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藍光BD 畫面比例


Dave5136 wrote:
早期的電影長寬比,主...(恕刪)


沒錯阿 重點是底片焦卷的規格說多不多說少不少,這可不是像國際電壓的東東,一模一樣的電器產品還要用不同的電壓器,對環境環保更大的傷害,不過對自己的利益沒影響所以沒人去推動.



嚴格說起來,Full HD 是1920*1080,就是16:9,如果沒有16:9,根本不叫Full HD,所以那些2.35:1的,根本不能叫FullHD

偏偏現在新的電影大部分都是這種格式,只能說真的騙很大,不應該這樣。
個人之前用55吋液晶電視看藍光 遇到上下黑邊的片 也覺得畫面變好小

3D影片更嚴重 有上下黑邊 立體感 突出感都變弱很多






現在換投影機 打100吋 放有上下黑邊的影片也不會覺得太小了 嘿嘿

用投影機放變型金剛3

erc wrote:
請問為什麼會有2抓勾...(恕刪)


就像前面說的一樣
2抓勾/3抓勾的攝影機就真的是為了省底片XDDDD
AATON的Penelope攝影機就是原生2抓勾/3抓勾的攝影機
燃燒鬥魂就是用這部攝影機拍的
國內有廠商進口,網路上可以查到中文相關介紹文件
可以去找找
據我了解,BD都是16:9,只有MKV,MP4才能把黑邊裁掉,
不知對不對?
johnny fire wrote:
據我了解,BD都是1...(恕刪)


您是不是搞混了
這篇主旨就是在討論為什BD不都是16:9比例

MKV,MP4黑邊裁掉是轉檔的人加工
全福畫面放大切掉左右面影像補滿16:9
或是上下延展影像補滿16:9的變形畫面

影像原生比就是那樣
黑邊裁掉原生比也不會改變

erc wrote:
電影的2.35:1、2.40:1…都是膠捲的成本考量。膠捲是x馬的貴,拍得越扁,同樣長度的膠捲可以拍越長的時間。


好萊塢電影投資預算都是美金億來億去的,付給大明星的片酬就嚇死人,拍外景或特效後製的成本也所費不梓,不會為了區區一點軟片費在那裡打小算盤.電影之所以會朝超寬銀幕發展,基本上就是為了要與電視作出區隔.電視剛出現的時候,電影工業的人可是心驚膽顫,在家裡就可以看電影了,以後誰還要再花錢買票到電影院?所以電影院必須提供家裡電視所沒有的超寬視野驚艷(經驗).當電視是4:3的時候,電影就推16:9,後來所有HDTV規格也都採用16:9,電影就只能再往更長更寬的2.35,2.40走,講好聽一點的理由,就推說是導演為了視覺效果所作的美學選擇.沒錯,都是錢在作怪,但不是為了省區區幾文膠捲軟片錢,而是為了讓你心甘情願掏出荷包買票進電影院,享受家裡辦不到的視覺饗宴,就是這樣!
CleanRoom wrote:
…就是這樣!

您要不要確定之後再發言?

電影最早根本是什麼長寬比都有,誰在跟你16:9啊?!

電視出現16:9,所以電影嚇得改成2.35:1?我的媽呀!
您的意思是16:9的電視不能看2.35:1,所以電影工業就不會受到威脅了?
那我每天在電影台看到的2.35:1是看假的?滿櫃子的藍光都不能播呀?
電視上下加兩條黑帶子就不會威脅到電影了?

電影版權在片商手上,不爽給電視播,不要授權就好了,搞那麼麻煩是要怎樣!

有些事情挖一下google就知道,有些事連google都不用挖,用膝蓋想知道在唬爛。
我不是說你在唬爛,而是說「告訴你這『知識』的人在唬爛,而你連膝蓋都沒有動」。幫幫忙,膝蓋很聰明的,偶爾要用一用。
Minazuki wrote:
2抓勾/3抓勾的攝影機就真的是為了省底片

您的回答,讓我不知道您前面的回文在異議什麼。

2抓勾、3抓勾、4抓勾,這是後來電影工業逐漸有了較一致的規格後才有這種稱法,在電影的發展過程中,抓片子的形式不是只有這兩種,去看一下膠捲的耳朵曾經出現多少規格。
早期不同膠捲、不同機器、不同播映機…,很多只吃特定的規格,這和今日apple想綁規格沒什麼不一樣。活下來的,就是今天看到的,沒活下來的,去找間電影博物館看看就有。
早年有很多扁機器,賣點就是省成本。

要小心因果發生的先後順序。

底片的成本不是一直都像今日這麼低(就算今日也沒多低,貴的底片今日在國內仍舊沒人用得起)。
也不是所有的製片都像好萊塢、寶來塢那麼有錢,全世界也只有這兩個地方在搞大製作(以前還有個蘇聯),其他地方還是有人在拍電影呀!對吃自己的獨立製片來說,底片錢就快是全世界了。

膠捲佔製作成本多大?
連影格速度都要降到人眼堪用極限的24格/秒,一捲底片壓扁當兩捲用,這是剛好而已。
Dave5136 wrote:
難道電視節目就沒有美學嗎?

個人真的覺得電視在本質上的確是沒涉及到美學的,它基本上就是一種傳播工具而已。

當然,製作者依本身的美感而創作出來的高品質節目,那個會有美感,無庸至疑。
但是電視規格的製訂,它的的確確和美學沒多大關係,和電子電機的相關係倒有99.99%,而且他們通常在乎專業對於穩定性、雜訊、示波器的相關性,遠高過對美學的考量。

電影機具的製作,其實有很大成份是屬於藝匠,很多都是為了改善某些拍攝上需求而製作了機具,然後做很大,最後變成一家公司。(最後被銀行、財團吃掉,然後爛掉。唉。)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