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一部很特別的電影一八九五

medici1045 wrote:
我比較希望1947拍...(恕刪)


我相信這個以後有人會拍的,

需要時間吧,等到時間夠久,對那個時代的衝突性,在人們的心中已經能淡然處之時,
就會有人拍的。
swinhoe_temp wrote:
期待這部片已久陳永淘...(恕刪)


現在台灣還會有閔客族群之爭啊?
台灣人真厲害,那裏都能戰。

ps.我只是純粹好奇,因為我不屬於上述兩種族群,
所以相關歷史我不清楚。
日本早期理蕃的作法就是讓A部落殺B部落 , 在擅動B部落殺A部落
聽話有糖吃 , 不乖不當龜孫子就去死.
一開始莫那魯道算是親日方, 也參加不少日方"理蕃事務"
其它部落相當不爽,所以後來霧社事件後 , 日方動員不少反"莫"勢力報復性屠殺莫氏部落
現在霧社附近剩下的都是當年敵視莫那魯道的部落.
當年噴毒氣的事稿的全世界都知道 , 日本在國際是灰頭土臉

日軍當年乙未戰爭也是腥風血雨 ,
北部大溪那邊客家莊也是被屠的很慘. 男女老少一個不留.無差別性屠殺.
很有趣的是, 客家人在這場戰爭從南到北,出力不少.

明鄭時代帶來大量廣東來的客家人,
後來因此被清廷起疑 , 改只讓福建地區來的閩南人進來台灣
從此大量閩南族群占了優勢, 閩客械鬥把客家人打退到丘陵地 ,
後來閩南人又內鬥 , 泉漳又械鬥(想一下兩邊幾千個羅漢腳拿機斯對幹...這也算中國帶過來的傳統地方特色 )
這時客家人又有時參加合縱連橫 , 有時幫忙打a 有時打b .
有時碰到大案子 ,比方林爽文事件 , 客家人就乾脆加入官軍 打打叛軍 .
最後贏了 就是義民 . 有朝廷加封的..
不過打來打去 客家人還是大部份只能保好自己的地盤 , 人數上來說,是不如閩南來的.
因此心理上對客家人來說 , 根深柢固的守土有責的觀念很深 .

所以乙未戰爭 , 客人表現最積極 閩南族群嗎..我是閩南人..說真的 閩南人比較勢利一點..

整個來說 客家人真是個挺了不起的族群
太平天國也算客家人搞的 也是打的天翻地覆

客家族群的人在台灣史上,是很值得尊重的.
samiam wrote:
日本早期理蕃的作法就是讓A部落殺B部落 , 在擅動B部落殺A部落
聽話有糖吃 , 不乖不當龜孫子就去死.
一開始莫那魯道算是親日方, 也參加不少日方"理蕃事務"
其它部落相當不爽,所以後來霧社事件後 , 日方動員不少反"莫"勢力報復性屠殺莫氏部落
現在霧社附近剩下的都是當年敵視莫那魯道的部落.
當年噴毒氣的事稿的全世界都知道 , 日本在國際是灰頭土臉


其實賽德克族和其他鄰近的原住民如布農之間本來就有戰爭,甚至賽德克族不同群之間也彼此有戰爭,這之間的互相仇視,並非日本人的理番做法。原住民的出草就是對敵對部落發起的小戰爭,這本身是他們文化的一部分。


samiam wrote:
明鄭時代帶來大量廣東來的客家人,
後來因此被清廷起疑 , 改只讓福建地區來的閩南人進來台灣
從此大量閩南族群占了優勢, 閩客械鬥把客家人打退到丘陵地 ,
後來閩南人又內鬥 , 泉漳又械鬥(想一下兩邊幾千個羅漢腳拿機斯對幹...這也算中國帶過來的傳統地方特色 )
這時客家人又有時參加合縱連橫 , 有時幫忙打a 有時打b .
有時碰到大案子 ,比方林爽文事件 , 客家人就乾脆加入官軍 打打叛軍 .
最後贏了 就是義民 . 有朝廷加封的..
不過打來打去 客家人還是大部份只能保好自己的地盤 , 人數上來說,是不如閩南來的.
因此心理上對客家人來說 , 根深柢固的守土有責的觀念很深 .


