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擊的鼓手 Whiplash》~成功必須付出巨額的代價,並且得殘忍無情!


《進擊的鼓手 Whiplash》,由《最後大法師2》導演達米恩查澤雷執導,麥爾斯泰勒、梅莉莎班諾伊、J•K•西蒙斯、保羅萊瑟等主演;2014年上映的音樂劇情片。

成長在單親家庭的安德魯(麥爾斯泰勒飾),立志成為頂尖爵士鼓手。某日,他被魔鬼導師弗萊徹(J•K•西蒙斯飾)相中,邀他加入競爭激烈的薛佛音樂學院爵士工作室樂團,這似乎讓他看到了接近夢想的曙光。然而,為了追求完美,安德魯逐漸與外面的世界產生隔膜,也失去對音樂的初衷。再加上弗萊徹的地獄式訓練,讓他一步步邁入崩潰的邊緣……

原本《進擊的鼓手》是一部18分鐘的微電影,由強尼西蒙斯和J•K•西蒙斯主演,但沒想到在聖丹斯影展首映後獲得極大好評,因此導演達米恩查澤雷在得到資金贊助後將劇本拍成完整長片。不過《進擊的鼓手》早在去年10月10日便在北美上映,可是直到第16週票房仍只累積760萬美金,說起來也是不盡理想。不過上個月15日宣布了「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的入圍名單中,《進擊的鼓手》竟然獲得「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輯」、「最佳混音」五項提名,瞬間成為全球關注焦點,上個月30日在台灣首映,還造成戲院場場爆棚滿座,觀眾散場佳評如潮的現象。

不過認真來說,《進擊的鼓手》的劇本沒有太多發人深省之處,口碑主要來自於緊湊的節奏和犀利的剪輯,只見劇情隨著鼓聲節奏的震動與共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高潮迭起,不緊不慢地挑逗著觀眾的神經,進而激起人們內心情感。再加上,撲朔迷離的懸念,以及角色背後隱藏著人性的危機,人與人間病態的互相折磨,複雜無解,一股壓力彷彿穿出銀幕般緊逼著你我,帶來缺氧狀態下的窒息快感,難怪會被人譬喻為「鼓手版《黑天鵝》」。

中文片名「進擊的鼓手」,其中「進擊」是引用諫山創的日本當紅漫畫《進擊的巨人》,雖然已經有點兒不合時宜,但這兩個字總給人一種熱血沸騰的感覺,所以當初應該有不少人跟我一樣,以為《進擊的鼓手》是一部類似《心靈捕手》這般,一名心靈導師帶領懵懂無知的青少年,突破難關,邁向屬於自己的未來的勵志電影,但沒想到完全不是如此,這竟然是一部「反勵志」電影,要讓人看到傳統勵志背後的殘酷真相。

推著孩子前進,令他們突破自我極限,是傳統勵志的常規主題,只是同時壓力也就隨之而生。但很多人總抱持著「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觀念,認為只要有樹立起堅忍不拔的信念,那麼無論面對什麼樣的重壓,都不會被打倒,所以被壓力擊垮的人,是懦弱,是無能,看似好像有幾分道理,但往往卻是扼殺了天才的幼苗。要知道人終究是人,人不是神,還是有極限的存在,一味的嚴格標準,未必能讓孩子突破極限,反而會使他們因為承受不了壓力而表現失常,從此對自己完全失去信心。

再者,若想要突破極限,追求完美,勢必然就得花時間及精力在這上面,並且排除掉心中各種雜念,將與其無關的一切行為、意識通通停下來,甚至到了最後犧牲自己、他人,但很有可能反而會失去更多寶貴的東西,畢竟「魚和熊掌不可兼得」,而且這還不保證你的渴望,就一定能夠達成。同時,一個人過度「執著」,就會迷失了最原始的自我,找不回那份純然的初衷,那麼即使最後成功了,還有什麼意義呢?

