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xxid wrote:
台灣第一部空拍紀錄片...(恕刪)
謝謝樓主提出這項討論,小弟前天看過這部電影,深有同感。
旁白的部份顯然不是吳念真的手筆,或者吳導的參與不夠,可惜;會把「旁白」拿出來討論,原因是:電影是一種綜合藝術,不純然只是畫面在表達事情,尤其在這類紀錄片當中,如果它是一件雕塑作品,則文字(旁白)的應該扮演很重要的刻痕。
我們這樣看,本片畫面有很壯觀唯美的,也有令人作失望作嘔的,試想,如果完全沒有旁白的價值導引,還有多少人會有好評,如果覺得非有旁白不可,那既有的旁白內容夠不夠好?我是這樣想:觀點太單一,深入性不夠,除了抗議人為破壞之外,沒有談到更深的人文,更沒有自然的背景知識介紹。
小弟認同樓主有關很多地景無地點標示是一種缺點,因為這部片的製作方向就不只是一支唯美的「風景沙龍」,反過來說,台灣需要精讀,這幾年交通發達、網路普及之下,更多台灣令人驚喜的角落被發崛,作為一部紀錄台灣(這樣說應該符合事實吧),在片中以旁白或壓字的方式單純告知地點,甚至進一步加入更多詮譯,小弟認為應該是基本分數,不這麼做,至少可惜了。
如果再從「公關」的角度來看,本片的訊息來源除了社群散播之外,大眾媒體及重要意見領袖或所謂的「名嘴」的強力推荐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並不是說媒體或名嘴的反省力批判力不夠,而是他們面對這種非商業、非傳統的紀錄片創作,傾向站在鼓勵的立場(本片本來就不壞),也促成很多人走進電影院,但這並不是說本片不好,而是期待很高,希望更好。
jochggg wrote:
謝謝樓主提出這項討論...(恕刪)
不覺得處處都要標示是重要的, 尤其不針對被破壞的景點用文字說明, 我猜想有他們的考量
假如你覺得很重要, 希望下面的連結能補足你的求知慾望
http://goo.gl/IoGjUr
我情緒的起伏完全被配樂控制住, 若真要挑剔配樂, 為什麼沒有一段是我愛的搖滾樂呢...

這部片會再去看一次的, 周末去的戲院螢幕有點髒, 剛開始看的不爽快會分心
不要惹我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