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cmtw wrote:
正統佛教? 這有點詭...(恕刪)
感謝您與我討論 先別激動 我分享一些資料給您 您參考看看
===================分隔線=========================================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45395
耶穌行蹤成謎的歲月:追尋耶穌失蹤的十七年
本書記載耶穌一行蹤成謎的歷史歲月。四福音有耶穌在十二歲到過聖殿的記載,也有他大約三十歲出現在約旦河的記載。但對於耶穌在十二至三十歲期間的行蹤與行事,四福音卻隻字未提,一直是歷史之謎。
一些古代西藏經卷記載,耶穌曾在東方生活了十七年。他曾經在印度、尼泊爾、拉達克和西藏學習和傳道。
十八世紀末,許多學者和神學家,開始以批判性的眼光,審視、追尋四福音中有關耶穌的生平,這個追尋,主導了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大部分批判神學的主要方向。
有史以來第一次,本書編著者將四個親眼看過這些經卷的證人之證詞,連同這三份經卷的譯文,集結在同一本書裡,呈現在世人面前。內容包括:
* 佛教學者在兩千年前記錄下來的《聖人伊撒之生平》。
* 俄國記者諾托維奇在一八八七年於拉達克的希米寺發現這份手稿的經過。
* 阿毗達難陀上師在一九二九年翻譯成孟加拉文的希米寺手稿。
* 羅耶里奇在一九二九年於亞洲從事探險時記錄下來,一份內容相似的手稿。
* 卡斯帕里夫人接觸到這些經卷的經過。一九三九年,一個布米寺的喇嘛向卡斯帕里夫人展示了幾本用羊皮紙寫成的書,並說:『這些書說你們的耶穌來過這裡!』
透過本書,我們將得以一窺耶穌思想形成過程的堂奧,了解耶穌在巴勒斯坦展開傳道工作以前,說過和做過些什麼。這是一個會讓整個基督教世界為之震動的歷史大突破!也是我們時代最具革命性的信息之一。
耶穌印度學佛?有人深信有人疑 (中央社記者郭傳信新德里特稿)
耶穌基督從13歲到30歲的事蹟未見聖經記載,西方教會也說不出所以然,但若干宗教歷史學家相信,在那段失落的歲月中,耶穌基督隨著駱駝商隊到印度學習佛經與吠陀經。
11月中旬,到印度接受民間學術機構達亞瓦提.莫迪基金(Dayawati Modi Foundation)頒發藝術、文化暨教育最高榮譽獎的英國製片人瓦溫(Kent Walwin),接受媒體訪談時表示,他此行也在尋找耶穌基督在印度停留的痕跡。
瓦溫早在2007年就宣佈要拍攝一部以耶穌基督年輕時代為背景的電影,片名就稱為「年輕的耶穌:失蹤的歲月」(Young Jesus: The Missing Years),探討這位彌賽亞救世主的早年事蹟。他說,他的電影敘述就從耶穌的13歲到14歲開始。
溫瓦表示,記載耶穌基督生平事蹟的聖經「使徒福音」(Apostolic Gospels) 篇,對年輕的耶穌早期的行蹤僅記載著:「祂最後被見到的行蹤是在西亞,當時祂是13-14歲。」
溫瓦指出,根據一些佚失經文的記載,耶穌 30歲時又返回自己少年時代居住的(以色列)拿撒勒(Naza-reth)。但也有說法是,所謂的拿撒勒指的是現今印度南端一座也叫拿撒勒的小鎮,位於坦米爾那都省(Ta-mil Nadu)境內的土圖庫迪(Thoothukudi)境內。
但據地方人士表示,至今仍是印度主要產鹽區的拿撒勒名稱,是由百多年前的西方傳教士命名,當地至今仍留存若干教堂,居民也以基督教徒為多數。
至目前,有關耶穌停留印度求經的傳聞,幾乎全都是依據印度西北部一座古老佛教寺廟保存的的經典記載。這座藏傳佛教寺廟希米斯(Himis) 寺,位於印度境內與西藏交界的拉達克(Ladekh)地區,處於喜馬拉雅山上海拔4000公尺高的山谷中,是當地最宏偉的佛寺。
