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德克‧巴萊:彩虹橋》的感動,絕對是直接的!
當初閱讀由劇本改編的小說時,下半段的情節就充滿了催淚的元素。雖然觀賞電影的過程,並沒有當初看小說時的撼動,讓我真的無法控制的淚如雨下,但是比起上集的劇情,《賽德克‧巴萊:彩虹橋》感性許多,在下集當中,魏導不再將情緒內斂,而是將情感如同裝在桶子裡的水,一股腦的就往觀眾的身上潑!
「賽德克‧巴萊」的含意為「真正的人」,以此為片名的電影,也拍出了真正的人性,人性應該是理性與感性並存。在《賽德克‧巴萊》的上集,我們看到了理性的一面,談的是信仰,談對GAYA的堅持,不斷的丟出問題讓觀眾思考,讓我們跟隨著去建構信仰再質疑;到了《賽德克‧巴萊:彩虹橋》,轉為感性,魏導不再跟我們談信仰,不再讓挑戰觀眾的思維,他做的是簡單不過的一件事-拍一部電影,讓觀眾用雙眼去看這些戰士,如何殉道,去完成他們的信仰。
比起《賽德克‧巴萊:太陽旗》那有些任性的拍法,到了《賽德克‧巴萊:彩虹橋》,魏導交出來的是一部好看的劇情片;當然,劇情必須靠上集連貫,透過了解他們對祖靈的堅定,才能了解殉道的意義,否則的話,說穿了《賽德克‧巴萊:彩虹橋》也只是一部灑狗血的小場面動作片。
如同真正的人是由理性跟感性架構,兼具思考(上集)及劇情(下集)的《賽德克‧巴萊》無非是一部真正的電影。在下集當中,戰爭場面大概站了三分之一,劇情的鋪陳約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一,魏導將重心擺在角色的性格塑造。人物的性格,是架構出了賽德克‧巴萊的彩虹橋。
看完《賽德克‧巴萊》,我們理應感動,這份感動不是在於賽德克族如何捍衛靈魂,如何英勇抗敵,或是如何殉道:這一份感動,應該是回歸到最原始,整個製作團隊對於夢想的堅持。
縱然在製作上顯得有些粗糙,讓戰士們走過彩虹橋的橋段,看起來像是八仙過海的詼諧;但在國內看起來是驚人無比的七億台幣高製作成本,也不過才只是美國片商許多電影的基本製作經費。
比較可惜的是,電影剪接上的一些銜接問題,造成觀眾情緒上比較無法延續,如果不是情感豐富無比的觀眾,很難感受到在電影院痛哭失聲的快感,這一點,反而是同樣討論信仰的《受難記》處理的相當好。
《賽德克‧巴萊:彩虹橋》是一部正統的劇情片,如果對於上集過於形而上,而無法接受的觀眾,相信能獲得不一樣的體驗,從而引導回過頭去思考《賽德克‧巴萊:太陽旗》。感謝魏德聖的堅持,讓台灣電影看見了夢想,讓我們跟隨著賽德克的戰士們,一起登上榮耀的彩虹橋。
含劇情討論,網誌圖文版:
http://ryuichiru.pixnet.net/blog/post/27447208
julien wrote:
受難記在非基督教徒看...(恕刪)
是的,我是非西方宗教信仰者,所以我覺得相當感動。
會舉《受難記》這個例子,是因為片中一段耶穌跌倒,瑪利亞衝出去扶他那一段,透過剪接,串連過去跟現在的畫面,整個情緒張力延續很長。反觀,賽德克幾個醞釀情緒的劇情橋段,在我還在回味中,氣氛會突然轉為澎湃,有些突兀。XD
當然,這是個人情緒投射的問題,正如同也有人看《受難記》,不得不被那前面無比殘酷的畫面吸引,無法回到後面情緒面的情節。
不過我認為《受難記》談的還是信仰,身為天主教徒的梅伯,用比較隱喻的方式來表現,基督身為神唯一的兒子,以人的肉體降世,親身感受那個痛苦,用自己的肉體與痛洗清人的原罪。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