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電影捍衛戰士第一集F-14 真能在空中煞停 阿湯哥慣用的特技?中間段他的同僚不幸意外身亡.......到底是座艙罩設計不良(整個太慢打開)....還是彈射椅設計不良(太早彈射以至於座艙罩根本還沒開起就彈射)太早彈射?
2俄國五代戰機 對戰時真能作落葉飄(中文翻譯)嗎?…..當時阿湯哥電影反應是嚇到且似乎也不知道五代戰機能這樣?.........所以實際上五代戰機真能這樣特技閃避飛彈?
還有F18有單座和2人座?因為當時那個女飛官是2人座的;其餘男飛官好像都是單人;為何要區分這樣?設計上有啥目的嗎?
最後先謝謝有懂得達人解答!!
雲之冰清 wrote:
還有F18有單座和2人座?因為當時那個女飛官是2人座的;其餘男飛官好像都是單人;為何要區分這樣?設計上有啥目的嗎?...(恕刪)
美國海軍F/A-18系列一直都有單座與雙座兩種機型共存,同時部署於航空母艦。雙座機後座的武器系統官(WSO)專責處理飛行以外的各種航空電子系統,使前座飛行員能專心飛行接敵。然而在航空電子系統發達的今日,有效的航空暨戰鬥資訊搜集呈現以及自動飛行控制已大幅減輕飛行員工作負荷,也使操作成本較高的雙座機為單座機所取代。而雙座F/A-18則用以執行較複雜、飛行組員工作負荷較重的戰鬥任務,例如電子作戰(特化的EA-18G)、夜間地貌追沿攻擊、前線敵友軍混戰的對地密接支援等。
雲之冰清 wrote:
俄國五代戰機 對戰時真能作落葉飄(中文翻譯)嗎?…..當時阿湯哥電影反應是嚇到且似乎也不知道五代戰機能這樣?.........所以實際上五代戰機真能這樣特技閃避飛彈?...(恕刪)
先進戰鬥機以線傳飛控、向量噴嘴、氣動構型設計、強力發動機得以進行各種炫目且優雅的飛行特技。
在2022年電影「捍衛戰士:獨行俠」(Top Gun: Maverick)中,敵方五代戰鬥機與F-14交戰時演示的炫目機動,為特技飛行課目垂直迴轉(tailslide)的變形,稱為「可佛丘鐘式」(Kvochur’s Bell),以俄羅斯試飛員可佛丘(Анатолий Николаевич Квочур, 1952-)命名。
然而空戰中使出特技飛行招式只會讓航速變慢,機體不論雷達或紅外線源都不會改變,不會像電影一般因此讓導向飛彈打不著。
詳見五代戰鬥機的炫目機動。
雲之冰清 wrote:
中間段他的同僚不幸意外身亡.......到底是座艙罩設計不良(整個太慢打開)....還是彈射椅設計不良(太早彈射以至於座艙罩根本還沒開起就彈射)太早彈射?...(恕刪)
Grumman F-14A Tomcat因扁瘦機身加上其Pratt & Whitney TF30發動機易在高攻角狀態熄火,形成螺旋失速(flat spin)的機率較高。螺旋失速時座艙處於負G狀態,拋開的座艙罩理論上應就滑流而即刻脫離。雖該處因機體螺旋運動造成的渦流負壓可能抵制座艙罩脫離,但效果應該不大。實際上在零高度、零速度狀態下座艙罩亦能順利脫離、落海後處於水壓環境依然彈射成功的亦有數例。
因此1986年電影「捍衛戰士」(Top Gun)中Goose在座機無法自螺旋失速解出,彈射時撞上未離脱座艙罩而喪生的情節,實際上應該絕無僅有。較常見的彈射喪生案例為彈射時角度不佳,導致彈射入海或撞擊外界障礙物。

詳見座艙罩與彈射逃生:Goose之死。
雲之冰清 wrote:
只看得懂敘述 但老實說專業部分完全不懂? 謝謝您有看到我問題、並感謝您有針對我疑惑解答...(恕刪)
對戰鬥機而言,雙座會增加額外乘員與設備的重量,並不利於空戰。但在韓戰之後,戰鬥機已逐步轉型為多功能、全天候、視距外作戰、飛彈接戰、電子防衛等模式。與這些複雜功能相對應的各項雷達與航空電子設備讀值數據在上世紀六、七〇年代尙無法有效以視覺方式呈現,導致飛行員在任務中大部份時間必須低頭判讀儀表板指針與數字,無法有效遂行戰鬥。因此當時的設計傾向由另名機組員專職負責掌管雷達與航電功能,以俾飛行員從儀表板解脫,聚焦於戰鬥。
約略自七〇年代起,隨著抬頭顯示器、多機資訊共享、電子預警機戰術等技術的成熟,戰鬥機部份功能得以由其它機種協同運作、自身飛行作戰資訊亦能有效呈現,於是單座又成為設計主流。然而部份作戰任務較複雜的機種例如McDonnell Douglas F-15E Strike Eagle、Boeing F/A-18F Super Hornet等,仍然維持雙座機組員分工。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