希米斯寺僧人都對經典記載耶穌在印度求經一事深信不疑。一位資深喇嘛表示,經典記載著耶穌慕名佛法和教義,曾經造訪拉達克和鄰近的克什米爾(Kashmir)。
早在1894,前蘇聯醫師兼旅行作家諾托維茨(Ni-colas Notovitch) 曾出版一本「耶穌基督佚史」(The Unknown Life of Christ),書中敘述他在拉達克因墜馬斷腿而在希米斯寺療養時,寺中僧人曾出示兩大黃色藏文經卷,卷名「聖者伊薩生平」(The Life ofSaint Issa),內中記載耶穌少年時行腳西藏與印度的事蹟。
伊薩意指「上帝的兒子」,即是耶穌。據諾托維茨在書中引述當時由喇嘛口譯的經典內容表示,伊薩在13歲時,因逃避父母為他娶媳,趁夜離開耶路撤冷,參加東行的駱駝商隊,前往印度尋求佛法。
書中又說,伊薩14歲時抵達了今日巴基斯坦東南部的印度河河谷地帶,並與當地居民相處融洽,學習印度波羅門教梵文和吠陀經。在隨後的幾年裡,伊薩又遍訪印度境內各處佛教聖城,學習佛法。
據諾托維茨引述經典記載,伊薩不滿婆羅門教的種姓階級制度與腐化,因此離開婆羅門教而趨向反對階級制度的佛教。直到29歲時,伊薩才返回現今的以色列,並開始向人們弘揚和平博愛之道。
1921年,印裔英國宗教學者暨預言家阿希達南達(Swami Abhedananda) 也率領一批學者,專程前往喜馬拉雅山希米斯寺,探查耶穌基督印度學佛傳說。他後來出版「克什米爾與西藏」(In Kashmir And Tibet)一書表示,「查訪所得與諾托維茨所言完全相符」。
德國學者克斯登(Holger Kersten)也在「耶穌在印度」(Jesus Lived in India)一書中提到耶穌在印度的早期生活,內容與諾托維茨與阿希達南達的說法幾乎一致。
但西方教會人士卻對耶穌印度學佛之說極力排斥。「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曾抨擊為「荒謬」,否認耶穌與印度西藏佛教有關。許多基督教神學專家也不肯接受耶穌曾赴印藏研究佛教的事實,認為有損基督的地位。
印度天主教會也批評說,英國製片人瓦溫有意到印度拍攝耶穌學佛的電影,是出於商業利益,而非尋求真相。
耶穌年輕時失蹤的年代,至今一直是宗教與歷史學者爭論不休的話題,議論相持不下,莫衷一是。但可確定的是,在耶穌時代,也正是佛教興盛的時代,當時佛教已經西傳波斯與中東,包括埃及、敘利亞、巴勒斯坦。
支持耶穌印度學佛之說的學者指出,如果說慕名佛學的耶穌在13歲時反對父母安排的盲婚而逃走,隨著中東駱駝商旅隊伍來到印度追尋真理,不是全無可能的事,尤其是印度拉達克希米斯寺的伊薩經卷,即是一項「物證」。
台灣50年代知名作家馮馮居士,也支持耶穌到印度學佛一說,並且出版「神秘失蹤的18年」一書,引述多方的資料和考據,揭示耶穌在失蹤的大約18年當中,是在印度與西藏研究佛教。
馮馮居士在書中也指出,聖經所以不見相關的記載,可能是後來的教廷編輯認為,此說不足以代表耶穌的教行,而且有破壞或觸犯基督的神聖形象,加以有外教的色彩,因此刪除了所有關於耶穌基督在印度西藏學佛的事蹟。
=========================分隔線===================================
國學大師 季羨林:佛家的彌勒佛就是基督教的彌賽亞
著名的國學大師、佛學家、翻譯家季羨林以九十八歲的高齡逝世。季羨林大師和其徒弟錢文忠教授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發現了佛家與基督教之間的聯繫,那就是「佛家的未來佛彌勒佛和基督教的救世主彌賽亞是同一個人」。
我們漢語當中彌勒這個詞語從何而來?這實際上蘊含著人類文明世界一個大謎。
彌勒和彌賽亞
