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 Voyage wrote:
如果效果真的不錯的話,
我開始認真的考慮是不是要找個時間,
專程到台北京站威秀再看一次比利林恩。...(恕刪)
所以, 樓主沒有 takasy2u 說的那些感受嘍!
我找到一篇講得比較貼近的, 各位參考看看:
--------------------------------------------------------------
[前文省略]
儘管李安這次《比利林恩》的宣傳重點,很大部分著重於技術層面的高規格攝製與播映標準;但或許就像李安自己說的,這是新技術,拍片人需要適應,觀眾也需要適應。影片一開始前半小時,大多是文戲,反而因為影像過度明亮清晰,讓人難以入戲,加上導演顯然刻意減少剪接,以及大量使用人物特寫鏡頭,會讓習慣「過去」觀影習慣的人(至少我個人就是這種人),努力找尋新的「閱讀」方式。
但一進到戰爭場面,李安對於影片高規格的要求,就完全能讓人理解:不用再透過快速多角度的剪接換鏡,就能達到身歷其境的效果,搭配上音效與 3D 給人的臨場感,讓人有站在戰場當中,參與著整場槍戰的感覺。甚至到最後比利林恩與敵軍近身肉搏戰,你會清楚看到表情與體溫的轉變,甚至感受到流出來鮮血的溫度,看完這段戲,李安根本不需要費口舌,跟我解釋他堅持這麼高規格拍攝的原因。只是好奇,是否應該在電影一開始,就讓觀眾稍微感受這感覺,更容易早點入戲呢?
[後文省略]
--------------------------------------------------------------
出處: 院線影評/《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艱困之戰還在打,已稱英雄太沉重
http://punchline.asia/archives/34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