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rjohn wrote:荷蘭在台灣的統治其實...(恕刪) 對呀,同意樓上的說法,其實那時的荷蘭人的統治方法,去看那時候黑奴和印第安人的遭遇就知道了,部落被殺光燒光,而且荷蘭人是先創造黑奴制度的國家,當初白人的手段更加殘忍,根本就是虐殺啦,只是因為那時的台灣人大部分都是原住民,少數是漢人,所以沒有文字紀錄,後來又因為政治因素,當然會把日本統治的時候的暴行更加擴大了。
其實大部分的台灣人, 對於殖民統治都是很乖的.所以驅逐荷蘭人的人, 是外來的有日本血統的鄭成功.當年日本的官員, 如果派到朝鮮, 每個心情都很不好,但是派到台灣, 每個都很高興.所以後期日本統治時期, 並沒有大型的動亂,甚至連統治的初期, 台北城跟台南城都是和平開城的.至於現在的客家人, 為何比較沒有硬頸精神,我有一套自己的見解, 但是為了避免筆戰, 這邊不提.
說起血統.............其實台灣人除了與國民黨一起來台灣的外省人以外,早期閩客移民的後代有蠻多都有原住民的血統....拿總統府前面那條凱達格蘭大道來說好了,凱達格蘭人(平埔族的一支,母系社會),因為土地的觀念沒有像山地原住民那麼強烈,又跟開墾的漢人走的比較近,所以到最後被漢人同化到幾乎消失殆盡.........如果是世居在台北地區與桃園沿海地方的人,有凱達格蘭人血統的機卛不低.........像過了核一廠往金山市區的方向,有一個叫做"草里"的村落(北海高爾夫球場附近),就是早年的凱達格蘭人聚落,村中的土地公廟因為歷史比漢人開墾還來的早,被認為應該是早期凱達格蘭人祭祀祖靈的地方,後來被漢人同化後該廟改為漢人信仰的土地公.......類似的例子還有三芝鄉,三芝鄉的橫山地區就是凱達格蘭人的"小雞籠社",三芝有些地方如"番婆林" "番子崙""番社後"指的都是凱達格蘭人居住的聚落,當然現在早已不復見.很多早期移民的後代多少都有原住民血統,而且不分閩客;像小弟女王家就有原住民的祖先(母系),只是對這個問題有興趣的人似乎不多..........
若從實際戰術來說,用大砲轟山意義不大。只是對於周邊部落而言,威嚇震攝的效果會比殺傷力來得重要,因為那意味著他可以直接一砲打到村落裡。山炮對於當時的理蕃戰略是很重要的,所以當時重要的警備、越嶺道路開闢時,也都以可以運炮作為道路寬度標準。在許多部落附近的舊址都會看到"砲台山"這樣的地名,這意味著該地曾經有過治理武力的駐紮。對於霧社事件本身印象還好,但幾近屠村的川中島事件,倒是讓我久久難以忘懷。===========================1895這部片,在10月初已經看過試片,只能說....因為支持國片而去看1895的朋友,就要抱著支持國片到底的決心。或許吳湯興事件本身的歷史脈絡已經大到超過導演和編劇所能掌握的範圍,所以在敘事上跳動得過於快速。到底"對抗東洋蕃"這件事情對於當時的台灣人(包括了閩南人以及出現四個賽夏族作代表的原住民)有多重要,特別是被母國拋棄、又不是正規軍的這些人。從觀看者的角度,很難從劇中去體會。原本用來襯底的配樂,一直試圖填滿劇中所有空白部分,少了留白讓觀看者思考的空間。至於戰爭場面....也不用期許太高。作戰方式都是打游擊戰,所以伏擊咻咻咻地就結束了。最後的八卦山決戰,就更不用期待,劇組選擇了用最簡潔的方式帶過這部分。演員的表演張力以及攝影(這其中包含了選景的用心),是看完1895之後少數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號稱六千萬元的資金,或許花了不少在卡司上吧,演員的陣容真的很不錯。不過,因為是試片,所以說不定大家進戲院看到的,跟小弟我看到的會有出入,有點期待是好事。還是希望國片加油,能讓大家看見這塊土地的繽紛美麗!
其實我們都是原住民,不要再相信那些胡說八道的話了,這裏就是我們的家~~~而且為什麼我們要引進那麼多的泰勞,因為血統幾乎相同~~想不到吧~~而跟對岸人民的血統反而.....下面有詳細的文章跟文獻,想了解的人可以參考一下......corgan.huang - 你我都是原住民
HOTSHOT8888 wrote:早期閩客移民的後代有蠻多都有原住民的血統....恕刪) 老實說.現今連客家族群要跟原住民族群通婚的不容易了.早期更保守的觀念裡要這麼做更是不容易.相對閩南族群要跟原住民族群通婚也相當不容易.早期遷移來台的閩客家族觀念很強大.外族通婚並不是很常見.所以早期移民的閩客族群並不是只有男人來台灣啦.台灣又不是珠海...這部電影很特別....推薦大家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