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gi02108 wrote:
對照現在強調機動性的戰車,早期的戰車看起比較笨重,好像行動堡壘...(恕刪)
戰車在發展之初是作為步兵支援武器,用以打破靜態防禦戰的僵局,突破敵方鐵絲網、戰壕與機槍火網防衛,並以附載的槍砲壓制戰壕裡的敵軍,讓伴隨的步兵得以挺進佔領。這時期的戰車速度跟人快步走差不多,也常因機械故障而損壞。在彈坑遍佈、顛簸難行的真空地帶(no man's land)行進時,槍砲射擊的準確度極差。裝甲通常為6-12 mm硬化鋼板,只能防禦小口徑槍彈和砲彈噴濺碎片。因此1916年九月初次投入戰鬥的英軍戰車雖然震懾德軍前線部隊,但德軍依然認為這並非值得特意看待的威脅。畢竟投入戰鬥的戰車數量並不多。然而隨著戰車戰術改變、投入戰鬥規模擴大,戰車防禦武器與教範也隨之演變。由於協約國有戰車而同盟國沒有,當時唯一需要防禦戰車攻擊的德意志帝國,也因此以無數軍人的鮮血樹立了戰防武器與教範上的眾多典範。

一次大戰的戰車裝甲無法抵禦直接命中的大口徑高爆野戰砲彈,且行進也非常緩慢。但若在敵戰車突擊開始後才以遠離前線的野戰砲兵向煙塵瀰漫的戰區實施間接曲射砲擊,並期望能藉觀測彈著修正彈道以命中敵戰車,這種想法並不切實際。戰車防禦的任務還是得由前線步兵與戰鬥工兵來執行比較合適。
德軍步兵面對敵戰車突擊的一貫作法就是以手頭上所有可用武器朝它們集火射擊,期望能擊損敵戰車、殺傷戰車內部乘員並驅離伴隨的敵軍步兵。這些武器中較為特化為戰防用途的是戰場現地改造的反置彈頭子彈(reversed bullet)與標準配發的鋼核實心穿甲彈(Spitzgeschoss mit Kern,或稱Patrone SmK,即K bullet),兩種子彈皆由步兵標準裝備7.92 mm口徑毛瑟步槍(Mauser Gewehr 98)擊發。反置彈頭子彈的效果類似現代的爆震碎甲彈(high-explosive squash head, HESH),在未貫穿裝甲的情況下仍可造成裝甲板劇烈變形而在反側濺裂殺傷戰車內部乘員;K bullet則可在100公尺距離貫穿當時戰車裝甲。為此協約國戰車乘員配發鐵製護目片與鎖子甲面罩(splatter mask),以防護在覘孔附近碎片噴濺可能造成的頭部致命傷害。

除了步槍,常用以射擊敵戰車的步兵火砲包括迫擊砲7.5 cm Minewerfer (上)以及步兵砲7.7 cm Infanteriegeschütz L/20 (下),兩者皆以高爆彈平射方式射擊敵戰車。這兩種火砲都有機會擊損戰車履帶,且後期的步兵砲更配發實心穿甲彈,進一步強化戰防能力。


在敵軍伴隨步兵被各式武器攻擊火力打散,甚至敵戰車履帶被砲火擊毀而無法動彈後,戰鬥工兵就可乘機接近敵戰車,投擲集束手榴彈(Geballte Ladung)打擊,或攀爬敵戰車,伺機將手榴彈投入艙門內殺傷內部乘員甚或引爆油箱。因為當時的戰車內部是個嘈雜高溫(據說可達攝氏60度)且充滿油污的環境,打開艙門似乎是能讓乘員比較舒適的作法。若敵戰車乘員在被圍後仍堅不投降,戰鬥工兵會以火焰噴射器將敵戰車連同車內乘員一併燒毀。


除此之外,在首次接觸戰車後,德軍也開始發展部署戰防雷,並精進埋設方式使敵軍不易察覺。但在大戰期間並未曾在戰防雷附近埋設人員殺傷雷以增加索雷除雷難度。至於各種人造戰車防禦障礙物皆經實戰證明效果非常有限。
自1917年三月英軍開始加裝表面硬化鋼板後,以毛瑟步槍擊發的K bullet就不再有效。德軍於是以毛瑟步槍為基礎發展專職戰防步槍,並於1918年五月開始配發Mauser Tankgewehr (T-Gewehr) M1918。此槍使用13.2 mm口徑戰防暨防空兩用穿甲彈(Tank und Flieger, TuF),在100公尺距離可貫穿20-25 mm表面硬化鋼板。T-Gewehr為史上首款戰防步槍,重達16公斤為毛瑟步槍的四倍重,也有超大的獵象槍尺寸。但因無妥善緩衝機構以致擊發時的巨大後座力大幅減損射擊準度與射手耐力,加上彈頭貫穿裝甲後除非恰好命中戰車重要機構或乘員,否則僅會在戰車上留下彈孔而無從使戰車失能。因此實際上成效不彰。



自1917年十一月下旬的康布雷(Combrai)戰役起,尤其在1918年夏季以後,協約國開始以數十至數百輛的規模將戰車投入單場戰鬥,從而顛覆之前德軍面對少量戰車時所建構的戰防教範。為因應此戰車運用戰術模式的改變,德軍開始發展專職戰防砲,並在1918年九、十月間終戰前生產了六百門輪式載具戰防砲3.7 cm Tankabwehrkanone (TaK) Rheinmetall in starrer Räder–lafette。但這史上首款戰防砲還未派發前線部隊時,戰爭就已結束。此戰防砲砲口初速506 m/s,其460克實心穿甲彈頭可在500公尺距離貫穿15 mm表面硬化鋼板,足以在遠距離對付當時協約國的重型戰車。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