彌勒是音譯,不是意譯。彌勒作為一個曾為古代文明世界所普遍信仰的人物形象,他最早的基本含義是兩個:朋友,和平。這都跟太陽有關,彌勒是類似歐洲太陽神神話傳說中阿波羅這樣的神。雖然我們普遍認為彌勒信仰源於印度,但實際上,它是古代包括希臘羅馬在內的所有文明世界裡所共同接受的一個信仰,因而也是佛教當中的國際性極強的一個信仰分支。
彌勒和彌賽亞的關係緊密。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包括西亞、北非、小亞細亞、兩河流域、埃及在內的廣大地區流行著一種未來救世主的信仰,當時人們普遍相信,有這樣一個神給人無窮的希望,它在未來會許諾、保證給你一種幸福。這種信仰就是基督教聖經《舊約》當中彌賽亞的信仰。
據季羨林大師和其徒弟錢文忠考證,早期佛經的原本大多是「胡本」,是用中亞和古代新疆的語言文字寫就的,並不是規範的梵文。因此,「彌勒」很可能是從吐火羅語的metrak翻譯過來的,這個字和梵文的maitri(慈悲,慈愛)有關.
而西方等待的神叫「彌賽亞」,英譯文Messiah,是從希伯來文Masiah(有時寫為mashiach)翻過來的。Maitri和Masiah二者音近,莫非東西方等待的是同一個神?
吐火羅語中的彌勒就是希伯來語當中的彌賽亞,同一個詞,只不過在西方要讀彌賽亞,而在我們這邊就念彌勒,這樣類似的情況在人類文明史上很多見。
============================分隔線================================
轉載:龍鷹先生文
原來達摩不是佛教!不是釋迦牟尼佛的傳人?!
有幾日沒上來了,看了這幾日的留言,心中有一些感想。
首先關於偽經問題,其實真的要論,又有哪部經是創教者自己寫的?舊約聖經是口耳相傳的,新約聖經是耶穌死後,信徒記錄出來的,過了好幾百年還有不同版本出爐。
佛教三藏十二部經典也是,釋迦牟尼佛傳法時,根本沒有任何經典,所有佛經都是在祂涅槃後由弟子結集完成,而且到現在還爭議不斷。
有一派自認傳承佛教上座部的信徒,只認四部阿含經為釋尊正法,其餘後期出現的所謂大乘經典、菩薩思想、居士修為高過阿羅漢等等經典,一律都是外道邪說,專為破滅佛陀正法的陰謀。
既然大乘以非佛說,更何況在其眼中簡直是「婆羅門」再生的密乘思想,凡持咒念經,不思經典真義的,都不是佛陀弟子。
而且認為現今佛教經典之所以前後矛盾,主要就是這些外道思想混入佛教的因素,反之四部阿含經思想內容一脈相承,也是公認最早的佛教經典,毫無疑問。除了四部阿含,其他經典毫無參考價值,多看多錯亂。
在其想法,佛陀是「人」不是神。是修行解脫到達「聖者」境界的人,不是無所不在的「神」。且涅槃滅度後,進入不生不滅的不可思議境界,又怎會創造出離祂在世已有數百年之久的「大乘」經典?況且印度又是最容易創造經典跟神佛的國度,因「佛」是翻譯字,意為解脫聖人。
釋迦牟尼在世時尚有九十餘種外道思想並列於世,跟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差不多。「佛」既然是解脫聖者的稱號,當時印度有九十餘種外道,每一個外道都當自己的教主或是創教者是解脫聖者,每個教主都是「佛」,而外來者如我等中國人,在國情環境文化不同的情況下,又怎麼分得清這尊「佛」跟那尊「佛」有何差別?取經自然全部取回來,造成經典內容前後不搭,思想左右矛盾。
正如「君子」一詞,本意指春秋戰國諸子百家行者尊稱,但後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一門獨大,君子反成了儒家代表號,若現時有外國人不明中國文化,要研究諸子百家,在研究相關典籍時,對於不同家的典籍中竟然同時出現「君子」一詞,相信也會搞不清楚。
對了,關於禪宗,此派行者也不認為是佛教,關於禪宗將印度初祖推到摩訶迦葉身上,認為禪宗是在攀龍附鳳,硬要跟佛教扯上關係,認為釋尊傳法從無隱瞞,甚麼言語之外,教外別傳全部都是胡言亂語。四部阿含若讀透,修行解脫自不在言,又何必浪費時間在虛無飄渺的禪宗?
