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我們看一樣東西,覺得它是立體的,是因為經由聰明的大腦解讀來自左、右兩眼(其中存在些微視角差異)看到不同的影像,從而認知及辨別物體的深度及距離。
日常生活中並不會特別感覺,因為我們的大腦隨時隨地都有很盡職地作好它的工作。但只要將自己的拳頭置於眼前,閉上左眼僅用右眼看它;和閉上右眼光用左眼看它,便能輕易了解兩眼所看到的影像確有不同。
3D 立體電影
一般電影是平面的,想要觀眾看到立體感,簡單來說就是得騙過大腦。
在銀幕上同時呈現左眼及右眼的影像,觀眾必須戴上特殊的立體眼鏡,讓左眼只看到左眼的畫面;而右眼也只看到右眼的畫面,接下來的就交給大腦去處理,立體感便自然產生了。
目前國內3D 立體電影依媒材不同概分為兩種 (偏光/分光眼鏡皆為被動式* 另有主動式眼鏡,國內尚未引進 )
A) 膠卷式: 如IMAX 3D
IMAX 3D (台北美麗華大直影城)
透過兩台電影放映機,分別投射出左眼及右眼的畫面。
媒材是經過IMAX 專利DMR技術處理的70mm 膠片,分為左眼,右眼各一卷。
每卷重量約可達300公斤。片盤裝卸尚需動用暱稱小山貓之起重機。
以90分鐘影片為例,左右眼兩卷裝上片盤,最快亦須3天時間。
字幕處理方式,截至目前,3D字幕技術尚未成熟(一說至2009年第三季),由另一投影器投射2D字幕。
B) 數位式: 包括一般數位3D及數位IMAX 3D
數位3D 於國內已安裝者可分為四家品牌
(戲院名稱後是數位伺服器廠牌)
a) RealD
(台北喜滿客影城/GDC、高雄夢時代喜滿客影城/GDC)
先前RealD特有的ghosting的問題已然解決—
RealD 3D EQ (aka ‘ghostbuster’) 安裝於 doremi 及 GDC 之伺服器
(摘自各公司新聞稿2008 DEC 10~ Mar 2009/2009 JAN 19)
電子LCD (Z-Screen) 置於放映機內鏡頭前,處理左旋及右旋偏光
[眼鏡---屬於環形偏光鏡,價錢便宜,可拋棄]
[銀幕---必須更換特殊銀質銀幕,求其儘可能的光線反射,以補償偏光後的損耗]
b) Dolby 3D
(台北國賓大戲院/ DolbyD、豪華影城/ DolbyD 、絕色影城/ DolbyD 、台中日新影城/ DolbyD)
光譜濾色鏡(或可稱之“分光鏡”)置於燈泡與集光柱之間,濾鏡各半分別處理左、右眼,將光譜中紅、綠、藍三原色過濾成較窄的頻帶,經由眼鏡上光學干涉濾鏡將左、右眼之影像分開。
[眼鏡---屬光譜干涉濾鏡,由於鏡片需鍍上50多層光學薄膜,價錢較貴,須回收清洗,重複使用]
[銀幕---維持一般白色銀幕,無須更換銀幕]
c) Master Image
(台北秀泰今日影城/ doremi、秀泰欣欣影城/ doremi 、東南亞電影廣場/ doremi 、中壢星橋影城/ doremi 、嘉義嘉年華影城/QuVIS、高雄環球影城/ doremi)
獨立外加偏光濾鏡轉輪於數位放映機前
[眼鏡---屬環形偏光鏡,價錢便宜,可拋棄]
[銀幕---維持一般白色銀幕]
透過一台數位放映機,利用偏光鏡將左、右影像分離出來,投射出左眼及右眼的畫面。
d) Digital IMAX 3D
(台北威秀日新影城/ doremi)
[眼鏡---應屬線形垂直偏光鏡]
[銀幕---必須更換特殊銀質銀幕,求其儘可能的光線反射,以補償偏光後的損耗]
透過兩台放映機,分別投射出左眼及右眼的畫面
以上數位式3D之媒材皆為數位硬碟。
硬碟相對輕便,且可回收重新錄製內容,安全管理
重量約2公斤。
字幕處理方式, 由於數位化處理,左、右眼字幕可隨同左、右眼畫面同時呈現,故而可稱之為3D字幕。
大大的文章真是令我受益匪淺, 不過小弟想請教一個問題,
昨天我和朋友到西門町in98去看3D血腥情人節, 由其分發的眼鏡得知是Dolby 3D系統.
在觀賞當中一直覺得效果頗差, 3D效果本身當然是沒有問題的,
我的抱怨是透過Dolby 3D鏡片, 影片的炫光情形十分嚴重, 尤其暗景中的亮部周圍特別明顯,
而且我還注意到左眼和右眼亮部散出來方向還剛好一左一右.
一開始我以為是鏡片太髒, 重覆擦了N次結果仍然一樣,
這讓我回想起上次到同家戲院去看3D版雷霆戰狗也有一樣的問題,
但是因為雷霆戰狗暗景少, 所以當初沒特別去找原因,
這次看血腥情人節就真的很痛苦, 有些片段連人臉都覺得糊糊的,
將此問題反應給戲院, 工作人員也只是塞給我濕紙巾說是鏡片太髒,
事實上昨天同行的友人也都有相同抱怨,
回家後在其他討論區上亦見到網友反應相同問題.
不知是否有大大遇過此現象?
此嚴重炫光問題是Dolby 3D技術本身的缺陷或是戲院器材問題?
下次有其他想看的3D電影, 我會再衝其他戲院比較看看....
http://picasaweb.google.com/azatodeth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