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01凸 wrote:
豆導在軍中樂園也有用...(恕刪)
system303179 wrote:
鳥人也有不少片段是靠...(恕刪)
moronhuang wrote:
一鏡到底的電影
不得...(恕刪)
akira911 wrote:
請問「一鏡到底」的定...(恕刪)
一、現今電影技術的發展與CG的進步,要"做到"一鏡到底(亦或長鏡頭)在技術並不難,當然提到特效,前面"人類之子"與"地心引力"也是靠特效(泛指後期、剪接等)完成的,也就是說無論用拍攝手法、剪接手法、CG後期,只要"騙"過觀眾,即是達到效果。
二、何謂一鏡到底?長鏡頭?我想維基百科可以解答: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5%BF%E9%95%9C%E5%A4%B4
就我認為一鏡到底(亦或長鏡頭)的最大重點不在於時間長短(當然也不能說3秒就算長鏡頭啦...)重點應該在於
1.完整呈現某單一"事件"的發生與結束,也就是說這場戲用一個一鏡到底(亦或長鏡頭)取代很多組鏡頭的拍攝模式來敘述一件事件,而通常是為了同時呈現"真實性"、"時間性"、"空間性"。
2.用一鏡到底(亦或長鏡頭)之目的。
我們以樓上提到的"愛"來說明,豆導開場選用一鏡到底(亦或長鏡頭)將所有人物出場,以及建立角色關係,這組一鏡到底(亦或長鏡頭)中符合上述的兩項(藉由各主角串成互相關聯的事件,將人物角色登場、交代角色背景及建立各角色的關係,然後揭露發生主要場景在台北,以及暗示性點出各主要人物之間的衝突點:陳意涵郭采潔彭于晏的小孩問題、趙又廷趙葳的身分與文化差異、阮經天與舒淇的邂逅及身份差異、舒淇與趙又廷的關係暗示舒淇與豆導的關係,最後傳達出可能的衝突解決方式「愛」來貫穿全片。),除了最後一幕豆導與舒淇在車上的後製部分有明顯瑕疵(車內無反射車外光影)原則上在技術與呈現之目的上算是十分恰到好處。
為什麼說恰到好處呢?因為一鏡到底(亦或長鏡頭)的最大禁忌就是為了用而用,在一部好的作品之中,任何鏡頭都須有其目的性,尤其是為何選用這種呈現手法更影響整部片的厚實度,也就是俗稱的電影語言,這大大影響電影評價及獲獎機率。
以鳥人的一鏡到底(亦或長鏡頭)來說,其實還有兩個重點,第一,在鳥人之中只要有人物登場的場景,鏡頭絕對都是保持與人眼一般的高度進行拍攝,有了與"事件"同步的時間再加上與"事件"同樣的視野(就好像你站在旁邊看一樣)會讓這部電影在觀看上更有共鳴感。第二,本片厲害的地方在於鏡頭的調度,跟著每個人物的穿梭,順勢轉換不同的時空背景,流暢且不突兀,將眾多的事件透過細膩的運鏡手法合而唯一,而這個「一」就是舞台劇。
同時,由於一鏡到底的真實感,使得觀眾在本片一開始分不清主角是否有超能力,在隨著時間的推進才瞭解原來主角只是有著精神分裂。而艾德華諾頓曾說過「在演戲的我才是真實的我」,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剛好讓觀眾分不清到底是演戲(舞台劇)還是現實,如同開場與主角排戲、第一場預演的爆走,以及主角最後的舉槍自殘,如果不選用一鏡到底手法,在故事的推演中就無法達到真實與虛幻的模糊,也無法呈現角色在內心的矛盾。
其實不少影評也提出導演在鏡頭的選用上非常細膩,如同他女兒在教訓她爸爸跟不上時代,罵完時鏡頭不是先帶主角,而是先停留在女兒身上,呈現"女兒看到被罵的爸爸而感到內疚感",再藉由女兒走位將鏡頭帶回主角身上,成功的用一鏡到底詮釋不同時間互相影響的感情變化,片中的例子很多,不難看出在攝影上,其實不光光是一鏡到底,在選用及調度上也是難得一見之佳作。
三、以上說明了外在原因,為何使用一鏡到底(亦或長鏡頭)作為呈現手法,接下來談談內在因素。
red violin wrote:
不論技術上是怎麼讓觀眾覺得是一鏡到底,
不過我發現鳥人其實沒有全片one take 到底,
在雷根舞台上舉槍自戕後,鏡頭就切換到醫院裡天花版上,
這邊應該就是用剪的了。
另外關於鳥人的結局,我的看法是,
雷根應該是在醫院裡已經重傷死了,後面是他最後我自安慰性的影像投射,
(因為最後他的事業伙伴來看他,說他把鼻子也轟爛了,做了整容手術,
但後面雷根自照鏡子時,他的臉根本就沒有什麼重傷,
也不像是剛被槍打過的樣子,所以我覺得是他自我美好影像的一種投射。)
他紅了,舞台劇也紅了,他跟女兒的關係也改善了,
一切看似是這麼的美好,是他在晚年一直想追求補償的東西,
終於得償所望。
但是現實總是殘酷,這些事物這麼美好,是要等你死後才會得到,才能感受。
人一生都是如此辛苦掙紮,為得是什麼?
