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菲爾 wrote:
c 在說道片尾,露西與眾多博士討論數字的意義時候。提到度量衡與數字都是沒有意義的,有意義的只有時間云云。
========
【菩薩處胎經卷第二-菩薩處胎經三世等品第五 】
佛即問彌勒。心有所念幾念幾想幾識耶。
彌勒言。拍手彈指之頃。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識。識念極微細不可執持。
佛之威神入彼微識皆令得度。此識教化非無識也。復次微識極微細過於微塵。此微塵識不可睹見。
========
當物質生滅的速度超過觀測者所能觀測的極限時,
這時就無法觀測是否生滅,也無法觀測是否存在.
佛教的觀點.
一彈指約 1/4 秒.
物質生滅的速度約 1/(4 * 32億*1000*100) 秒,
約合 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 秒.
人類的眼睛大約可分辨 1/60 秒.
電影或DVD等大約是 一秒30個畫面,一個畫面約 1/30秒.
加菲爾 wrote:
露西呢?得到時間能力之後,留下一個『超大的USB碟』
露西最後變成隨身碟
與我想法有點差距.
我想這不是"USB碟",應該是 "USB PC",
就像是現在的ANDROID PC/WINDOWS 8 PC 一樣的東西.
用來存取知識的介面.
得到真理之後,
露西選擇把知識教授給其他凡人.
釋迦牟尼佛的時間比較充裕,
有三十年可以教授,
內容就是現在的佛經.
真理過於龐大,無法以文字,影音內容傳遞,
所以留下存取知識的介面.
就像是現在我們用GOOGLE 搜尋/查閱/學習 一樣.
知識有多少,
就拿"華嚴經"比喻,
龍樹菩薩說:「此經大本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
背回印度的"目錄提要"有十萬偈,
傳到中國的,
《六十華嚴》三萬六千偈。
《八十華嚴》四萬五千偈。
不到原文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