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聽到電影版原聲帶失望程度居多
先是被胖羅素的歌聲驚嚇到
老休以及小安的歌聲因為是現場聲音的關係,單聽音樂實在單薄。
今天終於有空去看了電影版,
電影版混音上有做過加強,加上影像的輔助
大多曲目在電影版表現都還可以接受,也不乏幾幕特別出色的。
例如老休的Valjean's Soliloquy還有小安的I dreamed a dream
電影版裡兩個人的表演的確出色
提名金像獎以及得金球獎都算實至名歸。
演出Bishop的Colm Wikinson絕對是亮點之一
他是音樂劇版最出色的Valjean演員
Bishop雖然只有短短兩場戲,但是聲音溫暖的讓我覺得我都被上帝赦免了(笑)。
胖羅的歌聲在電影版還是一樣相對偏弱,還是讓我不斷出戲。
電影版我最不喜歡的部份應該是攝影了,拍的很漂亮沒錯,但是鏡頭設計太過單調
大部分獨唱場景都是以臉部大特寫
一開始幾場的Valjean's Soliloquy和I dreamed a dream的確渲染力蠻強
但是到後期幾首情歌都是用一樣的鏡頭設計
我最不喜歡的是Empty Chair and Empty Table
從頭到尾大特寫,正面拍完換右臉、右臉拍完換左臉、左臉拍完換仰角
讓我有在看超級星光大道的feel啊....。
電影版用特寫設計是沒什麼錯,
因為相較於舞台劇觀賞距離遠,需要用較大的肢體動作輔助
電影可以透過特寫方式來強化內心戲
但是如果從頭到尾都是這樣用就太單薄了。
另外好多場景都用手持運鏡,抖啊抖的都有點暈了。
整體來看,悲慘世界算是音樂劇改編電影裡面作的還不錯的了
製作水準頗整齊,
對於第一次接觸此劇的朋友來說算是很容易消化的版本了
以下有雷
----------------------
個人很喜歡的幾場戲:The Bishop, Valjean's Soliloquy, I dreamed a dream,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覺得有可惜的幾場戲:
One day more (這種大亂鬥合唱曲電影的確不好拍,鏡頭切換太快了)
Bring him home (大叔,大家半夜在睡覺你就別再唱了)
Suddenly (電影版新加的歌曲,置入的位置和曲目內容都不錯,但是動機旋律沒有融到其他曲目裡有點可惜...只有稍稍出現在結尾曲裡)
On my own和Little Fall of rain (Samantha Barks是很不錯的音樂劇演員,但是總覺得她的表演太音樂劇了,唱功絕對是電影版裡面數一數二的,肢體豐富但臉部表情不夠細膩,另外電影版把on my own的順序移到one day more我覺得接的挺不錯的,節奏感比音樂劇版好呢。)
覺得拍壞的戲:
胖羅的Javert's Suicide (唉,胖羅畢竟不是音樂劇演員,算了算了)
Confrontation (唉,胖羅畢竟不是音樂劇演員,算了算了.....我好懷念Les Miz 10th裡Colm和Philip的版本)
Empty Chairs and Empty tables (Eddie唱的很不錯,但是鏡頭設計真的太MV了)
kolala wrote:
電影版我最不喜歡的部份應該是攝影了,拍的很漂亮沒錯,但是鏡頭設計太過單調
大部分獨唱場景都是以臉部大特寫
一開始幾場的Valjean's Soliloquy和I dreamed a dream的確渲染力蠻強
音樂劇的演員的唱功要能穿透到坐在劇院最後一排的觀眾(聽眾)的心裡,
而觀眾雖說偶爾會拿望遠鏡看看演員,但,很少用高倍率的望遠鏡大特寫,
因為那舞台裝實在是......我的媽呀!這是臉譜吧~
但電影的特寫剛好幫老休和小安補足了歌唱上的穿透力!
整體看起來,小安"演得"真的很好!
kolala wrote:
我最不喜歡的是Empty Chair and Empty Table
從頭到尾大特寫,正面拍完換右臉、右臉拍完換左臉、左臉拍完換仰角
讓我有在看超級星光大道的feel啊....。
我覺得小艾迪算是整部電影裡面少數能讓大家閉眼睛也能感受到足夠情感的演員
他的聲音一開始就轟掉了學生領袖Enjolras
(我很期待聽到Enjolras熱血青年的聲音,結果.....竟然比Marius還公子哥.....我知道你唱的很努力,但還是太Gossip Girl了!)
接下來,又配得上Eponine,他們倆的A Little Fall of Rain.....催淚呀~
(私心覺得,第一次聽已經可以擠進之前版本的水準了,多聽幾次不知排名如何?)
所以囉!Empty Chair and Empty Table
聲音已經很撼動人心了,還給了太多特寫,實在是太太太用力了,
一整個承受不住.....下個畫面請給我眼睛泛淚搖著大字報的粉絲團

(補充一下,小艾迪本人和飾演的Marius都是屬於所謂的人生勝組:
頂著伊頓公校,劍橋三一學院2:1畢業的光環,除了傳統劇場底,又是model......
我想,導演的確需要給他足夠的特寫,滿足一下粉絲團吧?!)
至於老羅的Star,太弱太抒情了......是在唱"星星代表我的心"嗎?
