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獎並不是國際影展,也不是洲際、或洲內的電影獎,而只是台灣舉辦的所謂華語電影獎,說穿了就是地方性的電影獎。
電影獎屬藝術獎,就像美醜、自然做作、氣質與否本屬主觀,難有客觀之說。
即使是國際性的選美比賽也難免有主場優勢,畢竟裁判都是主辦單位請的。
但近年的金馬獎,台灣似已完全沒有主場優勢,反而更像有主場劣勢,這對台灣電影的發展到底是助力還是阻力?

像昨晚的51屆,21正式獎座台灣人只拿4座,金馬獎會不會「公平」過頭了而反顯得不公平?

題外話之個人意見:
(1)昨晚獨得3座的個人最大贏家陳建斌,同張國立常演皇上,兩人面容相似常讓人混淆,但個人覺得張國立表情較靈活也較討喜,而陳建斌則似乎較有得獎命。
(2)讓人有「總是一號表情」的印象並不是演員們所樂見,但很多導演或評審們卻對某些男主角的「一號表情」屢屢情有獨鍾,像梁朝偉、陳建斌明明「總是一號表情」,但為何就是容易得獎?
(3)個人並不討厭陳建斌在《後宮甄嬛傳》裡的皇上,但稍覺得有點老氣橫陳、講話有點拖泥帶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