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榜《父後七日》原班人馬,相同的導演及演員,加上與《父後七日》同樣從小人物的生活百態切入,兩者架構出來的氛圍倒是頗為相近。號稱在高雄拍攝,真正讓我熟悉的場景沒幾個,濃厚的人情味倒是讓我倍感親切。
基本上,原班人馬的《龍飛鳳舞》除了整體氛圍承襲《父後七日》的味道,連電影劇情的零散的問題也一併接收。預告片段式的呈現,透過剪接跟配樂的穿插,能夠成功的營造出期待感,但是電影如果也剪得零散片段,我想能夠吸收的觀眾應該不多。
《龍飛鳳舞》的電影正片,給我的感覺就是劇中幾個主要人物的生活大集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雖然說不上是爆點連連,卻也表現出小人物的醍醐味。但偏偏就是欠缺一個能夠將所有故事串連起來的元素,讓整部電影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完整的作品。如此的缺失,雖然觀眾還是能夠感受到電影的能量,從中獲得感動跟歡笑,但是情緒的傳遞卻斷斷續續,前一秒可能還準備熱淚盈眶,下一秒卻來個無厘頭的詼諧橋段,搞得觀眾情緒不上不下。
縱然《龍飛鳳舞》呈現出來的成果不如我所預料的完美,但在破碎的劇情之下,包裝的其實是一個相當可愛的故事。透過電影呈現出歌仔戲班的生活百態,更不乏從鄉土的角度切入,表現鄉土情懷當中那份人情味。歌仔戲班即使面對狂風暴雨,也要堅守信仰跟誠信的堅持,令人難忘。片中那家庭的羈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織出來的人情味,對現在這個冷漠的都市化社會來說,更是一種難得的體驗。
只是這一份人情味,卻包裝的太過於隱密,如果不是經過細細品味,我想對相當多在都市成長的人來說都是突兀的存在。相當多情感面的橋段,導演都簡單帶過,很像多個幾句台詞就會破壞他設定好的劇情結構。選擇跟觀眾之間保有默契,也許是一種浪漫,但卻無法奢求觀眾能夠感受,如此的任性讓電影產生相當多草率處理的情節,更甚者還會被當成是莫名其妙的Bug。
比起電影本身,戲中戲的歌仔戲橋段無比亮眼,郭春美這個硬底子小生的表現更是可圈可點,可以說完全撐起了整部戲。在片中更能看到野台戲班為了因應時代變化跟突發狀況,即興演出的一些詼諧橋段,為電影增添不少的笑點。
從「歌仔戲」這個沒落的傳統表演藝術切入,電影想表達的似乎是一種傳統生命力的再續。但諷刺的是,電視、電影這些媒體的出現,不也是扼殺傳統的一大兇手?電影最後一個橋段,年輕一輩選擇電影圈而非戲班生活的安排,算是再續《父後七日》那濃厚的反諷手法,用結局大大的幽自己一默。
完整網誌圖文版:
http://ryuichiru.pixnet.net/blog/post/27735055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