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10個問題 「KANO」沒秘密

由魏德聖監製、馬志翔執導的電影「KANO」,上映3天全台票房突破5千萬元,引起各種討論話題。

該片以1930年代台灣嘉義農林棒球隊進軍日本甲子園為主軸,既有運動電影的熱血、又重現台灣棒球歷史的光榮緣起,

可單純解讀為以球賽鋪陳出的青春勵志小品、也可深入探索出時代史詩格局。

這部電影如何產生?幕前幕後、戲裡戲外經歷什麼事?「KANO十問」一一說明。


1問 「KANO」是什麼?

「KANO」是日語「嘉農」之意(日文讀音為「kanō」),意指當年「臺南州立嘉義農林學校」(今國立嘉義大學前身)的棒球代表隊。該球隊於1928年4月成立,球衣上有大大的「KANO」字樣。

在劇本階段是以「黃金甲子園」為片名,但後來魏德聖認為此片名太軟、太漫畫感,又覺得其他片名怎麼想都很累贅,於是改為簡潔有力的「KANO」。


2問 為什麼拍「KANO」?


2006年魏德聖一心想拍電影「賽德克˙巴萊」,沒事就畫起電影分鏡圖,有一天他畫累了,走到書局發現一本書中談到1931年嘉農棒球隊打進日本甲子園的事,當時魏德聖既驚豔又羞愧,因竟不知道台灣曾有過這樣美好的故事,「好像到了快40歲,才找到自己的身世。」之後他和共同編劇陳嘉蔚向嘉農校友會長蔡武璋請益,又親自訪問當時尚在人世的嘉農球員蘇正生,寫出劇本。

2011年魏德聖在「賽德克˙巴萊」後製期間認為,經「賽」片的歷練,劇組無論對1930年代的台灣歷史文化、生活細節都了解,建築搭景、服裝造型等技術均已熟悉,於是決定接著拍攝同樣發生在1930年代的「KANO」。



3問 為何魏德聖監製、馬志翔導演?

「賽德克˙巴萊」宣傳期間,馬志翔問魏德聖接著要拍什麼,魏德聖說「想拍一個小的、棒球的電影」,體育出身、打過少棒的馬志翔立刻說「我!我!我!」本來只想演出,後來看過劇本深深感動,很希望執導。而魏德聖宣傳期後一直覺得情緒煩躁,精神狀況不適合導戲,加上他對棒球的專業不如馬志翔,因此將導演重任交給對方。

馬志翔說,除棒球、他的演員背景在執導「KANO」時也讓他更能以演員的語言和演員溝通。剛開始他以短跑的速度投入,每晚做功課、壓力大到失眠,後來才知這是場馬拉松。重新調整節奏後,有時晨起在嘉義平原的薄霧中散步或慢跑,以「玩遊戲」的心情拍片,逐漸放鬆。


4問 魔鬼教練近藤兵太郎 是誰?


「KANO」中的嘉農棒球隊是由漢人、日本人與原住民共同組成的隊伍,原不被看好,但在日本教練近藤兵太郎帶領下,脫胎換骨,過關斬將。

近藤兵太郎1888年出生於日本愛媛,曾是松山商校、早稻田大學棒球隊名將。早稻田大學畢業後回故鄉商社任職,並指導松山商校棒球隊,還帶領該隊打入日本全國大賽八強。1919年近藤來台,1925年起在嘉義商工擔任簿記教師,1928年起指導嘉農棒球隊,以「不要想著贏、要想著不能輸」的精神喚醒全隊「棒球魂」。連瘧疾發作時,都要人以擔架抬他到球場指導練習。

「KANO」中飾演近藤的永瀨正敏,在閱讀近藤資料時發現,近藤是「魔鬼教練」、也是「理論派教練」,深諳棒球奧義。正因人生以棒球為中心,所以眼裡沒有種族的偏見。


5問 片中嘉農隊球員從哪來?

為堅持片中球技一定要到位,電影裡的球員都有運動員背景。工作人員從全台各高中、大學球隊的5千名球員中海選,最後脫穎而出者再接受半年的訓練,課程包括有體能、表演與日語。為了演出,這群學生演員都休學一年。

隊長吳明捷(投手)是「KANO」中另一靈魂人物,飾演該角的曹佑寧則是世青盃外野手。訓練期間球員們並不知道自己的角色,有一天曹佑寧在簡訊中告訴導演馬志翔,心情很複雜、劇本還沒讀完,因為父親不贊成他為拍片休學一年,但他認為這是另一種學習。馬志翔回傳,要他看劇本中近藤教練鼓勵吳明捷的對話。

馬志翔說,回傳簡訊的當下,他決定讓曹佑寧演吳明捷,因為外型和氣質都很適合,眼神可以銳利、也可以溫柔,「賭了!」


6問 為何日語對白多達九成?