或許等到你放下了、解脫了,你就會再次飛翔起來,一切過往、恩怨都如浮雲,
所以最後一幕像徵是雷根已得道, 所謂的羽化得道升天,獲得解脫。
她女兒也放下心帶著喜悅望向天空的飛鳥,因為她也理解了,他父親終於可以去到任何他想去的地方。(恕刪)
其實您說的也是有可能,我會提出想法其實是以"導演為何選用一鏡到底"來推測電影結局。
如同前面所說,一鏡到底通常使用在單一的事件上,也就是說從電影一開始主角出場到最後一躍而下,整部電影就是在表達一件事件:「米高基頓的真實人生寫照」,米高基頓本身演蝙蝠俠後大紅大紫,但隨著時間過去,不再接演代表作的他,也逐漸沒落,正如同鳥人裡的主角一般,想用這齣舞台劇一舉在站上榮耀,而現實生活中,米高基頓也是想用這部「鳥人」重回主流影壇。
這也就是選用一鏡到底的原因,讓觀眾跟隨(主角/現實中的米高基頓)的步調,看他如何去演(舞台劇/鳥人),一路的心路歷程如何轉換,最後拿下繃帶(這裡繃帶是指鳥人面具,同時也是麥可基頓現實中的蝙蝠俠標籤)
它象徵的是:鳥人演完了,看到了我的演出了嗎?
整部片就是米高基頓赤裸裸的代表作,與主角呼應。
而片中對特效片與影評人的批判,也是對蝙蝠俠這標籤的反諷,為何要演英雄才能紅?
最後跳下窗戶,是代表這部戲已精彩落幕了(如同開槍打殘自己的主角受到大家矚目),目的已達到了,後續的評價會讓(主角/米高基頓)的演藝之路升天亦或是重摔而死?
很顯然主角的女兒是往上抬頭,好似看到有人在天上飛,在此解讀為導演/編劇/米高基頓對於這部寄予厚望,看好藉此片重返榮耀。(事實上果然獲獎無數)
----------------------------------------------------------------------
您提到的舉槍自戕後鏡頭就離開了,其實在技術上的層面來說的確是,但在我看來這些畫面是在暗示主角昏迷中的意象/夢境(當他倒下後 畫面由舞台的燈、穿英雄/戲服的舞台人員、掉落下的火球 互相交錯的切換),當他手術完成後清醒第一眼是看到天花板風扇,
於是故事繼續進行,也就是說這邊是一段"概念式的一鏡到底"也說明導演目的在於呈現一個人(主角)的"事件"選擇一鏡到底,跟隨他的時間軸進行。
為何我會這樣去推測呢?
還記得電影剛開頭,片名出來之後,畫面是先出現一團火球往下墜落,再切換至浮空看似冥想的主角,然後故事開始。
這團火球在主角昏迷之中也是不斷出現在畫面上,而這火球就是接近太陽而墜落的伊卡路斯,而出現的畫面都只有在主角的意象/夢境中,我從此推論主角並沒有死,而不斷落下的火球也呼應主角最後的結局。
同時藉由實質的一鏡到底中斷,也意味著「表演結束」,前面說過主角代表米高基頓本身,脫下面罩代表戲演完脫離鳥人/蝙蝠俠標籤,跳下代表對影片的評價期許。這一連串的動作都是在醫院之後,也就是「表演結束」之後,所以米高基頓所謂的「表演」就是在「冥想的主角---> 開槍倒地」這個一鏡到底的"事件"中。
到此,我會這樣解釋,片頭落下的火球,其實是主角"鳥人"如同伊卡路斯一般落下名聲不再(這也是為何電影選作鳥人的原因),
直到最後昏迷後,主角內心的潛意識還是如火球般落下的,而且越來約接近地面,直到他醒了,表演結束了,他從好友製作人口中得知翻身了,於是成功脫下標籤,他已經浴火重生了,於是他往下跳,不再是接近太陽而著火墜落的鳥人了,他飛起來了。(象徵名聲、理想、願望等等)
不過就正常邏輯他跳下去應該是掛了,不過這也就是電影的樂趣之一,如同全面啟動的陀螺,讓影迷有討論的空間嘛...
其實鳥人這部片觀後感很多,每個人角度亦不同,沒有絕對的對錯,我只是用"導演為何選用這麼長的一鏡到底"的角度來看此片。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11/article/2303 像是天下雜誌這篇也很不錯。
caraxist wrote:
電影技術在發明以後在...(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