俯瞰巴黎的背影,說服力還<007(倫敦)<蝙蝠俠(高譚市)
至少,他最後狠狠的摔下塞納河,咖擦一聲,真是死透了......

總結一下,我認為,對於熟悉音樂劇的觀眾們,
悲慘世界電影版用視覺滿足了之前藉由聽覺衍生的想像,補足了劇場想要延伸的場景,
但由於大家"想像與認知"的不同,"落差"的情節就有所不一了,
再拉到整部電影給我的衝擊,
開場的窮人悲歌,仍然讓人引起共鳴,
這麼多年來,世界政治改變,我們擁有的權利比當年的人多,但痛苦卻不減,為什麼??
年齡漸長,已不如熱血青年能夠這麼直接的去改變世界,
但,我會是習慣害怕的民眾,只敢默默地丟出鋼琴?
還是會更深入的理解,並且守護著懷抱理想的人?
看完這部電影,是有收穫的!
我覺得被打動,會開始想想自己對這社會,這世界堅持什麼樣的理想......該如何去改變,即使只是一點點
pan6282 wrote:
誰說...我老婆昨天...(恕刪)
同意,我老婆也是第一次看,中間感動到哭了不知幾回了,也直說好看
而我是從高中就迷這齣音樂劇,也看過原著,但再看這部電影時卻不減絲毫感動
選角真的選的很好,不過個人是覺得羅素克洛的歌喉稍嫌霸氣不足~~
再來就是後面感覺不知是剪片還是時間的關係,有趕羊的感覺,感動的情緒正要起來時,已經轉到下一幕了
反倒是下水道潛逃那段實在太....讓我不禁想到刺激1995後面逃獄那段
當然那段的"Dog eats dog"也很可惜沒了
Lost in the valley of the night
當終場的歌聲響起
我的淚腺終於失守了
It is the music of a people who are climbing to the light
For the wretched of the earth
There is a flame that never dies
Even the darkest nights will end and the sun will rise
世界即使如此悲慘
如處在黑夜的幽谷
但仍不放棄希望
匍匐爬向光明
希望之火永不滅
明天的太陽終究會再升起
雖然10周年及25周年都看過數次
但本片演員相當不錯且灌注更多情感的唱法
亦有不同的聽覺效果
再加上電影的視覺效果後
更強化了情緒的連續性及感染力
衝擊人心更甚
非常值得一看
不管是尚萬強只為一塊麵包而掙扎一世
終生仍難以褪去罪犯的烙印
芳婷只因年輕時浪漫而令人盲目的愛情
最後身心俱殘而終
起義學生即使犧牲生命
卻仍無法喚起巴黎人民的覺醒
愛波寧面對無法選擇的出身與無法獲得的愛情
只能犧牲己身保護心愛之人
雖然每個人都會面臨無數苦難
但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若能不負我心
終會得到救贖
就像最後一幕
所有人卸下自身的重擔而合唱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Say, do you hear the distant drums?
It is the future that they bring when tomorrow comes!
是的
這樣的明天一定會到來
可是真的有人覺得 25 周年演唱會好???
除了紀念價值之外, 光是找個歌劇演員來唱男主角,
還有找個偶像來唱馬里歐這兩點就把整場演唱會給毀了...
Jean Valjean 不找 JOJ 根本就是一場錯誤...
在我心目中 JOJ 的 Valjean 比 Colm Wilkinson 的版本還要經典!!!
我發現台灣對於這部電影的 "負面" 評論基本上分為兩種:
沒看過或是不習慣音樂劇的人覺得全部都用唱的很奇怪...
看過音樂劇的則覺得沒有利用電影這種媒體的優勢...
第一類人是因為文化的差異才有這種感覺, 基本上無解...
第二類人則純粹是觀點上的不同...
或許他們認為既然拍成了電影, 就應該有電影才有的風貌吧???
但是說老實話, 我在看電影版之前曾經做過惡夢,
夢到導演在 I Dreamed a Dream 裡頭穿插了芳婷年輕時與男友幸福的蒙太奇畫面...
我幾乎是尖叫著醒來, 而且還夾雜著想吐的感覺...
所以我很慶幸這次 Tom Hooper 沒有選擇這種作法...
(這純粹是個人觀點, 如果不小心冒犯了任何人, 還請多多包涵...)
我個人認為這次導演在電影版想要表達的並不是一個電影版的悲慘世界,
而是利用電影這種媒體來帶給觀眾一種跟看劇場表演相似, 但在某些方面更加細緻的體驗...
所以才會大量利用特寫, 並要求演員一定要現場演唱...
這樣一來, 演員可以利用細微的表情, 還有更加強烈的情緒來表演...
這是在舞台上沒有辦法傳達給觀眾的...
感覺像是看了一場比平常舞台演出更加的 "私密" 的舞台劇...
(如果以西區或是百老匯那種一星期八場以上的表演頻率,
還要芳婷每一場都用電影裡的方式來表現, 演員演三個月就疲乏了...
更別說情緒真的到位的時候, 沒有任何一個人是可以字正腔圓的好好唱歌的...
音樂劇演員唱歌的時候都會跟角色維持一點微妙的距離,
在舞台上看不出來, 可是電影如果照做就會很明顯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