1930年前後日本統治台灣已超過30年,1930年日本國勢調查資料顯示,台南州10至19歲人口會講日語者占48.6%。當時若能進入以日語教學的嘉農就讀,一定有日語能力。

有人以此批評魏德聖媚日,他回答,為什麼對日語如此沒有安全感?電影只是呈現當時台灣真實情況。他相信看過電影的觀眾就能理解該片要談的是運動精神,不是偏袒哪一個族群。「我沒有醜化日本,不代表美化。」

魏德聖說,台灣最大的問題就在追求別人的認同,忘了自己。「台灣像孤兒一樣,靠否認上一個寄養家庭,獲取現在寄養家庭的肯定。但問題是,我們已經長大成人,要有自信。回憶過去是幫我們找到養分;釐清愛恨、好壞,切實面對,才能創造自己的家庭。」


7問 哪些情節和歷史有出入?

1930年台灣發生震驚各界的霧社事件,但建造10年的嘉南大圳水利工程也在這一年5月完工。由於嘉農是農林學校,建校目的在培養農林人才,因此片中將八田與一督造嘉南大圳的情節加入,並讓大圳開通的時間延後,與嘉農打進甲子園的時間同樣發生在1931年。魏德聖說,這兩件事都是很美好的,一起發生,就像花園裡的花一起盛開,花開了、蝴蝶也來了,會更珍惜這段美好的時間。

片中嘉農棒球隊練跑時經過嘉義市的中央噴水池正在興建,也是刻意移動時間。該噴水池的地點原是城牆與砲台,1906年嘉義發生大地震,城牆與砲台坍塌後改建為圓環,當中就設有噴水池。

此外嘉農隊蘇正生打出全壘打時球棒斷掉,現實中並未發生,但拍攝時因球棒當場打斷,很有戲劇效果,乾脆將錯就錯。有趣又辛苦的是飾演蘇正生的陳勁宏原是左投左打,但為該片改練右手揮棒。


8問 哪些場面細節是真的?

電影裡甲子園比賽開幕,各隊均進場,嘉農隊才提著大包小包行李匆匆趕到,看似誇張,其實是真的。蘇正生口述的「情繫甲子園」一文提到,「當我們看到大阪港時,離開幕時間卻只剩二十分鐘,因此近藤先生顧不得省錢原則,就帶著我們搭計程車火速趕往甲子園比賽場地。」

片中球員盜壘速度驚人,站上一壘時豪氣干雲地喊說「二壘、三壘是我們的」,這種語氣正是嘉農隊員在球場上說話的方式。

甲子園最後一役投手吳明捷因手傷流血控球不穩,隊友要他放手投直球、讓隊友防守把球接下。每當敵隊打擊出去,嘉農隊員接到球就高喊「歡迎光臨」。這句經典的「歡迎光臨」當年在場上此起彼落。


9問 木瓜樹根釘鐵釘,果實會更大?

電影裡濱田老師告訴學生「在木瓜樹根部釘鐵釘可讓果實更大」的秘訣,這個「偏方」是魏德聖無意間聽到的,他認為這種說法很有意思,於是放進電影成為貫穿後半部重要的意象,也不想仔細考證其真實性以免影響創作。

「木瓜釘鐵釘」的說法不少人聽過,但不一定有效,另也傳說可讓雄株變成雌株。行政院農委會農業知識網站指出,木瓜有雄株、雌株、兩性株,若遺傳基因是雄性株,則用任何方法也不會轉為雌株。但若是兩性株,因發育不良無法結果,讓人誤以為是種到雄性株,此時釘鐵釘或將樹皮剝掉、塗鹽等,植株會因受到逆境將養分回流到花器,以利傳宗接代,所以會開花結果。


10問 電影拍成,要感謝哪些「天使」?

