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GaragePlay 車庫娛樂』所發的DVD:『愛、不由自主』,將近140多分鐘片長,居然容量才3.9G多...而且字幕字體居然還小到不可思議....真擔心這家品質啊...(畢竟車庫買片也是很積極的,2019電影版哆啦A夢『大雄的月球探測記』、新海誠的新片『天氣之子』都是)...在台灣網路串流看片是趨勢了...也有人收碟後先做成ISO檔放硬碟也保存一份...
最近在找『布萊德彼特之即刻毀滅』的DVD,結果發現不管是出租店或是圖書館藏,居然DVD碟面都氧化了,看來是當年那批壓碟出問題了....(基本上大廠牌的話很少見氧化問題的)家中如果有此片的,趕緊備份吧...------------------------------------------------------------其實當出租或販售點不斷減少時,實體碟片越來越無法成為一種多數人的生活一部份,那怕只是成為單純可以逛的選項....(看著本週排行,拿起外盒看著封底的文字、封皮的設計文案,其實也是一種享受)(如過小時候家人帶著你一起挑碟片看,長大後可能就是一種習慣,也許你也會帶小孩一起逛,甚至視為一種親子時間)但實體碟不會消失,就像CD一樣,只是越趨小眾了....(就像有人聽CD,會去感受整張碟的曲目安排帶來的心情轉折、翻著文本一起享受)所以現在討論影音品質,往往又會是另外的課題.....-----------------------------------------------------------------------------
今年(2019)上映的漫威《驚奇隊長》一片中,看到有一幕出現了百視達的招牌,查了一下才知道原本全世界數千間的百視達已經只剩下一間了。曾幾何時的一代龍頭,也被時代洪流逐漸淹沒消失…像前面幾樓發言說到,當年逛店租片的活動,在現在這個數位時代已經退出第一線,成為少數人的習慣,或者該說是懷舊了吧。
我覺得自己可能就停在實體BD碟的世代,不會再追求UHD碟了...(僅有BD光碟機+FHD投影機+FHD電視機)目前許多片種,還是DVD、BD為主,即使在日本許多日本的國產電影,新片下檔也不見的會發UHD碟....(台灣目前有發UHD碟的,也多屬好萊塢主流商業片)這似乎變成目前的一種現象,想要看到更多元的4K解析度的電影,線上串流平台才是主流。
歷經LD VCD DVD BD各種碟片,有一種熟悉的感覺。好看的片,限於當時的拍攝及底片畫質,我覺得舊片有DVD這個格式就可接受。新片(意指使用數位式存檔或母帶)就用BD。限於費用及普及度UHD碟我還是沒收。線上看片也不是不行,看過之後 想收藏的,還是會動念購買實體片,相對數量就少了。80年代日本動畫片,以DVD到BD幾乎就無法提升,但到了00年代後改用數位式製作,效果差異頗大。美國好萊塢電影,所使用的攝影及後製器材,一般是比較先進,法國 義大利 日本 香港的電影相對成本較少,感覺在影像處理上慢慢才有趕上,不過,拍攝技巧跟表現手法,是藝術層面,不一定需要用先進器材才可以做到,夠用即可。最主要還是電影的內容,劇本搭配取景跟過場。能不能讓人感動,想要收藏回看,我覺得重要。買片雖然現在被線上漸漸取代。但是實體片還是有好處,例如 不因小眾不流行,冷門舊片而找不到實體片播放穩定,不因網速會有待機,冷場在畫質上相對有保證,不會降階。更重要是,因為喜歡,所以購入收藏反覆看。速食文化很方便,非速食其實也有好處。自己簡單調理,反正喜歡的口味不多。
還是會買BD,但不會追求到4K。買片主要是想看就可以看,有些片,片源或數位平台也不一定找得到我自己很常重看自己買的片,沒受到什麼數位化的影響看過不會再看的電影,通常也不會去買片回家收藏但能用手摸到實體,放碟片進去機器看的感覺,還是跟看數位的感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