感受到不知如何和家人相處的難處,尤其是虔誠教徒的家人;也有成員,從對話可得知,似乎處追求公義真相和家庭圓滿的兩難。不只如此,工作上也要順便扮演心靈輔導師,在面對飽受心靈陰影折磨的受害者,也要暫時拋棄自已的壓力和情緒,將採訪對象安撫下來。碰到難纏的律師,也要動用一切的籌碼與之斡旋,以取得有用的資料。在這過程中,呈現在我眼前的記者是幾乎十八般武藝樣樣俱全的。更令我感動的是,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不只是一個「職業態度」,而是全心投入的「志業精神」,突然有種他們比教會人員對社會更有貢獻之感。

嚴格來說,《驚爆焦點》與說是呈現史實的改編作品,倒不如說是一本「示範如作製作新聞」的教科書。在新聞學理上,有所謂的「客觀新聞」和「參與新聞」兩種專業意理,前者力求採訪時冷眼旁觀、報導時「意見和事實分開」、「正反/多方並陳」,是新聞事件的中立者;後者則是「事件的參與者」,置於自身於事件情境中,在挖堀新聞的同時,也感受它的意義,以便在報導中解釋該事件的意義和影響,是為「脈絡情境的詮釋者」。本片的「焦點小組」的新聞作業是屬「調查新聞」類型,以挖堀內幕、突顯社會問題為目標,若以前述專業意理來分,則較偏後者。

這兩者專業意理各有千秋,亦各自互補,但參與式或調查新聞的困難度私心認為更高,因為常會不小心就成了「為反對而反對/為挖堀而挖堀」的商品文本,或新聞產製者偷渡個人意識型態的包裝文學,所以常被批評為偏頗。但是,這部電影是真人真事改編,所以我們看到焦點小組的自制,雖然有預設立場,但也不忘了引用辯方的說法,有測試與反省自已報導是否有背離真相之效。

最令人激賞的是,當馬克魯法洛扮演的記者拿回關鍵的文件後,組長卻澆了他一盆冷水,要求取得更多的資料才能更具說服力。我認為這是媒體「專業素養」的展現,誠如在 《真相急先鋒》那篇影評所言,媒體可以有立場,但「追求真相」是最高價值,所以「真相先於立場」。按照這原則,焦點小組確有緊守這標準,前面提到會引用反方的說方來驗證自已的資料是否偏頗,就是最高價值的實現,因為再怎麼有預設立場,也不能發現真相不符立場時,而棄之不用或乾脆捏造新聞吧!

再來,組長要求尋找更多的關鍵證據,則是更進一步的最高價值(真相先於立場)實現,因為即使「已經更一進步確認了犯罪事實」,為了更能接近犯罪真相與提供更強力佐證,這是必須要做的事,也是很不容易的事。一般的人可能有六、七成的查證就報導以搶獨家,然而,組長的要求不但是「專業素養」的體現,更是「事情要做,就做到最好」(挖到最充份的真相,不是有挖到就好)。何況,以「社會責任」角度而言,若冒然報出,固然可以揪出犯罪的教士,但由於人數不夠,必遭教會簡化為「個案」,整體腐敗的結構依然不變,這樣的媒體除了賺到獨家和閱聽率之外,對於促進社會進步的責任,又達到了幾成? 所以,我看到的是美國新聞工作者對自已工作倫理的負責,他們追求的不只是真相,更是自已專業良知和人性關懷的守護。

總之,本片以極度冷靜克制又不帶煸情與偏見的敘事,讓觀眾有如看一篇優質的報導及幕後負責任的產製流程,不但整部電影十分紮實,抽絲剝繭層層深入所累積的張力,更能引起觀眾情緒共鳴。因此,本片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確是實至名歸。

若各位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點進來觀看圖文好讀版和其他文章喲~
2016-06-03 16:08 發佈
不覺得
抱歉 我不覺得這片有你講得這麼好
主要是內容雖然寫實 但不夠殘忍
如果我是編劇就不會這樣做
畢竟是電影不一定要全照事實描述
通常一定要有死人和一些血腥 限制級畫面才夠震撼
例如 教會其實可指派殺手幹掉告密的受害人或記者等等
我不懂為何沒這麼做 光靠體制流程有時在證據確鑿的情況下
碰上一堆正義哥 正義法官等等因素 確實官司會輸
可見得邪惡方這一邊不夠強勢反擊的力道過於薄弱是本片戲劇張力不足的主因


pariah.T wrote:
不覺得 抱歉 ...(恕刪)


OK呀! 電影「感受」本來就是主觀的,我喜歡的,別人當然也會說不喜歡,每個人的標準和潛意識中影響這些標準的價值觀與人生經驗本來就不同。就彼此說出自已喜歡或不嘉歡的點在那,這也是一種交流吧XD!


pariah.T wrote:
通常一定要有死人和一些血腥 限制級畫面才夠震撼
例如 教會其實可指派殺手幹掉告密的受害人或記者等等
我不懂為何沒這麼做 光靠體制流程有時在證據確鑿的情況下
碰上一堆正義哥 正義法官等等因素 確實官司會輸
可見得邪惡方這一邊不夠強勢反擊的力道過於薄弱是本片戲劇張力不足的主因



原作好不好是另一回事,我只覺得若照你這樣改,這片一定不倫不類。更何況本片設定上真實事件改變,教會沒做的事情你要改編成有做,電影上映以後會遭致多大的撻伐?

不是每種電影都要遵照一個「型」,每一種電影有其設定與風格走向,本片過程中spotlight遇到教會從各個面向的層層阻撓,導致證據難以匯聚成型,但採訪小組、報社均不放棄,堅持追根究柢,不畏懼各方勢力,這就是本片戲劇張力所在,而從IMDB與得獎記錄來看,可以說是同時滿足了評審與觀眾的胃口。

更何況,本篇的重點不是「官司」,而是「揭發」,前者是檢察官/法官的功能,記者只關心後者,如何揭發事實引導輿論,接下來就是別人的事了。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