更何況,「一將功成萬骨枯」,能站在金字塔頂端終究是少數,免不了要經過一番的較量,未達標準的都會被淘汰,但人性的負面情緒,也很容易引發「惡性競爭」,就像影片中主角安德魯為了爭奪首席位置不顧一切這樣。講到這裡,當初安德魯把原首席鼓手的譜子弄丟,是否真只是無心之過呢?畢竟安德魯當了替代鼓手一段時間,以他的天賦,難道會察覺不到原首席鼓手不能記譜的毛病嗎?還挺耐人尋味的。

當然,這扭曲的師徒關係,以及演員優質的表演,也是令《進擊的鼓手》受到讚賞的關鍵之一。其中扮演魔鬼導師弗萊徹的J•K•西蒙斯,那暴躁與喜怒無常的態度,習慣用一大串尖銳的髒話汙辱學生,渾身散發出駭人的戾氣,會令人仿佛置身於十八層地獄般痛苦不堪。如此精湛的演技,也使得J•K•西蒙斯囊括包含「金球獎」等多項國際獎項的最佳男配角獎。

至於天才少年安德魯,則是由即將上映的超級英雄電影《驚奇4超人》中扮演「神奇先生」的麥爾斯泰勒來詮釋,影片中那追逐夢想的偏執、爭奪首席位置的焦慮、被弗萊徹折磨的痛苦、取得成果時的驕傲,無比錯綜複雜的情緒糾葛,真實切出人性黑暗面。

最後結局有些人解讀為師徒和解,有些人解讀為安德魯反擊勝利,其實也不能說哪裡有錯,不過可能是太樂觀了點!如果從《進擊的鼓手》的「反勵志」角度來看,或許該說安德魯仍是走向了弗萊徹的境地,只見安德魯最後一場演奏時,以非常強硬的態度,先後向大提琴手、弗萊徹說「等我指示」,並旁若無人地瘋狂打鼓,把所有人逼得只能跟隨著他的腳步,儼然是一位暴君。他的父親在後臺看他SOLO時,眼神中所透出的驚恐,似乎也暗示著安德魯失去原有的純真。成功必須付出巨額的代價,並且得殘忍無情!













對我的文章有興趣可以來我的痞客邦部落格
《進擊的鼓手 Whiplash》~成功必須付出巨額的代價,並且得殘忍無情!
《我的鋼鐵老爸 The Finishers》~在挫折之中學習成長
《大法官 The Judge》~父親的威權!
《愛在頭七天 This Is Where I Leave You》~學會品嘗生活的苦澀和甜蜜
《五星主廚快餐車 Chef》~咀嚼人生另一番美味
《當我們混在一起 Blended》~由冤家變情人
2015-02-11 17:42 發佈
狐狸祭司 wrote:
《進擊的鼓手 Whiplash...(恕刪)


最近才有空看完這部片,我連續三天看三次,我覺得樓主對結局的理解可能方向不太對,男主角作證舉報弗萊徹之後,弗萊徹被迫離職,不久後,碰巧在爵士音樂酒吧再次相遇,雖然已經不是師徒身份,但上一次見面時,雙方都知道不是愉快的場合,那個時候男主角全身是血要衝上去打弗萊徹,這次坐下來喝一杯,男主角臉色顯得尷尬,這份尷尬的感覺,不曉得是因為作證舉發弗萊徹、還是上一次的不歡而散,此時已經不是指揮導師的弗萊徹反而敝開心胸完整的和男主角解釋,他的所作所為都是有原因的,弗萊徹完全不為他的行為感到後悔或抱歉,因為如果他只是經常說:還可以、不錯,OK的,這些話,才是殺死一個音樂天才主要因素,男主角也有提出質疑,難道你不會覺得萬一做到太過份,反而可能導致嚴重受挫、而扼殺了一個音樂天才嗎?弗萊徹的答案:如果會受挫退出的,他就不會是那個音樂天才了。此時男主角的眼神是給予肯定的,因為他和弗萊徹都瞭解大鳥Charlie Parker的故事