據我所知,鄭成功政權帶來的移民是以福佬人為主,當時一些將軍帶的都是自己同鄉的子弟兵,除了劉國軒是福建汀州客家人帶了不少子弟外,應該沒有太多客家人。後來施琅攻下台灣,清政府遣送不少鄭氏政權的官兵回去,到不是針對客家人。
不過施琅以粵地屢為海盜淵藪奏請朝廷禁止廣東客家人來台,倒是使得客家人在台灣開墾上落後泉、漳兩地移民。

至於關於客家人多聚居在丘陵地的原因有多種說法
1. 因為客家人來台較晚,平原已經被泉、漳移民佔去,客家人只好到丘陵地帶開墾
2. 械鬥失敗,被驅趕到丘陵地
3. 原鄉因素,因為客家人在閩西、廣東本來就居住在丘陵地,來到台灣,自然主要以丘陵地環境,比較容易移植原鄉的生活、農耕模式
我認為三種因素都有,像是客家人在早期和福佬人爭樹林失敗,退居竹塹,後來在新莊閩客械鬥又失敗,退往桃竹。
另一方面客家人來得晚,的確有許多一來就往丘陵地居住,可能是 2, 3 兩者的因素

至於械鬥是台灣歷史上重要的一部分,不過似乎爲了和諧,在許多書上並未多加提及。
在械鬥的時代,福佬人燒過客家人聚落,客家人也燒掠過福佬人村莊,泉州人焚過漳州人的士林街,泉州人之間頂下郊拼,也有同籍異姓之間械鬥,甚至福祿、西皮因為使用樂器、信仰的不同,兩派也可以打的轟轟烈烈的。
ypk wrote:
其實賽德克族和其他鄰近的原住民如布農之間本來就有戰爭,甚至賽德克族不同群之間也彼此有戰爭,這之間的互相仇視,並非日本人的理番做法。原住民的出草就是對敵對部落發起的小戰爭,這本身是他們文化的一部分。...(恕刪)


部落間的敵視與征戰,是很正常...
只是日本在利用這種內部的衝突達到理蕃的目的....同時並殺了不少人...

我覺得部落的征戰與敵視是歷史的一部份...儘管並非日本人所帶起的,但是卻是強化並利用這種歷史背景因素,以達到理蕃的目的...

在霧社事件之後,並發生了二次霧社事件...
日本人默許與莫那氏族相敵對的族群,進行對莫那氏族餘下族人的屠殺...

可以去參考一下國史館的「霧社鋒起事件之研究」(好像是這書名)這本書...
咦~我在CCTV也有看到廣告
不過是叫"台灣1895"
看起來不像是電影
不知道是不是跟樓主講的一樣
佛貝魯男爵 wrote:
大家在這個國家生活生而平等.
不同意跟他的價格跟族群也沒關係吧!!
...(恕刪)


我就知道你會這麼說,唉,我也是客家人,深知為何會被罵﹝客猴﹞的原因,

即便在竹南的鄉下,物價也不便宜,因為都喜歡收集鈔票,

在部隊時,看到客家營長,連長,副排一行侵吞菜兵支伙費,
不僅如此,在菜兵入伍時,還一起灑尿在湯麵裡,端出去給菜兵吃,
要菜兵去幫熟識的豬農撈餿水,
最慘的是同梯的砲士,在我放假時被凹去作槍櫃,結果二指被劫肢,
在對方家長前,鄉親來鄉親去的演哭戲,最後撲天蓋地,官照昇,錢照領,

既然生活平等,何須強調自己優越?
orioccidental wrote:
部落間的敵視與征戰,...(恕刪)


