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在日本大阪的萬國博覽會時,就發展出利用偏光片十字偏振的原理來創造出3D的效果
先簡單地說3D成相的原理,首先用相機或攝影機拍下一邊左邊,一邊右邊的影像,通常是用2台機器去拍攝,右邊機器或鏡頭拍右邊,左邊機器或鏡頭拍左邊,2機或2鏡的夾角約15度以內,需看拍攝物的遠近及放映大小做調整,如果拍大景,2機的距離可能遠到1公尺遠,如果拍攝微距體,2機或2鏡距離可能才0.5公分
放映越大尺寸,2機的距離越不用太遠,放映尺寸越小,2機或2鏡的距離可能需要遠一點,不過一般保持在6公分附近就差不多
拍攝技巧也很簡單,1.抓水平,不要一機高一機低2,抓中心點,以這中心點為基準,2機夾角不要大於15度(視拍攝物距離跟鏡頭焦距做所需的調整)
再來說放映方面的問題,3D放映的原理,其實就是讓右眼只能看到右邊機器拍出來的影像,卻看不到左邊的影像,而左眼也僅能看到左邊機器拍出的影像卻一樣也看不到右邊機器拍出的影像
光靠這樣的方式,就能夠讓眼睛看到3D立體的影像
回到大家討論的話題中,3D電影目前有2套方式,
1.如科博館及環球影城它們用的是便宜又簡單的普通PL線性偏光片,但需要有2台放映機同時同步放映左右2邊的影像,靠十字偏振的原理讓右眼跟左眼只能看到它該看到那一邊的影像而看不到不該看到的另一邊影像,就能產生3D的幻覺感
2.靠液晶快門式頻閃眼鏡,其實這種眼鏡就是針對過去的CRT電視所創造出來的,並非多先進的技術,早在任天堂紅白機時代就已經有了,只是當時的眼鏡似乎蠻大的,它靠CRT每秒60張的流動畫面,將它分成左右邊各1/30秒的頻率,再用液晶式快門眼鏡將當右邊影像出現時,它會變暗擋住左眼,當左邊影像出現時,它會擋住右眼的方式,來呈現出立體效果
當然以價格來說,方案1當然便宜很多,但是方案1不適用在非投影式電視上,而且因為布幕反射的關係,正面觀賞者角度最佳,邊緣觀賞者畫面的明暗度及偏光效果會變差,而且........布幕的材質.......不能用一般的布幕(商業機密,恕不說明)
方案2的好處是,它不但可以運用在電視上,電影一樣可以,而且不需要多一組放映機,而且任何布幕都能辦到,加上它非靠十字偏振原理,所以即使坐在邊緣的人,仍可以看到跟正面的人差不多的畫質跟影像
但缺點就是.....眼鏡貴,所需的相關器材也需要不少
所以大部份人多的場所是戴偏光眼鏡,家庭跟少數場所用液晶快門式眼鏡(雖然液晶鏡片上也需要偏光濾鏡,但相關顯示方式是不同的)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