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鳥人的一鏡到底

我想請問在鳥人這部片中,強調一鏡到底的技巧,使他獲得最佳攝影,到底什麼是一鏡到底,請大大指點,謝謝
2015-02-23 11:50 發佈
文章關鍵字 鳥人
吉姆 wrote:
我想請問在鳥人這部片...(恕刪)


電影技術在發明以後
在內容表現上
大致呈兩個方向發展:
1是 故事/蒙太奇。2是 紀實/紀錄片。

1故事蒙太奇,最基本的手法就是:A+B=C(A鏡頭 接 B鏡頭 來表達 C意義,例如:鏡頭A在辦公室電腦關機/闗燈 接B鏡頭開燈/脫外套 ,來讓觀眾心理自我產生 離開辦公室回到家裡 的意義。)
2紀實紀錄片,基本的鏡頭安排是以一個長時間長景深的鏡頭來交代一段完整的段落,紀錄片常使用,劇情片更有擅長場面調度或紀錄片風格的導演樂於利用,如,台灣侯孝賢、蔡明亮等。

再來說一鏡到底,在形式的表現上,大概就有如侯孝賢、蔡明亮等的藝術企圖心,在技術表現上,以剛剛使用蒙太奇的例子來說好了,從電腦關機關燈離開辦公室,就一路跟著拍,過程中要調度很多場景人物與情節的開延,一直跟拍。沒有任何的鏡頭剪接。

一鏡到底,影史上有幾個經典鏡頭,如,奧森威爾斯大國民的開場,至今仍影響很多人,但像鳥人,幾乎整部都是,,,困難度極高(在場面調度/情節開展上/室內外燈光色溫攝影機運動)
(攝影機以前用底片有限制時間,現在用數位硬碟,,長時間的拍攝問題倒是解決了,鳥人或許也在宣告/標誌電影攝影機與電影藝術創作完全徹底走進一個嶄新的世界,未來電影史的課,講到長鏡頭或一鏡到底,大概會用鳥人為例,然後再簡單補充一下大國民,,哈)

再囉嗦一下好了,,,電影技術,,對創作者來說不是難不難的問題(在無聲電影時代,您認為要讓電影有聲音,,難不難呢?)
重點,,像是做菜,,想做什麼菜,就去準備好材料。或者,有限的材料/工具下,做出美味感動的料理。





吉姆 wrote:
我想請問在鳥人這部片...(恕刪)
caraxist wrote:
電影技術在發明以後在...(恕刪)


給你鼓鼓掌!寫得太好了!
受教了~~~感謝大大回答如此清楚,並引經據典!!!
caraxist wrote:
電影技術在發明以後在...(恕刪)


幫忙補充一下"長鏡頭"或是"一鏡到底"的意義。

普遍來說,在電影中使用長鏡頭(或是一鏡到底,以下省略)絕對不是單單炫耀攝影技術,
而是為了讓觀眾與電影時間(亦或是步調、節奏)保持一致,產生真實感或是電影語言的互映。

先舉幾部片來說明,像是上一屆最佳攝影獎得主「地心引力」
開頭的太空場景便是從維修開始,然後到太空遭破壞事件發生為止使用長頭,
讓觀眾跟隨電影中的主角同時間經歷一連串的事件,體驗與主角一般的危機或是恐懼感。

長鏡頭也十分常出現在槍戰場面上,像是「人類之子」(與地心引力同導演)在片中就有兩幕槍戰/戰爭的長鏡頭,堪稱是影史經典畫面之一。
而港片較有名的我認為應該是杜琪峰的「大事件」,相比吳宇森的「槍神」,大事件在鏡頭及演員的調度上更顯難度。

以上這些電影會使用長鏡頭不外乎離不開一個意義,就是讓電影裡的「事件」更加「真實」,就好比記者在現場報導一般發生。


再回來說說鳥人的長鏡頭(以下有雷)

為何用長鏡頭拍整部影片呢?因為從電影的第一幕主角漂浮到最後一幕主角跳下去的同時,這就是一個「事件」。從電影的表面意義來說,導演選擇一鏡到底的的原因:

1.讓影片更具真實性
在電影裡面,只要是有角色的場景,攝影機的位置始終保持在人眼差不多的高度,目的就是讓觀眾像是一個旁觀者一般看著事件的發生和結束,與影片中的每一位角色一同經歷事件。其實這部片也是米高基頓的寫照,也是為何要用一鏡到底的原因。
(後面解釋)
2.現實與虛幻的混亂
在片中的主角,事實上是有人格分裂(幻聽或幻覺),用一鏡到底會讓觀眾一開始產生疑惑,主角到底有沒有超能力?
直到隨著劇情發展,才會理解主角其實只是人格分裂,包括整部戲在舞台上的劇中劇,讓觀眾有時分不清到底是現實?還是演戲?同時也能側面刻劃出愛德華諾頓的角色性格,要營造片中這種似真似假的錯覺,一鏡到底的確是很好的選擇。
3.視覺的連貫與時間
雖然整部片採用一鏡到底,但在時間的切換上面卻非常巧妙,鏡頭隨著人物的「移動」順利且自然的切換時空背景,隨著主角間的事件發生、預演、正式上演等等時間推進,前面說過,通常使用一鏡到底的目的是要說明一件「事件」。
而鳥人整部片即是一件「事件」,自然的場景轉換讓整體電影看起來發生很多事件,但都只圍繞著一個中心事件,就是舞台劇。
在劇情上得以連貫。

再來從電影語言的角度來看鳥人的一鏡到底,

1.米高基頓本身演蝙蝠俠後大紅大紫,但隨著時間過去,不再接演代表作的他,也逐漸沒落,正如同鳥人裡的主角一般,想用這齣舞台劇一舉在站上榮耀,而現實生活中,米高基頓也是想用這部「鳥人」重回影壇。

這也就是選用一鏡到底的原因,讓觀眾跟隨(主角/現實中的米高基頓)的步調,看他如何去演(舞台劇/鳥人),一路的心路歷程如何轉換,最後拿下繃帶(這裡繃帶是指鳥人面具,同時也是麥可基頓現實中的蝙蝠俠標籤)
它象徵的是:我把鳥人演完了,看到了我的演技了嗎? 整部片就是米高基頓赤裸裸的代表作,與主角呼應。最後跳下窗戶,這部片的評價會讓他的演藝之路升天亦或是重摔而死?而片中對特效片與影評人的批判,也是對蝙蝠俠這標籤的反諷,為何要演英雄才能賣座?才能紅?

2.
從電影發展史來看,分為兩大類型,一是盧米埃兄弟的紀錄片(現實/紀錄片),二是梅里愛的科幻片(幻想/劇情片)

其中最早的紀錄片發展便是所謂的"一鏡到底",拍工廠的人下班,拍火車經過等等的真實事件

而梅里愛的科幻片(可參考電影 雨果的冒險)則是相反的非現實、虛幻、魔術的,像是錄下一齣舞台劇般,大量道劇、效果及剪輯手法

在「鳥人」中,你可以發現導演和攝影師巧妙的將兩大電影起源融合而一,同時保有紀錄片特質,卻帶入大量的科幻元素的攝影效果,以及流暢的時空切換,如此巧妙融合卻不突兀。為何要如此大費周章?這也呼應了片中主角對於演戲的堅持,以及他的那張紙條。


先打到這先睡覺-.- 歡迎大家討論




吉姆 wrote:
我想請問在鳥人這部片...(恕刪)

e1299129 wrote:
幫忙補充一下"長鏡頭...(恕刪)


精采解析,水準之作。
感謝科普,樓上都非常專業,01 應該開一個電影深度討論區,像早期世界電影專欄or影響雜誌一樣

Children of Men 劇中三個一鏡到底的段落,有CGI 後置,至於那些片段我就不知了

早期還有一部芭樂片是以前的大導演疤面煞星拍的,蛇眼,開廠也有一幕八分鐘一鏡到底

其他導演的劇中也有long takes 不少經典

樓上分享的專欄也經典
開始幾分鐘本來想站起來鼓掌(雖然陽明戲院裡那個廳裡只有我一人)
後來就懂了,這幾年最恨的電腦大神又來幫忙了.
幾位角色的長鏡頭都很嗆,偏心喜歡女兒跟老爸頂嘴的整段演出.

一堆神作就不提了,講前面點的林肯裡,在長桌的這端看著林肯長長的述說他要走完整段立法的原因心態跟有多堅決.讓他拿第三座小金人當之無愧.
哇!真是論壇裡少數精闢的觀點,
樓上幾位大大的觀點跟解說真是很不錯。
雖然有些觀點跟我個人的看法有出入。
不過還是非常佩服並尊重大大們用心
分享電影的見解跟分析。

特地登入回文以表敬意。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