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佛是個很有遠見的人(雖然其爭議性太大) 很早就處心積慮監控共產黨在美國的發展,遠比對付希特勒還早,在克林伊斯威特電影《強·艾德格》(胡佛傳) ,布爾什維克黨(共產黨的一支)在美國掀起暴動,開始讓胡佛對共產黨有很大的戒心。國民政府蔣介石對共產黨看法也是,深知共產黨的侵略性更甚於日本軍國主義(因為滲透民心星火燎原比日本槍砲更可怕),可惜挺不住,舉國要求抗日優先,加上西安事件使得蔣介石永遠錯失肅清共黨先機。電影中後段也提到共產主義比法西斯主義更可怕,暗示蘇聯共產黨才是比納粹更可怕的敵人,呼應了上述看法。只不過胡佛的看法在對納粹宣戰後暫時擱置,曼哈頓計畫學者們許多都有左派背景,學者身家安全檢查被迫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以對付納粹,否則原子彈可能難產。共黨的侵略速度太快,讓在二戰前就開始提防蘇聯,有一說諾曼地登陸表面上英美是消滅納粹,實際上是要趕快挺進歐陸抵擋蘇聯搶地盤到巴黎。
冷戰後,麥卡錫主義興起,男主角的二戰後的人生悲劇。
14. 麥卡錫主義
這是美國悠久反共傳統的產物,美國反共的歷史,比蔣介石還早
其淵源大概在俄共奪權後沒幾年,美國這邊就有共黨組織在美國勞工運動中武裝衝突
美國社會就感受到共產主義強大的擴張力與滲透力,政府開始監控
本片劇情雙線交錯
(原子彈研發與那個年代)
vs
(戰後歐本提倡核管制,惹怒(史特勞斯+氫彈之父),挾怨報復的閉門聽證會)
就是後者氛圍概稱
麥卡錫主義題材有許多電影,總是整肅與悲情氛圍
證據認定張冠李戴、指鹿為馬,亂扣帽子,這些就算是現在大家都不陌生。
麥卡錫主義若有興趣,推薦兩部:
a.《晚安,祝你好運》,2005,編劇導演:喬治克隆尼,曾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提名。
b.《好萊塢的黑名單》,2015,「絕命毒師」飾演男主角Dalton Trumbo,其為電影羅馬假期的編劇,受到迫害,導致作品多年被八大電影公司封殺。
"November Rain"
電影最難之一就是抽象概念視覺化,把看不到的感受視覺化呈現在電影中(也包含聽覺化),讓觀眾了解角色心靈狀態
諾蘭是個概念視覺化造詣深厚的導演,在本片的手法為:
a. 誕生前對歐本對原子彈想像:利用頻率是能量高低的表徵,3D螺旋狀的正弦波以高頻閃動,表示原子彈爆炸後極高的能量。
b. 炙熱空氣快速"高頻擾動"歐本臉特寫:描寫歐本心靈上的因終戰期待與反戰省思的分崩離析,也象徵著原爆高能量。惟此手法剛好惟蝙蝠俠開戰時刻的反派稻草人(剛好是本片男主角席妮墨菲飾演,見證席尼與諾蘭的長年革命情誼) 施放迷幻毒氣時的視覺手法的再度施展。
c. 聽證會上性愛情節,由電影黑寡婦女主角佛蘿倫絲·普伊全裸上陣,在聽證會上騎著歐本不停扭動。這是歐本老婆在旁的觀點,描述聽老公敘述有如親臨現場觀看的殘酷。這手法很特別,抽象又有行為藝術風。
d. 原爆後愧疚:歐本的視角觀點,美國勝利後在體育館接受萬民擁戴的演講,歐本看到的卻是各個炙熱皮膚燃燒的臉,講不出話來。
16.我被諾蘭騙了
根據d. 諾蘭宣稱拍片不用電腦特效,那是個大方向,大場面不用,許多概念性的小場面電腦動畫特效仍是必要,例如火染地球的畫面。
"November Rain"
諾蘭是個擅長處理多線劇情,手術刀般的精準切割想到的部位,抽絲剝繭足以形容。但諾蘭的電影情感濃郁度(恐懼感不算)並不算足夠,這當然跟其長期也跨足編劇有關,並非作不到,2010全面啟動的情感濃郁度很夠,
然之後作品,追逐大片歷史定位題材取向、日理萬機、劇情切得太細節奏太快、注重大場面等心神多重耗損下,弱化情感元素的刺激感受,人際互動的情感濃郁度就很難帶出來。
20.諾蘭對立面的導演
就是「昆丁塔倫提諾」,其也跨編劇,其最大特色就是慢慢閒適,最喜歡漫無目標的廣泛細微對話(這對諾蘭來說會瘋掉),角色互動情感濃郁度就像品酒一樣的香醇,觀眾可以慢慢品味。這也是2010之後諾蘭電影所作不到的
諾蘭電影就是要懸疑緊湊,佈線縝密,就像一位總工程師。情感的營造就顯得劣勢。但是就娛樂性來說,諾蘭就會比昆汀作品平均高許多了。
簡言之:
諾蘭是「事件軸為主,人物軸為輔」派導演
昆汀是「人物軸為主,事件軸為輔」派導演
"November Rain"
elfwong wrote:
這樣納粹在二戰對上英美犯了三個離譜失誤:
a.諾曼地登陸(被欺敵成功、納粹上當)
b.敦克爾克大撤退(又被欺敵成功)
c.納粹原子彈研發被鬼打牆(來不及使用就投降)...(恕刪)
1940年中敦克爾克撤退若失敗,其實對英國戰局的影響並不大。在1944年中諾曼第戰役的時間點,德國國力已在東線戰場及西線盟軍戰略轟炸中耗損過鉅,持續敗退。即使能阻絕西線盟軍登陸,也只是再苟延殘喘一陣子而已。
elfwong wrote:
歐本曾問同事說若美國核武獨大怎解?同事說,讓另外一國也有核武(不知是哪位)。
這個回答很正確,這是用經濟學的市場力量來控制
世上若只有美國有核武,就像個體經濟學中獨佔廠商,美國利潤最大,但社會無效率損失(DWL)最大,
相當於全球受到無妄之災的禍害最大。
必須變成寡占下的囚犯困境、單次非零和賽局理論、Nash 均衡。
所以曼哈頓計畫的被蘇聯滲透科學家,除了可能對馬克斯思想著迷,也體認到,不讓美國一家獨大,美國總統失心瘋時就不敢亂用核武。...(恕刪)
其實電影講的是在上世紀四〇年代後葉美國自認可多年獨自持有原子彈之際,蘇聯卻不日即可完成原子彈。為免引發核子武器軍備競賽,奧本海默認為美國應宣示不再發展威力更大的氫彈。這是他與「氫彈之父」泰勒及白宮的矛盾所在,電影中有不少鋪陳。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