魏德聖在「賽德克˙巴萊」片尾列出一長串雪中送炭的「天使」名單,拍「KANO」的過程雖相較順利很多,但仍有不少「天使」,其中包括一品堂中醫診所院長蔡全德與義良企業董事長陳成勳。他們都在該片開拍前、只聽故事、連企畫案或劇本都沒看,就出資參與。

出資1千萬的蔡全德把這筆錢當成捐款,表明電影賺錢也會捐出來。拍攝期間,魏德聖向出資1千萬的陳成勳周轉500萬,陳成勳竟加碼再出1千萬,連借據都不要。至於魏德聖的父親、弟弟則是他小額周轉的「天使」。


全文網址: 10個問題 「KANO」沒秘密 | 電影世界 | 娛樂追星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ENTERTAINMENT/ENT3/8520835.shtml#ixzz2utquduIh
Power By udn.com
2014-03-03 19:55 發佈
很棒的電影,一定要去看,讚喔,台灣加油..
已經刪除已經刪除已經刪除了已經刪除已經刪除已經刪除了
原來近藤教練是早稻田的高材生

真是了不起


魏德聖說,台灣最大的問題就在追求別人的認同,忘了自己。「台灣像孤兒一樣,靠否認上一個寄養家庭,獲取現在寄養家庭的肯定。但問題是,我們已經長大成人,要有自信。回憶過去是幫我們找到養分;釐清愛恨、好壞,切實面對,才能創造自己的家庭。」


CCYHHT wrote:
7問 哪些情節和歷史有出入?

1930年台灣發生震驚各界的霧社事件,但建造10年的嘉南大圳水利工程也在這一年5月完工。由於嘉農是農林學校,建校目的在培養農林人才,因此片中將八田與一督造嘉南大圳的情節加入,並讓大圳開通的時間延後,與嘉農打進甲子園的時間同樣發生在1931年。魏德聖說,這兩件事都是很美好的,一起發生,就像花園裡的花一起盛開,花開了、蝴蝶也來了,會更珍惜這段美好的時間。

電影情節美化犯罪或醜化政府

都是可以接受的編劇方式

但歷史事件是既成的事實

時序是不可能改變的

這不是編故事一廂情願的問題

嘉南大圳的開通在嘉農獲得全島冠軍之前

我們可以接受近藤監督和嘉農小將們因嘉南大圳獲得啟發和激勵的編劇情節

但本片將嘉南大圳開通和嘉農獲得全島冠軍的時間放在一起的拍攝手法

給人的感覺就是「媚日」。
電影怎麼編本來是導演和編劇的權利

月巴我鳥 wrote:
電影情節美化犯罪或醜...(恕刪)


如果你看不懂片頭的改編這兩個字的話可能沒人幫的了你


看個電影也要扯政治的話更沒人幫的了你
我無意掀起筆戰

僅就歷史時序作探討

家裡的長輩都都是受日本教育的

他們對於日本政府的好感

遠勝過國民政府

這出自於老人家們內心的比較感受

而非媚日。



我帶家母去看 KANO

看完後她淚流滿面

彷彿勾起了孩提時代的回憶

並且說了個從沒告訴我們的故事:

她小時候家裡的對面就是日本軍營

二戰時物質匱乏台灣人吃番薯度日

但軍營中的日本軍人在開伙用餐後

會把一些吃不完的白米飯分送給附近小孩

並不會欺負台灣人。



回歸正題

KANO 真的很好看

只不過嘉南大圳這一段劇情

留下了個小辮子﹒。
我之前看過魏導的賽得克巴萊,坦白講,分鏡感覺有些卡卡的,整片就是不流暢,有些鏡頭還感到很唐突,可本片我感覺就很通順很舒服,本片拍得很好,但我覺得哭點還不是很大。
月巴我鳥 wrote:
電影情節美化犯罪或醜...(恕刪)


我們不是魏監製,也不是馬導
所以不能了解他們心底的想法



做為一個電影工作者而言
他們就是希望把一些心底想說的話
轉化成電影跟觀影人訴說

是的,也許在史實上,這樣的電影編排方式有逆於史序
也有機會造成一個現象
[對於這段歷史不知或不熟的人,會直接當作這就是當時的歷史]
我就是那個人

不過

也因為這部電影,我在2/27看完後
花了很多的時間GOOGLE資料
看了很多照片,看了有關當時歷史的敘述
(都是棒球相關的)

您不覺得,也許這就是魏監製想告訴觀影人的心底話
[去看看自己的歷史吧!去看看在台灣發生的種種吧!不論好壞。]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