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合夥人_在價值錯位的奮鬥中尋求成功的定義

中國合夥人_在價值錯位的奮鬥中尋求成功的定義

詳碁 2013/6/4

創業傳奇電影《中國合夥人》上映以來,票房屢創佳績。《中國合夥人》的英文譯名為《American dreams in China》,意為“中國的美國夢”。雖然是以“美國夢”為背景,但影片實際上講述的是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30多年間大變革背景下,中國創業者們的共同經歷。

導演陳可辛在京接受採訪時表示:“這部戲不是給成功人看的,正如戲中講的那樣,夢想就是一種讓你感到堅持就是幸福的東西。夢想重在過程,夢想是為99%的普通人服務,而不是為那1%的成功者。”陳導演又說:影片其實是想通過“成功”的故事,講述一種重在堅持的夢想。

北京日報曾有文章評論:陳可辛用懷舊、煽情的手法取代了人物遭遇的矛盾、衝突,時代困境全部從表面上滑過去,留下的幾乎是打雞血式的奮鬥與勵志,這是陳可辛的媚俗之作。

本人倒是不以為然,陳導演對於人物遭遇的矛盾、衝突及時代困境,表面上看似滑過去,實際上卻是充分的運用了暗喻的手法,來講述這一大變革時代的故事,方能讓數億觀眾心動。

我們來看看陳可辛導演用心良苦的安排:

一,國際歌與美國夢

片子一開始,國際歌的背景旋律襯映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留美狂潮的校園學子們,瞬間讓人回憶起冷戰時期美蘇兩大陣營的意識形態對立,上個世紀全球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社會的意識對峙創造了冷戰時期,但在共產主義教育的土壤中孕育出來的中國知識青年,卻一窩蜂的嚮往著美國社會的豐富。當然,這與劇中年代和在當時剛落幕的十年浩劫政治事件有密不可分的關連。陳導演運用聽感與視覺不對稱的印象衝突,衝擊了觀眾的感官與時代記憶,也成功的展示出了那擺脫兩個凡事,講求實事求是的改革開放衝擊年代。

在那個年代,<改變>是主流的觀點,近代中國不曾缺少過這樣的熱情,就如同當年那些救亡圖存的五四學生;只是由<反帝>變成了<追帝>,造化弄人,一點不假。陳導演也巧用臺灣歌手蘇芮1983年的歌曲:一樣的月光,反覆吟唱: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們?八十年代的臺灣,正面臨質疑一切威權,尋求社會新共識的轉變期,卅年後,陳導演利用這首當年風靡兩岸的歌曲,借劇中三位主人翁遭遇,替當今的觀眾提出一個未來的問號?

在片中一貫想凸顯當代中國人價值認知衝擊的意圖,已在開場就展開了序幕。

二,種族歧視與大國文明

延續片首營造的反差感,場景轉入一個老教授正照本宣科地分析美帝的人權:美國種族歧視嚴重,如果三個黑人進了一個電梯,裏面的白人會逃出來。孟曉駿當場就駁斥:老師,你這都是書本看到的吧?你去過美國嗎?而我就要去美國。
老教授很淡定地回答道:年輕人,too young too naive。
另一個學生起立糾正孟曉駿的態度:事師長貴乎,禮也。並表示尊師重道是中國的傳統,孟不聽,該生一聲喊打,全班學生群起毆之。這又是一個價值認知的矛盾反差。

和尊師重道一樣重要的,是以德服人。這是中國士大夫的主流精神,大國的千年文明經歷十年浩劫後,僅留下滿口經典,對異己卻似紅衛兵的拳腳相向,導演在此玩了高明的一招,看似輕描淡寫,卻把說一套’做一套的學用分離,知行不一的填鴨式教育做了反諷。或許是因為這種失落感,讓對人生充滿理想的孟曉駿上飛機時說:我不打算再回來。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岑甯兒唱的插曲leaving on a jet plane,這首歌是1966年由約翰•丹佛(John Denver)創作的一首歌,,對在港臺長大的50’60後,聽到的是對於自身成長的記憶,但在大陸的同齡人記憶卻是十年浩劫的開始,兩岸三地的同齡人聽同一首歌卻有不同的感受。這部電影由香港導演執導,方能用這樣的年代符號暗喻著時代的變遷。

孟曉駿在美國混得不好,但在給成東青寫信時提到一切安好,可事實他卻住在一個狹小的破公寓裏,鏡頭中電視機裏正播放著當年港片<英雄本色>,豪哥對看到落魄的小馬悲憤地說,你給我的信裏不是這樣說的。看到此處相信許多觀眾心有戚戚焉。孟曉駿為什麼不回國呢?就為了面子嗎?

