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德洛 wrote:
片中一開始一直描寫當索馬利亞民兵開槍他們才能開槍還擊那幾段對話,就是暗示美國是多守法的正義之師....
這是有國際法規範的好嗎?美軍是以維和部隊的名義進入索馬利亞,而維和部隊基本上只是「維持地方秩序」,因此是不能攻擊,只能還擊的,因此片中的美軍才會在「遭受攻擊之後才開槍還擊」,懂嗎?
另外,由於黑鷹計畫從演員的訓練、器材、顧問等等都受到美軍大力支持,因此沒有辦法那麼赤裸裸的拍出美軍的一些內幕(例如貝克朋是因為自己沒抓牢繩索而摔下直升機,而不是因為受到火箭彈攻擊),這是有背後的原因在,不是劇組要刻意表現美軍的英雄主義。
球德洛 wrote:
然後片中救同袍雖然感人,連同袍屍體也不放棄
現實情況真的就是這樣,美軍特種部隊(在黑鷹計畫出現的是游騎兵與三角洲)不論從訓練、出任務,同袍之間幾乎都是一起生活的。「Leave no one behind」也許在你眼中不過是一句口號,但是這卻代表美軍對其麾下士官兵的重視程度,由於相信戰友不會把自己丟下(就算死了也一樣),因此才會不顧生死的衝鋒陷陣,這種同袍情誼相信不管在諾曼第大空降、太平洋戰爭、硫磺島的英雄們…這些電影和影集中都會看到。
球德洛 wrote:
美軍武器用光了的單兵,看到自己同袍死了,趕快去翻自己死去弟兄看有沒有武器可拿來自保,我想還比較貼近真實吧
你說出這句話我就開始懷疑你到底有沒有好好看完「搶救雷恩大兵」這部電影了。當時的情況明明是這樣:盟軍聚集在掩蔽物後方準備衝鋒,而有很多士兵因為搶灘的混亂而失去了自己的武器,所以米勒上尉才會下令:「Gathering weapon and ammo!(收集武器彈藥)」,並不是因為彈藥用光。而且電影不是拍得很清楚:盟軍是在準備衝鋒的時候才把套在M1步槍上的塑膠套撕開,表示從搶灘開始盟軍根本沒開槍(事實上灘頭也沒有位置能夠射擊)。老實說,如果真的要自保,雙手舉起來走出掩蔽物最快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