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dance wrote:
幹若在後面接"什麼", 叫做"幹什麼", 代表一個問題
幹若在前面接"樹", 叫做"樹幹", 代表樹木的一個部份
幹若在前面接"蔣" , 叫做"蔣幹", 代表三國時代的一個歷史人物...(恕刪)
在早期,尤其在南部,真的講話三句不離"幹"!
你也可以把這個字,想成是一種人與人溝通的語言美學...
隨著語調的不同,他可能在罵人,也可能在自責,
更多時候,"幹"這個字,拉進了人與人之間溝通的距離~~~
看海角七號時,我大多的時間都在笑,我承認我笑點很低... Q_Q
那2個小時裡,我看的不是劇情,也不是導演運鏡的手法,
我看到了很多日常生活中,我們這個社會的縮影,也引起很多共嗚,算是一種本土文化與歷史的認同吧...! 我想這樣就夠了吧~ ^^"
test
為啥要把他牽扯在一起勒
喜歡愛在暹羅那是您的自由
愛看海角七號也是大家的自由
根本就是不一樣的東西!
沒有海角七號之前!有誰知到恆春鎮這個地方
大部分人應該都是跑墾丁吧!
至少讓恆春熱絡了起來!
而且國片難得有那麼好的票房
難道不值得鼓勵??
青菜蘿蔔各取所需~~
不用把自己不喜歡的東西看成一文不值~
至少票房可以證明他有多受歡迎~~
dudance wrote:
原來是從頭到尾不知道在幹麻的馬拉桑
馬拉桑其實他最重要的對白是:我是保力的客家人...
保力客家文化
我想樂團團員背後的故事及各自所隱喻的意義
才是導演最想表達的.
然而卻用一個很Hollywood的手法,用愛情故事來包裝這部電影...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