最後的結局更是一絕,又一次,弗萊徹把男主角安德魯逼上絕境,讓他在大型音樂會一坐下去,就站在他面前說:你當我是笨蛋嗎?我知道你是舉報我的秘密證人,看著弗萊徹走向指揮台,安德魯就知道事情不妙了,果然,演奏的是完全沒有練習過的曲子,而男主角連樂譜都沒有,根本不知道鼓聲要怎麼合,他的表現就像整支樂團的老鼠屎,之後安德魯失意的下台,安德魯的父親趕緊跑到後台安慰兒子,安德魯的父親和弗萊徹在本片中就是天堂與地獄的對比,一個是愛的教育,一個是地獄式訓練,不斷給予打擊、挫折、看你最後是被激發潛能還是受挫退出,在與父親擁抱之後,安德魯沒有與父親攜手離開,反而再次回到舞台上,放手一搏,最後打出不可思議節奏,全身散發出一股靈氣,我不認為他父親的眼中是驚恐,反而覺得是看呆了,他從未見過兒子有這般神級表現與能力,弗萊徹一開始還認為他回到舞台是來亂的,威脅男主角,等一下下台你就死定了,但越到後面,他也被男主角激發出的音樂潛力撼動,記得弗萊徹在酒吧與安德魯的談話中,談到他最遺憾的,是他教學這麼多年,用了這麼多手段去逼發學生的潛能,但始終沒有教出一個他認為是音樂界的絕世人才。在一片黑幕中,安德魯打到出神入化渾然忘我,弗萊徹的遺憾似乎也逐漸在消失,因為他的遺憾,他從未遇見過的絕世天才,他似乎在黑暗中看到了,最終弗萊徹開始引導安德魯,把他從快要走火入魔的境界拉回來,幫安德魯做了一個完美的收尾,留意到此時兩人臉上的眼神和笑容嗎?弗萊徹似乎在說,原來你確實是我追尋已久的絕世天才,而安德魯也用完美的END回應,是的,就是我

這是我對結局的看法,看了三次還是這麼認為

安德魯打鼓打到忘我的境界,讓弗萊徹也認真起來


最後兩人的眼神交會,沒有恨,是互相肯定




還沒看過電影的,請不要播放這個片段,這是結局,看過電影的再體會看看這感覺

jerryboshit wrote:
最近才有空看完這部...(恕刪)

嗯,我站在你的看法這一邊,我的解讀亦是相近,最後的這一場看得出來指揮者也慢慢融入,而且開始沈浸在他一直尋找的節奏當中,也確實的肯定了男主角的確有能力做到他的要求,所以演奏得以全場融合,隨著鼓點停,畫面也進入黑幕,帶給大家是腦補的喝采聲,導演的手法可謂一絕
認同結局的看法~

但這部片比較值得思考的是

大部分的人不能認同弗萊徹的教學方式尤其在台灣,但大家又不能否定他在酒吧對安德魯說的那些話

"沒有任何一句話比 還不錯(good job) 還要更傷人"


在日漸重視人權的時代,在台灣已看不到這種極端的教育環境,但在歐美的頂尖學院

不管各行各業相信是有很多像弗萊徹這樣的老師,為什麼強的國家會強,是有它的原因的

國家強,因為人民強,人民為什麼會強,關鍵就在教育



你認同這位老師的方法嗎? 這問題非常值得大家去思考

我不認同,但我也沒辦法反駁,這是我看完這電影陷入的矛盾


jerryboshit wrote:
最近才有空看完這部片...(恕刪)
jerryboshit wrote:
最近才有空看完這部片...(恕刪)


很認同你的看法
我自己的見解是,老師在酒吧的對話中是一個整個故事的軸心

最後的那段演出,我整理起來就是
公報私仇
-主角挫折
-父親安慰
-主角重回舞台拿回主控權
-老師礙於舞台演出不得不配合
-演出結束主角不停止地繼續打鼓,想要證明的不是自己能做到老師的要求,而純粹是要證明自己就是要達到頂尖中的頂尖,老師說:What Are U Doing!?因為他還不能了解主角並不是那個只能達到他需求的學生。
-老師點頭時,表達出他終於理解主角想要達到頂尖卓越的境界,就如當時在酒吧聊天說的那樣。
-所以當過門結束時,聲音和畫面進入一種沉靜的感覺,開始進入忘我、邁向無人能及的領域
-老師轉而輔助主角,變成一個引導的角色,兩個人的火花從原本發洩和攻擊的情緒,轉變成相輔相成的向上堆疊,一個是進入頂尖的新生鼓手、一個是等待真正傳奇已久的大師。