年輕的觀眾可能不清楚劇中描述孟曉駿得到出國簽證時的國內商業環境,正是中共黨內面臨公有’私有路線爭論的時期,民營企業的生存環境艱苛,溫州八大王’年廣九的傻子瓜子,都是當年民企受打壓的典型,他們的處境,比之孟曉駿在美國端盤子更為艱困;也難怪孟曉駿這位理想主義者當時選擇不回國。

而孟曉駿選擇回國之際,也正當小平南巡之後,全國一片下海風潮,春天的故事歌曲響遍神洲,導演在年代背景的時間點捕抓還是相當用心的。

話說回來,美國的種族歧視一直存在,就像中國的大漢沙文主義一樣,中原文明為王化,異族為番邦,在美國有黑人與白人間的種族議題,在當時的中國有黑紅五類的區分,城裏人低貶他人時常說;你這農民!由自卑而顯示出的自大,不就是人類共有的劣根性? 1967年由凱薩琳•赫本主演的電影<誰來晚餐?>就對種族歧視做出了絕妙的探討。人與人之間因個體的道德素養衍生的階級歧視難以根除,但社會的公義與制度可以法治來體現,歐巴馬這一黑人能當選美國總統,就是個好答案。

美國在廿世紀能夠吸引全球人才歸附,並非在口號上的種族階級齊頭平等,而是在於制度上給予每一個奮鬥者的立足點平等。正視個體間的種族區隔,透過法制規範,白人也投票給歐巴馬,他才能當選總統。美國夢不等於是發財夢,這個制度能讓99%的普通美國民眾夢想能參選總統,制度的成功才是對美國夢的追求。

三,謀略與現實生活的交織

曾經有外國友人看了珍寰傳後和我說:中國人好謀略,把太多心思放在謀略上,而謀略所花的時間多用於鬥爭,而非競爭。

鬥爭是為了幹掉對手,競爭是為了讓自己脫穎而出。

我們來看看這部電影中關於謀略的橋段:

1.片中成東青在追女友時,時而引用毛主席提出的作戰十六字訣: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戰術,革命文化在悄然之間已經融入了幾代中國人的思維體系中。

2.孟曉駿在責問老朋友成東青關於阻止新夢想上市時,指責他:你釜底抽薪啊!玩資治通鑒啊!三十六計已融合到工作上的實踐。

3.而在與美方的談判對白中,也凸顯出爾虞我詐的細胞:波諾先生,謝謝你讓華爾街投資者看到了我們,我們付出的賠償金越多,我們未來市場得價值就越高。

簡單的幾場戲碼,彷彿電視劇珍寰傳的再現,而最精采的一段,是三人辦校的許可證尚在程序階段,卻被警方判定為無照營業的那一段,孟曉駿據理力爭,小警員回嗆喊話,成東青苦勸孟曉駿:這裏是中國,別用你美國的那一套。

這裏是中國?
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摸著石頭過河時期,必然有許多灰色的地帶出現,稍一不慎,便偏向了權貴資本主義的腐化,一個小警員,就能有恃無恐的開價罰款,何況更有權力的腐敗者?

權力詢租在現代是一個公開的議題,但在當時,卻是一個生存的潛規則。
導演不只一次在劇中的場景出現Audi轎車,熟知中國的人都明白這是屬於權貴階級的圖騰坐駕。也是成功人士的標誌,陳可辛又一次的以視覺符號來激發觀眾的共鳴。

當鬥爭的必要高過競爭的需要,權謀就成為生存的指南,

因此,劇中人物時有自我呢喃式的總結:
美國人永遠不懂,中國人的英雄是可以下跪的。
我們只有在失敗中尋找勝利,在絕望中尋求希望
小姐心態,寡婦待遇,婦聯追求
我沒有裝孫子,我真的是孫子!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你也要欺騙會生活。
我們改變不了世界,是世界改變了我們。

這樣的臺詞,呼應著片尾出現眾多的功成名就商業人士,作家夏商在微博中表示:“《中國合夥人》最後的致敬畫面讓人作嘔,一部典型的市儈電影。有人也說,這是為“這些有錢人背書,讓他們進了祠堂”。”

在上述的最後一句臺詞,開場時關於<改變>的定義,民營企業在與權貴階級一場場的博弈與妥協中,似乎已經見到了答案,在中國,成功的代價也就是如此嗎?
不,顯然導演不是以此種妥協作為片子的總結。

四,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利用三人兩場的乒乓球對話,展現正反兩面的立場與友情的橋樑,這也是陳可辛導演手法的靈巧運用。三人之間存在的是競爭而非鬥爭,孔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這一點在成東青面對跨國官司,孟曉駿仗義而出的一幕中展現無遺,也是該片闡述的正面價值。

劇中“新夢想”機構的成功,卻是創辦者把思路專注在競爭而非鬥爭上的善果,營銷的基本關鍵是<在商品與消費者之間尋求滿足消費者的方法>,片中的教學方式形成了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核心價值。而其他的民營企業或許正把時間精力花在<在商品與消費者之間尋求滿足特許資格的方法>,在政治經濟學的土壤中,這樣的迷思卻是隨處可見。這也是中國商場企業競爭力與鬥爭力之間的長年博弈。

劇中“新夢想”機構的成功史,可說是中國民企發展史的一篇縮影,自始至終,看不見政府扶持’銀行相助,凡事得靠自己,行政單位不過度干預就屬萬幸了。馮侖說的好: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骨感是要怎麼樣豐滿,你要在這個基礎上不堅持,骨感就變成骨髓了。

當代有學者說:在中國熟讀三字經’弟子規的出社會後一定被幹掉,狼圖騰’狼性教育的提昌,叢林法則的生存現實,真是近代中國社會的集體共識?那真是我們認識的文明中國?是我們嚮往的生活嗎?

