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ci1045 wrote:
我比較希望1947拍...(恕刪)
我相信這個以後有人會拍的,
需要時間吧,等到時間夠久,對那個時代的衝突性,在人們的心中已經能淡然處之時,
就會有人拍的。
samiam wrote:
日本早期理蕃的作法就是讓A部落殺B部落 , 在擅動B部落殺A部落
聽話有糖吃 , 不乖不當龜孫子就去死.
一開始莫那魯道算是親日方, 也參加不少日方"理蕃事務"
其它部落相當不爽,所以後來霧社事件後 , 日方動員不少反"莫"勢力報復性屠殺莫氏部落
現在霧社附近剩下的都是當年敵視莫那魯道的部落.
當年噴毒氣的事稿的全世界都知道 , 日本在國際是灰頭土臉
samiam wrote:
明鄭時代帶來大量廣東來的客家人,
後來因此被清廷起疑 , 改只讓福建地區來的閩南人進來台灣
從此大量閩南族群占了優勢, 閩客械鬥把客家人打退到丘陵地 ,
後來閩南人又內鬥 , 泉漳又械鬥(想一下兩邊幾千個羅漢腳拿機斯對幹...這也算中國帶過來的傳統地方特色 )
這時客家人又有時參加合縱連橫 , 有時幫忙打a 有時打b .
有時碰到大案子 ,比方林爽文事件 , 客家人就乾脆加入官軍 打打叛軍 .
最後贏了 就是義民 . 有朝廷加封的..
不過打來打去 客家人還是大部份只能保好自己的地盤 , 人數上來說,是不如閩南來的.
因此心理上對客家人來說 , 根深柢固的守土有責的觀念很深 .
ypk wrote:
其實賽德克族和其他鄰近的原住民如布農之間本來就有戰爭,甚至賽德克族不同群之間也彼此有戰爭,這之間的互相仇視,並非日本人的理番做法。原住民的出草就是對敵對部落發起的小戰爭,這本身是他們文化的一部分。...(恕刪)
orioccidental wrote:
部落間的敵視與征戰,...(恕刪)
ypk wrote:
對日本人而言,最重要的是在山地獲取足夠的經濟利益,所以他們會剝削原住民勞力。另一方面基於其民族優越感歧視原住民,視其為未開化的民族。這些都引起原住民的不滿。不過日本人既然要在山地獲取其經濟利益,所以山地的治安、安全是需要維持的,所以日本人在掌控山地之後,反而是壓制原住民出草的文化,原住民出草的文化也是在這段時間逐漸消失的。
ypk wrote:
許多人在談及原住民之間的征伐時,往往把他歸咎於統治者的挑撥,這往往不是事實。就像我也看過不少把閩客械鬥、泉漳械鬥歸因於清政府統治者的分化的說法。這種說法也許是"政治正確",但未必是事實。
ypk wrote:
另外提一點,以我們今日的觀點,我們會認為原住民之間的征伐、戰爭是內部衝突。不過那時的原住民不同群或不同步落之間,關係不好的,就如同敵國一般,是互相出草的對象,對他們而言,其實不能說是內部衝突...(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