況且,禪宗達摩經西方學者考據根本不是釋迦牟尼佛教的弟子,而是當時跟釋迦牟尼齊名的歧那教弟子,歧那較屬於婆羅門旁支,其教義與佛教頗相似,就連教主「歧大雄」的出身經歷也與釋迦牟尼佛相仿,都是王子出家,都經過苦行悟道,也是為了改革婆羅門教的弊端,所以常讓人搞混。
西方學者在考證印度宗教史時,常將兩人搞混,甚至一度認為歧大雄就是釋迦牟尼,因為釋迦牟尼佛被聖化的太嚴重,完全不像是個人,反而像是「神」。
直到後來更多關於佛教的證據出現,才打消這個誤會。
也因此,有人說佛教寺廟中的「大雄寶殿」其實是紀念歧大雄的寶殿,而不是現在宗教人士解釋的是「大英雄」才能坐上的宮殿。
而達摩也曾說自己是「壁觀婆羅門」,而佛教弟子是不會稱自己是婆羅門的。其衣著打扮也是歧那教修行者的打扮,根本不是佛教徒。
包括傳教經典楞伽經也被其派弟子認為是歧那教經典,如此總總證據,在在顯示禪宗非佛教,加上六祖慧能後,禪宗參入太多當時中國道教跟儒教思想,表現在眾多禪詩跟參話頭公案中,更多的是道家思想而不是佛教思想,說禪宗是佛教是在胡搞。
而不知老師對於這些歷史考據有何看法,是一昧神話佛陀,還是正視歷史資料,從新認識佛教?
至於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是沒錯,但是請問老師,你的觀點是放在文革前的中國還是文革後的「新中國」?
破四舊立四新,打倒孔家店牛鬼蛇神之後的新中國,其文化還真的博大精深嗎?官場文化或許,畢竟連現在的執政黨都是被他們打敗趕過來的,但傳統文化呢?共產赤化大陸後,十年文革後,河洛理數的精華就在台灣最多流傳,就算老師自創波動學,但是卜卦跟風水部分還是離不開河洛理數,八卦易經,而這些在現在中國大陸保留的有比海外包括台灣多?台灣沒有本身土生土長的文化是事實,但要說台灣沒有文化就太過,台灣保留了最正統的中國文化,只是政府沒有重視罷了。
而現在的中國共產黨也不是毛澤東的文化了,現在的兩岸政府尊崇的都是滿清這個造成中國近代百年災害的蠻族奴才文化。百姓最好是白癡,任上位者予取予求就對了,一切反抗都是不應該,人民就該被剝削到死,死了還不過你。
如果這就是老師推崇的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那我寧可再現老毛的十年文革,逆天改命。
說真的,若沒有十年文革,中國人民無法從心靈上拋棄上千年的腐儒糟粕,也別想這麼快就崛起於世界,可惜,尤未圓滿,腐儒雖已盡去,但腐敗的人心還未盡除。雖說不至於功虧一簣,但中國還未完全擺脫苦難的種子,中華民族還有日子要熬呢。
============================分隔線================================
以下是我的想法:
世間宗教 猶如一塊披薩 將之切成數份 您口中那塊有鳳梨火腿 我口中這塊有青豆蝦仁 其實 大家吃的是同一塊披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