如果成功是必須要讓自己做出這麼多的妥協,為了成功所付出的代價值得嗎?

陳導演在劇終時給了我們一個建議: 其實作為一個普通人,最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不要喪失尊嚴。

要學狼?還是好好學做人?陳導演的這個建議值得我們深思。


後語
導演在電影結束時,特別以新舊照片對比的方式講述中國創業者們的“故事”,這些人包括馬雲、王石、李開複、馮侖、張朝陽、李國慶、老乾媽等。
其實,那個年代在中國創業的何止這些前輩,臺灣的達芙妮鞋業’康師傅’旺旺………等台資企業,也幾乎是在同一時期來到大陸發展。
從頭到尾片中出現與臺灣有關的元素雖然只有頭尾的兩首插曲,<一樣的月光>,<光陰的故事>。但是台商前來大陸發展尋求中國夢,和劇中人物赴美尋求美國夢,不也有異曲同工之處?
台商在大陸創業30年來的艱辛,應該也是一個反映<中國夢>的電影好題材?

中國合夥人_在價值錯位的奮鬥中尋求成功的定義
2013-06-05 11:42 發佈

走四方 wrote:
中國合夥人_在價值錯...(恕刪)


原來台灣要等到暑假才會上映
物不經寒暑者,必不堅凝. 人不歷辛酸者,不黯驗鍊.

走四方 wrote:
中國合夥人_在價值錯...(恕刪)


好電影一部,
明貶美國,暗抬中國,中國式的英雄與美國不同,新的大國思想逐漸成形中。
其實台灣也應該有很多接近背景時期的企業故事,但不曉得台灣有沒有人能拍出來。
儘管媚俗與塑造成功正義的劇情的評論不少,但劇中也有許多暗諷當代文化的梗,
且勵志的點有觸到,難怪在大陸票房訊速破三億RMB。
大大的評論很有自主論點,也能讓我激起一些新的觀後想法。[贊]
我最喜歡這句:『美國人永遠不懂,中國人的英雄是可以下跪的。』
這部片讓我有點對黃曉明稍為改觀,哈哈!

exteman wrote:
大大的評論很有自主論點,也能讓我激起一些新的觀後想法。[贊]...(恕刪)


哈,生平第一次寫影評,你是第一個正式回覆的。
物不經寒暑者,必不堅凝. 人不歷辛酸者,不黯驗鍊.
這部是好電影,
不過在台灣的票房應該不會太好,
台灣對中國多少有心結要好有難度的,
另外這話題要有點年級的人才會了解,
維持熱情跟要維持生計之間是多難的一件事,
裡面有很多人生的道理在,
中國在改變世界的是必然的,
只是有些人在裝沒看見,
愈了解中國就會了解大陸的年青人很敢很拚,
時空背景不同了,
也許是台灣的機會少了...相對的人就保守多了
第二印象
剛從電影院看完回來,心裡有點微微的傷感,說不清是什麼,也許是劇中一些80,90年代的鏡頭鉤起來了一些青春的回憶,相較現實中的生活,夢想已然走遠,有點小失落。哦,我是對岸的人。
kuosky wrote:
這部是好電影,不過在...(恕刪)

片中描述的劇情是很多35-50歲的成功企業家的共同記憶與經歷
尤其是英語培訓在舊工廠里,九十年代真的是那樣,各類培訓機構都是這樣做起來的,
很多人其實都是從草根發家的,譬如京東的老闆大學畢業后在中關村站櫃檯賣光碟

80后的一代創業故事又不同了,這一代目前成功的人多數與互聯網和電子商務有關
用一年的時間從0做到年營業額5000萬人民幣甚至上億的人都大有人在
80后很多人在電商的時代大潮中玩轉互聯網商務,各類B2B,B2C,和基於淘寶,支付寶,京東,一號店及團購網站所衍生出來的龐大產業鏈,催生了一大批30歲左右的富豪!誕生了眾多新創品牌

台灣經濟目前給人的感覺是已經脫離了時代,跟不上電商社會化的發展腳步,還在傳產代工中掙扎,而大陸的情況則是80后用互聯網渠道短時間內就創立品牌,而上一代人則為80后代工,越來越多的工廠都在為網絡交易服務,包括在大陸的台資廠

而在台灣這樣的生態系統還未形成,當然這和市場大小及資金的投入有關,目前中美的網絡交易規模和技術代表了當今世界發展的方向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