讓我覺得最大的矛盾點就在,他一方面顯露出想要鍛鍊學生的雄心壯志,另一方面又夾帶私人恩怨的公報私仇。真是....
以父之名

Peter015038 wrote:
你認同這位老師的方法嗎? 這問題非常值得大家去思考

我不認同,但我也沒辦法反駁,這是我看完這電影陷入的矛盾


孔夫子千年前就已經在因材施教了,
但是華人反而不見得學到,
歐美不是強在有這老師,
歐美是強在那種在台灣會被埋沒的人才,
可以因為因材施教所以有別的出路一樣成功的方式.
f8841010 wrote:
很認同你的看法我自...(恕刪)


我覺得佛萊徹本身就是個很歇斯底里的人,最後的佈局,在離開酒吧的時候,他問安德魯願不願意當他樂團的鼓手,安德魯也很困惑,你不是有A君和C君(依進樂團的順序,安德魯以B君稱),為何會想到找我呢?佛萊徹坦白的和安德魯說,A君受不了壓力已經轉去讀醫學,C君?他那種程度?我安排他進樂團只是為了刺激你,安德魯頓時恍然大悟,重點栽培的人原來是我,覺得之前所有誤會都解開了,帶著期待的心情去到樂團,但,佛萊徹依然是那個機車的佛萊徹,說他公報私仇,我又覺得不全是,因為從本片開始,他看見男主角一個人在練習,他就看出安德魯的潛力,只是他待人的方式,從影片第一分鐘就表現的很明白,就是機車+惡劣,我認為安德魯獲得首席鼓手也是他搞的鬼,那樂譜應該是他拿走的,他明明知道原本的現任首席A君記不住樂譜,刻意給A君的試煉,也順勢讓安德魯上去發揮一下,一種黑臉白臉的激勵手法,打壓完你,再給你點甜頭(之前安德魯在練習時他可是非常不滿,直接把椅子丟過去,還甩了他好幾個巴掌),最終安德魯還是著了他的道,在第一首演奏完讓安德魯非常出糗之後,他還刻意走到安德魯面前說:是啊,我就認為你沒本事。(我覺得翻譯字幕的有點客氣了,如果是我會翻譯為:安怎,我就是看你磨。這才符合佛萊徹在本片的格調)之後佛萊徹回到指揮台是叮著安德魯,看他有什麼反應,結果安德魯黯然退場,佛萊徹有點不屑的表情似乎在說:SO,就這樣?佛萊徹可能真的以為安德魯會就這麼走了,在與父親擁抱時,安德魯似乎覺得,我必須成長(因為之前父親幫他搞定佛萊徹,護子心切的說,你對我來說就是最重要的,你以為我會看著那個王八蛋這麼整我兒子還能全身而退,匿名舉報佛萊徹管教不當),我認為安德魯擁抱過後有認真覺得,這問題必須由我自己解決,於是重新回到舞台,佛萊徹沒想到回來的安德魯表現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原本演奏該結束的時候,安德魯還打著鼓,已經完全忘我停不下來,佛萊徹走過去問安德魯你在做什麼?安德魯只回應:I'll cue you,真要說佛萊徹很惡劣,他整部電影都很惡劣,但他還真是懂音樂,也是真懂得狀況,他沒有喊停,而是看出安德魯的狀態爆發中,放手讓安德魯去發揮,在安德魯需要引導的時候,佛萊徹也及時介入,慢慢引導安德魯回來,兩人做了一個完美的ending,這結局真會讓人起雞皮疙瘩精彩,不停重複的看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