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看李安的戲,或多或少會先入為主的認為有些深奧,但我認為沒有那麼難,他只是用了非主流的表達方式,傳達非主流的社會意義,但這意義,可能才是大家都需要知道的
這次再來看看他要怎麼用非主流的電影題材,來敘述那些大眾平常不會特別注意,但又與自身息息相關的事
李安說:“我喜歡這本書,但要改編起來就很難了。我覺得它的主題不應該是關於信仰,而應該是‘講故事’的價值,以及‘講故事’這件事是怎樣為生活賦予秩序和智慧。這是一個關於成長的故事,是關乎信念的飛躍。”(新浪網)
故事從一個小說家前來訪問主角,從回憶開始述說
主角男孩時期因為名字特殊而被同儕嘲笑、排擠,所以能夠支持脆弱心靈的宗教信仰吸引了他,但只是跟隨心中的空缺,而選擇能夠填充那空缺的宗教,印度教、基督教、回教,他都一一跟隨在後。
有一次主角以為老虎與人都一樣善良可以成為朋友,但是卻被父親斥責"你看到的只是你投射出去情感的反射",這是否在說人類會用自己先入為主的成見看事情?
以上雖然出現了許多宗教,但重點不在哪個宗教才好,那是什麼讓一個並不完全正確了解宗教,而荒唐的信仰過三個宗教的小男孩心中感到充實、擁有信心呢?
船難發生後,主角被迫與老虎生活在同一艘船上
原本吃素的他,為了凶暴的同伴殺生,不因為對方可能吃了自己而處心積慮謀害對方,只想著生存,同時用時間告訴老虎可以信任自己
他深刻瞭解到,要如何與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生命安然共存
導演不斷以運鏡與構圖,營造一種超然世外的獨立感,在這場特殊的經歷中,連續置入夢幻迷離的視覺情境,而主角以前從未看過
中途曾在一個島嶼擱淺,白天時島上給予能夠生存的一切,但是入夜後,清澈誘人的湖水卻變成了腐蝕生命的陷阱,是在暗喻人易受美好外在或內心的偏好所迷惑嗎?(從側面看,島嶼呈現"人形")
只能離開了,不能因貪圖一時的舒適而放棄其他希望
而最後到了獲救的沙灘,主角與某些觀眾認為老虎應該要回頭不捨,這是否也包含人類自己的觀念投射?
獲救後在醫院與船公司人員述說時,對方並不相信,因應保險條件的需要,又另編了一個故事,故事中的動物角色都換成了人類,因為意外、殺戮而只剩主角殘存的故事,對方卻寧願相信這假故事
這一刻不只主角,大概連觀眾都立時感到,被告知"何謂才是真實"的無奈
在後來的報告中,船公司人員採信了第一個故事,這又是什麼原因?
主角度過了這一切如夢似幻的遭遇,加上影片前段所鋪陳,雖然信仰過不同宗教,也可能並不明瞭所有宗教的真義,但卻建立了如何面對困難的根基─
感受現實,勇於面對,才能看清真實
戲的前段出現了三個宗教,如果只需要宗教就能面對任何困境,故事何不直接推崇那個宗教?那是一件危險的事(前段發生徒手餵食老虎事件),三個宗教根本上有著非常大的差異,而主角小時候也只是因為不完全的認知而信仰,真的就能夠支持他度過那麼多的苦難嗎?
信仰,其實不是僅依附於任何一個宗教,只信仰宗教,卻不面對現實,可能反而看不清真實
主角小時候選擇宗教而且更換信仰,劫難後卻能同時講授別人三種宗教,是否代表他已跳脫了宗教的範疇呢?
最後主角問小說家,是相信一開始的故事,還是後來跟船公司人員說的故事?
小說家選擇了一開始的故事,這也代表人們喜歡也願意相信動人的故事
而人們也都會選擇故事裡的態度處事嗎? 那時社會會是怎麼樣的情況呢?
能夠給觀眾帶來這麼多面向思考,並且雖然有差異,還是可以看到面對困難的希望,的確是這故事的優異之處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