對日本人而言,最重要的是在山地獲取足夠的經濟利益,所以他們會剝削原住民勞力。另一方面基於其民族優越感歧視原住民,視其為未開化的民族。這些都引起原住民的不滿。不過日本人既然要在山地獲取其經濟利益,所以山地的治安、安全是需要維持的,所以日本人在掌控山地之後,反而是壓制原住民出草的文化,原住民出草的文化也是在這段時間逐漸消失的。

許多人在談及原住民之間的征伐時,往往把他歸咎於統治者的挑撥,這往往不是事實。就像我也看過不少把閩客械鬥、泉漳械鬥歸因於清政府統治者的分化的說法。這種說法也許是"政治正確",但未必是事實。


另外提一點,以我們今日的觀點,我們會認為原住民之間的征伐、戰爭是內部衝突。不過那時的原住民不同群或不同步落之間,關係不好的,就如同敵國一般,是互相出草的對象,對他們而言,其實不能說是內部衝突
chus wrote:
我就知道你會這麼說,...(恕刪)


所以,你的重點是客家人都很爛?
跟一八九五又有何關係??
ypk wrote:
對日本人而言,最重要的是在山地獲取足夠的經濟利益,所以他們會剝削原住民勞力。另一方面基於其民族優越感歧視原住民,視其為未開化的民族。這些都引起原住民的不滿。不過日本人既然要在山地獲取其經濟利益,所以山地的治安、安全是需要維持的,所以日本人在掌控山地之後,反而是壓制原住民出草的文化,原住民出草的文化也是在這段時間逐漸消失的。


不只是這樣喔...
一開始總督府的經濟利益是樟腦的出口...而樟樹多位於與原住民活動領域相連接的範圍...為有效生產樟腦,才與原住民有些零星的衝突,而這時臺灣的山地並未由日本人掌管,更無關剝削原住民的勞力與否
直到佐九間佐馬太的五年理蕃政策強力攻打泰雅族後,才大概掌控了臺灣的山地...然而1914年好死不死又發生了大分事件,直到1921八通關越的開通完畢,才算是全面掌握...老實說,即使至此,他們剝削原住民的勞力多是開理蕃道路,挖水溝之類的...(除阿里山一帶外),多數勞力是否與經濟利益有直接的關係,老實說,我還不那麼肯定...但參與太平洋戰爭,則是另一件事。

再者,歧視是一件事,但依據大分事件的發生原因,卻是日本政府要求原住民繳交槍枝而產生的...山地的衝突,是無法單一以「歧視」作為原因的。

當然在日本人掌控山地之後,出草漸漸被禁止,有趣的是,早期出草的對象是敵對的部落時,後來出草的對象是日本警察或是平普族苦力時...那狀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而原住民文化,消失的最快時,主要是因為發生霧社事件之後,日本政府改採集團移住政策,這才使原住民的文化急遽消逝...

ypk wrote:
許多人在談及原住民之間的征伐時,往往把他歸咎於統治者的挑撥,這往往不是事實。就像我也看過不少把閩客械鬥、泉漳械鬥歸因於清政府統治者的分化的說法。這種說法也許是"政治正確",但未必是事實。


這是歷史的一部份...不是小說:
舉一個例子,姊妹原事件
姊妹原事件

至於霧社事件,就更不用說了...直接徵召敵對的族群去攻打...甚至默許後來的二次霧社事件...
第二次霧社事件

因此,不能僅歸咎於統治者的挑撥,但是統治者卻利用這種敵對關係,達到統治的手段...
(至於閩客、漳泉械鬥沒看過相關資料,我不討論)


ypk wrote:

另外提一點,以我們今日的觀點,我們會認為原住民之間的征伐、戰爭是內部衝突。不過那時的原住民不同群或不同步落之間,關係不好的,就如同敵國一般,是互相出草的對象,對他們而言,其實不能說是內部衝突...(恕刪)


說內部衝突,只是以原住民作為一與日本人相對的群體罷了...
不是真的指原住民只是一族....若造成誤會,還請原諒...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