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父後七日」電影 vs 原著小說個人感想

我一如往常地,看到了搞笑又吸引人的電影預告,於是我告訴自己,在等待上映之前,先去買原著小說拜讀再進電影院吧~

書後這麼寫道:作者劉梓潔以短短千四字的《父後七日》,二OO六年奪下了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在那時,作家陳芳明早已讚道:它開闢了散文的全新版圖!封面正如電影開場白的一句話緩緩說出:「我知道,我人生最荒謬的一場旅程已經啟程....」


不意外地,電影把部分精髓都演出來了,包括趣味的對話台詞、離鄉背景的反差思緒,那些戲謔的、淡然的、溫婉的、情感的、詼諧的,都娓娓道出在台灣社會結構裡的溫馴悲慟的淡薄。於是,我陷在這場她所謂的荒謬旅程裡,在文字裡有著一股隱隱作痛的悲傷,靜待內心深底的靈魂釋放。

或許是原著小說的文字闡述,於是有了更廣闊的暇想空間,那些貼切的呢喃對話與拍攝札記的紀錄,更延伸對應了電影畫面的不足。畢竟,因應商業需求的產品,也只是順應主流趨勢的主導。電影裡,幾場哄堂大笑的場景、幾場淡然處之的交代情感,不慍不火,縱使鼻酸,那些弄溼了眼眶的液體,還不至於潰堤,只是止住了,畢竟,就如阿梅冷冷地呼著一口菸說出:誒,我爸死了!

揹著遺照的路上,回想滿18歲的生日騎著打檔車的青澀,於是那一幕是現實與回憶的交錯纏繞著,渴望或許是父親哼著歌在後座鼓舞著自己,那一路,不是心酸的漫長。在摸著琉璃轉經輪,那些刻滿經文的轉軸上,阿梅在眉宇之間,又有一絲淡淡的感傷流竄出來,憶父亦是如此吧?電影,就淺淺的這樣呈現了,或許文字間裡鋪陳的敘述是庸華與否,不論何種,我已在此淚流滿面。


商業出來的產品,或許正如人們所說的
在文字裡與人類想像的擴張裡,把原著小說發揮淋漓盡致
於是,電影永遠比不上小說


而笑點在電影共存著,悲傷卻留在文字裡暇想。



2010-09-03 22:06 發佈
tomotofish wrote:
書後這麼寫道:作者劉梓潔以短短四七字的《父後七日》,二OO六年奪下了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恕刪)


啊?意思是說 這"本"小說 (或散文) 只有47字???
那是可以寫道多深刻呀? 還是這是散文詩?

Silent jealousy don't you leave me alone
Jealousy wrote:
啊?意思是說 這...(恕刪)

呵~我一時沒注意打太快
是四千字

不過它的小說是偏散文類
【天使蕃茄魚】  置高後才瞭解,世上月圓月缺,只是錯覺……
小弟我是沒去看過散文啦
但看到電影版本後~整個想罵人...

爛爛爛爛!!
真的被預告騙了~~~
把台灣的傳統文化拿來當笑柄!!
而且很愛操作那種低俗的文化~
好像在台北工作、讀書的都比較有水準..生長在南部的就很低俗!!!
感覺很不好....
電影旁白口述..就真的有這種味道出現...
雖然她在述說喪事的過程,但口述的語調..傳達的方式..
就讓人感覺對影片中喪事過程帶著輕浮的味道...

而且有些地方拖的又臭又長!!
明明很期待的電影
看完整個想罵出口!!爛死了...
好笑的梗都在預告用完了~~
所以看過預告再去看~感覺實在沒意義!!

哀.....我只想對那個作寫兼編劇的說
你也沒那麼高尚啦!!你也是鄉下出生的!!
只是去台北發展工作!!!就把鄉下的文化跨大成這樣..
然後讓你更能突顯你上流的身份、外貿公司、滿口英文、蘇菲亞...

真的很沒意思!!
據報導 七日票房已超過一頁聽說
有趣的是 中南部票房比台北好
低調憲 wrote:
小弟我是沒去看過散文...(恕刪)

我大概能理解你的不滿,或許也是作者角度的不同才會有讓人這樣的感覺
不過,她想表達的還是她對父親的思念
至於那些高尚的思維並非她想主力詮釋

只能說電影畢竟有因應主流市場所需
於是輕描淡寫帶過她真正想說的喪父之慟

阿阿多 wrote:
據報導 七日票房已超...(恕刪)

嗯~我也聽說這票房已經瘋狂地超越了
或許那幾句預告與台詞真的吸引人
【天使蕃茄魚】  置高後才瞭解,世上月圓月缺,只是錯覺……
阿阿多 wrote:
據報導 七日票房已超...(恕刪)


我只能說~中南部的~還是很有草根性~
看到這種片的預告~~還是會有共嗚~想去挺他!!
因為是很在地生活的詼諧電影...
但如果看過電影~~~
就會發現如同我說的..只是去受辱...看北部人怎麼去笑看南部的文化本質!!!

然後北部票房不起來..我大略可歸於一個原因...就是『優越感』!!!

我真的不是在挑撥還是怎樣,
只是..不可否認的..北部人還是會存在高水準的那種氛圍~
對於南部人的行為,會覺得有趣、粗俗..簡稱台味...
所以,多數人怎可能會去放低身段去看那種片呢?

光是在電影中,演員的服飾,就可以看出差異性,
一邊是光鮮亮麗,一邊是內衣道地南部服飾~

所以~如果現在國片要靠南部人的生活方式來華眾取寵的話...
相信再多拍個一兩部~~就不會有南部人想挺了..
讀完散文之後(散文無可挑剔的棒),再看電影,感覺電影還不夠精細,我想那些細微的情感,交給日本團隊來處裡也許會更好一些,還要在加油.
齊柏林0112 wrote:
讀完散文之後(散文無可挑剔的棒),...(恕刪)

是呀....
太多細膩的感情電影並沒有呈現
但起碼以商業的角度來看,它在行銷上已經吸引了更多觀眾

小說,真的把未經琢磨的情感,用文字袒露地表現讓人感動的共鳴
這便是我想寫下感想的動力之一
【天使蕃茄魚】  置高後才瞭解,世上月圓月缺,只是錯覺……
連想到古時候的事 據說以前台語片就是靠鄉下支撐票房
式微原因之一 是發生87水災重創經濟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