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唉唉....這跟英文程度也沒絕對關係,很多美國電影片名或對白都用到很多美式文化,很多地方台灣譯者都刻意翻成台灣的人物等等,英文程度ok的人應該這時候都聽原文能得到更多觀影樂趣哪個取的好?當然是英文片名取的好,畢竟這是人家最初的用意嘛,我們自己再翻都常常把那個味道給翻到沒有了...不過不翻是不可能的事,只是我自己都是先看英文片名才記得中文片名
站在市場考量,使用當地母語翻譯或另取片名,一定是有必要的。不過以台灣的情況來看,很多都取得不好。大部分我自己看過的電影,比較容易記得英文片名,而記不得中文片名,因為實在太多重覆的詞彙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友站的討論,就知道「神鬼」、「魔鬼」、「終極」、「致命」這些 「好詞」是如何地被濫用:片名的遊戲2007當然,也不是沒有取得很巧妙、更勝原片名的例子。像「金法尤物」(Legally Blonde)、「門當父不對」(Meet The Parent)就頗有畫龍點睛的效果。
可能每個人的經驗不同吧?我自己是如此的,但我當年化學卻背的很痛苦,有人化學倒是很輕鬆。對照我家裡兩個小朋友,一個對英文就輕鬆愉快,另一個就顯得痛苦的多,我嘗試將我的一些方法教給他,也是效果有限,可能到了一個瓶頸。教改那麼多年,覺得學生的痛苦是有增無減。
我是建議有中文、英文字幕的開啟或是關閉的選擇,但是這個在電影院中是非常難以達到的(字擋到畫面的情況,算誰的?)我自己本身也是常常只記得英文片名,不記中文片名的!但我還是認為片商提供中文的片名是必要的哦!一方面是符合國情,另一方面就是照顧較廣大的觀眾不是所有的國人都懂英文,這點我們是必需承認的;就連美國,文盲的比例也是我們想不到的高,台灣識中文的比例應該已經是超過某些已開發國家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