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Money Ball

昨天終於看了這部片,

台灣片名翻譯"魔球"翻的真糟, 直接翻"錢球"不就好了....
這部片Brad Pit 表現的可圈可點, 問鼎金球獎和奧斯卡獎影帝的機會濃厚,
這部片看完你會對MLB的運作有不同的觀感.

Brad Pit 飾演MLB奧克蘭運動家隊的球隊經理Billy Beane, 他在2002年球季, 用有限的球團經費, 加上經濟學的理論運作, 讓球隊在該年贏球勝場數超過紐約洋基隊,甚至連贏20場球賽的驚人紀錄.當年洋基全隊薪資是1億2千600萬美元, 運動家全隊薪資僅4千1百萬美元, 全聯盟第六低總薪資. 當年球季結束, 波士頓紅襪隊老闆花1千多萬美金要挖Billy Beane過去, Billy最終還是秉持自己的理念,繼續留在運動家.

推薦此片給大家!!!!

2012-01-09 10:28 發佈
文章關鍵字 Money Ball

這部電影很不錯 在飛機上看的
很優質的電影 推推推
看到他們在買賣球員時就像在買賣貨物一樣 真是帥到不行,資本主義萬歲.
看完此片只想到一句話:一將功成萬骨枯.
看的當下感覺還不錯.或許是導演劇情及演技都有到位.
不過現在回頭想想,這片會不會太過於管理階層導向?戰績好都是管理者的功勞?

supreme156 wrote:
昨天終於看了這部片,...(恕刪)


看的時候只有一個感想

為什麼不乾脆換掉總教練?

另外PENA到底是打多爛?

哎呀不得了 wrote:
看的時候只有一個感想...(恕刪)


這個可能要叫球大踹共!
哎呀不得了 wrote:
…為什麼不乾脆換掉總教練?
另外PENA到底是打多爛?...(恕刪)
1. 總教練有一年的合約。

2. Pena 不見得「很爛」,但不夠划算。Pena 上壘率低於 Billy 屬意的人(不能傳球的那個),但教練硬要用他。被換掉主要是 Billy 要向教練嗆聲:你不聽我的話,我就賣掉你要的人!而且 Pena 價碼較高,可以換到更便宜而有用的選手。

Dave5136 wrote:
1. 總教練有一年的...(恕刪)


因為感覺PENA一直被拿出來講,很倒楣

他當時數據我是沒研究

但除了上壘率之外

長打率、打點數、得點圈打擊率這些也要考量吧

如果不懂棒球的人看這部電影

PENA肯定被當成衰神
電影比較強調管理部分, 對於當年20連勝也沒有太多著墨~事實上,當年戰績可以這麼讚~主要是因為三大巨投:Barry Zito,Mark Mulder,Tim Hudson還有一個Closer Billy Koch

打者則有亂揮流的Miguel Tejada,和剛崛起的Eric Chavez, 頂多加個Terrence Long和後來補強的Ray Durham......
這些人其實都不是高OBP的打者~但Billy Beane認為他們帶來的效益(薪水和表現)足以彌補這方面的"缺陷"

而其實David Justice, Scott Hatteberg都不是戰績優秀的最關鍵人物~
但是他們卻是Billy Beane球風的指標人物...代表的是球隊的轉型
也可以說是現代棒球的轉型濫觴

儘管季後賽失利,但是影片(現實生活也是)還是透過紅襪隊的高薪挖角來間接證明Billy Beane的"成功"...
至於小胖子show跑壘跌倒影片給Billy Beane看~還對他說這是暗喻...書並沒有這一段~書只是單純在尾聲的時候提到這傢伙, 因為他是Billy Beane當年前幾位順位指名的傢伙, 身材胖, 守備差, 但是上壘率超高...

關於這段~個人覺得電影劇本改的真的是相當不錯~不會太灑狗血~又可以達到完美收尾的目的...

建議大家可以看看書哩~

另外,翻譯成魔球應該也是因為書本一開始就翻譯成魔球...
對台灣讀者來說,魔球可能反而是比較親切的翻譯....
哎呀不得了 wrote:
…但除了上壘率之外
長打率、打點數、得點圈打擊率這些也要考量吧...(恕刪)
是的。但我是照著電影裡的邏輯來說的,電影裡他們看重的就是上壘率。

其實就連原著小說也一樣,都把問題簡化了。球賽裡防守不重要嗎?為什麼只強調上壘率?甚至有人說這本書其實是個騙局。

請參考:
《魔球》的大騙局!
Moneyball-終極暗黑兵法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