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許多「變法圖強」的事例,從沒見過哪樁新制度的本意初衷是想把現狀搞得更爛!拿「雍正王朝」的例子來說,不管「火耗歸公」、「官紳一體納糧」、「攤丁入畝」等新政,無非是想振興國政。然而,即便是在那種專制集權的時代,推行新政仍是受到許多「保守勢力」的阻撓,那麼,在這種雜聲甚多的民主時代,想要拉近「理想」與「現實」,除了時間的堅持之外,部份的修正與妥協也是必要的。
專業的政策問題,就留給專家去傷腦筋。還是來談一談戲裡的幾個角色吧!
鄔先生確實是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古來能夠成就一番功業的君王,若是少了一些能夠縱橫捭闔的謀士相助,後人看待這段史話,那將是索然乏味的。鄔先生對雍正說自己有三不可用,我覺得最後提到:「臣雖然小有才氣,卻是陰謀為體」,這真是很重要的一點。往往兩軍敵對,有時為求勝利即便是有損陰德,亦在所不惜,這在歷史上是很常見的事。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君王即位,大殺功臣,這在歷史上也是履見不鮮的。劇中「坎兒」的這個角色,小說和影片中都是輕描淡寫地帶過,可是透過雍正冷冷的口吻:「哎!他知道太多不該知道的事情!」這真是令人不寒而慄。
劇中御史孫嘉誠,跪在廣場等待老天下雨的那份赤忱,也是很動人的。小說中名字是叫孫嘉「淦」,不知是否真有其人?
古代的知識份子若是只懂得儒家那套: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現於世的道理,下場通常是很慘的,即便不被奸臣小人給害死,也容易鬱鬱寡歡地去投江自盡!假如多選修一門「老莊」的課程,能夠懂得進退之道,那麼自然可以全性保真。在「康熙」、「雍正」以至「乾隆」這三部小說中,我非常留意「張廷玉」這個的角色,他能夠三朝為相,那份對任何事都「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戒慎恐懼之心,可不是一般人所能及的,雖然到頭來仍是落個「晚節不保」的下場。
另外,狗兒「李衛」也是個很生動的角色。若論用心,作者恐怕是藉之罵盡天下無用的讀書人吧!
斯賓諾莎說:「不笑,不悲,不怒,只是理解。」然而,這談何容易呀!想瞭解身旁日日相處的人,已屬不易,更何況那些僅能透過史冊來掌握的古人?對於歷史人物的認識與瞭解,純然客觀、不帶主觀情感的態度,幾乎是不可能的,特別是已經成為小說演義或稗官野史中的人物。《論語‧子張篇》裡有段文字可以提供大家深思。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桀紂如此,雍正亦是如此!
還好,只是看戲,本無須費神鑽研推敲!
之前台灣是稱滿清末代王朝.
現在外面有發行包裝比較簡陋的壓縮版分3部曲
1.甲午戰爭 2.八國聯軍 3是走向共和
目前有再賣1部好像是160-190左右.
這部是雍正後唯一讓我看得過癮的歷史劇.因為很多清末民初的戲都不好看
不然就是瞎演一通.扯兒女情長.之類的
劇中幾乎很完整的呈現了清末從甲午戰前幾年.一直到民國成立.
不過到了最後一部 走向共和 跟前兩部比起來劇情就弱很多了
(因為演慈禧跟李鴻章都沒戲分了.這兩個演員也是很厲害的演員
話說慈禧就是10月維城中演孫文母親那位)
也因為這部.對我來講有改變我對李鴻章的賣國賊印象.
第三部走向共和最後有孫文對三民主義根五權憲法的講解.
因此這部2003年大陸中央電視台拍完還差點沒辦法上電視播放.
後來只上去播一次就禁播了.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