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Money Ball


Dave5136 wrote:
是的。但我是照著電影...(恕刪)


感謝提供連結

我覺得運動家照這種管理方式是沒辦法拿冠軍的

他們只在乎農場養肥的能不能賣個好價錢

書的確偏重了上壘率~不過也有提及長打率~Billy Beane看重的就是OBP & SLG, 後來就變成OPS...
防守之所以沒提是因為當時防守水準很難數據化~~~這個書也有提到哩
事實上,守備率還是算一個比較抽象的數據...

沒有人說Billy Beane這樣搞就鐵定可以拿到World Series冠軍...
重點應該是在於窮人球隊要如何抵抗邪惡帝國...
Billy Beane只是把一些數據專家的看法具體化~也得到了回應~打進季後賽~勝率也不差
小蝦米如何以有限的資源來對抗大鯨魚

傳統棒球人的觀念, 打擊率, 全壘打, 打點, 甚至盜壘並不是完全沒有用
但也不像傳統棒球人想像的那樣重要...
因為這些數據比較關乎到個人表現~
和勝場數比較沒有直接相關

如何拿到穩當進季後賽的勝場數是他們看重的目標
哪些數據可以讓勝場數增加~他們就打算照做~
畢竟實在沒錢買/留明星球員.....

要如何看待"魔球", 不管書或電影, 其實應該都只是希望大家不要再被傳統棒球觀念束縛住
Billy Beane以經營企業的方式,引據數據方法,來管理球隊,他得到的效益除了進季後賽,勝率提高,
更讓大家起而效尤,也讓有錢球團不再獨大...我想這是最大的貢獻吧.....

至於騙局與否...呵呵~
當然以事後論來看~的確很像騙局一場
Oak A's根本就沒因此拿到World series冠軍
他當年前幾順位指名的胖子捕手也在2008宣布退休~big league場次打得少的可憐~

但他的做法畢竟引起了關注也造成了變革
與其看Oak A's順利拿冠軍~我更樂意見到其他球隊因此具有和有錢球團一爭高下的機會.....呵呵
maddog228 wrote:
…防守之所以沒提是因為當時防守水準很難數據化~...(恕刪)
不過投手的防禦率、被安打率,是可以很精確的數據化的,跟打者的上壘率一樣。

maddog228 wrote:
…Billy Beane以經營企業的方式,引據數據方法,來管理球隊,他得到的效益除了進季後賽,勝率提高,
更讓大家起而效尤,也讓有錢球團不再獨大...我想這是最大的貢獻吧...(恕刪)
但有錢的球隊也可以學這套經營方式。如果大家的經營效率都一樣,有錢球隊的優勢還是不變,而且有錢球隊可以請到更好的經理。

maddog228 wrote:
書的確偏重了上壘率~...(恕刪)


不知道找Billy Beane來

能不能解救中職


哎呀不得了 wrote:
不知道找Billy Beane來

能不能解救中職..(恕刪)


可能幾乎全部都要解聘了.中職直接解散!

亮哥+ wrote:
可能幾乎全部都要解聘...(恕刪)


可能兄弟象休息室的東西都會被他砸爛

Dave5136 wrote:
是的。但我是照著電影...(恕刪)
簡單回你~棒球是得分的運動,不管對觀眾對球隊都是,縱使你有多華麗的防守動作,滴水不漏的防守,不會得分就不會贏球

也有過靠保送能讓球隊贏球的比賽,這並不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尤其遇到對方有很好投手的球隊,就算好好選個保送也不是很容易,大聯盟球員基本上防守都不會太差

於是就要想辦法得分,9人先發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打安打全壘打,於是選球好的或快腿的人就要想辦法上壘,再由後面大棒子去推進

所以Billy Beane 這套觀念並沒有錯,之後很多球隊都沿用他的理念,但並不是防守不重要,他認為球隊有好投手就足以cover 防守上的不足,剩下就交給進攻


m003819 wrote:
簡單回你~棒球是得分的運動,不管對觀眾對球隊都是,縱使你有多華麗的防守動作,滴水不漏的防守,不會得分就不會贏球...(恕刪)
觀念不正確。

精確一點說,棒球應該是「比誰的得分多」的運動。「讓自己多得一分」高「讓對手少得一分」,完全是等價的。所以也可以反過來說,只要不讓對方得分,就不會輸球。

得分能力不是絕對的。對方防守弱,你得分就容易;萬一對手真的有「滴水不漏的防守」,那你一分也得不到,對手只要得一分就贏你了。

m003819 wrote:
…於是就要想辦法得分,9人先發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打安打全壘打,於是選球好的或快腿的人就要想辦法上壘,再由後面大棒子去推進...(恕刪)
打棒球本來就是這樣,這段有講跟沒講一樣。問題是如果對方防守強,你就不容易推進;你如果防守較弱,對方就容易推進。邏輯上,無從判斷進攻與防守何者較重要。

m003819 wrote:
…但並不是防守不重要,他認為球隊有好投手就足以cover 防守上的不足,剩下就交給進攻...(恕刪)
電影裡可不是這樣演。Billy 並沒有用什麼特別好的投手來 cover 防守上的不足,甚至還可以派一個生手去守一壘。
Dave5136 wrote:
不過投手的防禦率、被安打率,是可以很精確的數據化的,跟打者的上壘率一樣。


其實投手防禦率,被安打率也參雜了運氣成分.......
場地安打,三不管安打,球找棒子的安打...
防守球員的站位,判斷力,速度...等等

當然這些也一樣適用在打者身上就是.....

但有錢的球隊也可以學這套經營方式。如果大家的經營效率都一樣,有錢球隊的優勢還是不變,而且有錢球隊可以請到更好的經理。


所以2004的紅襪破除了魔咒.....
我的看法是一樣的牌給不一樣思維的人來打~一定是不一樣的局勢
即使Yankees聘了Billy Beane或是更聰明更好的經理來帶,也不可能保證年年打進季後賽不是嗎?呵呵
畢竟打球的還是球員本身不是經理,更不是管理高層
Manager其實一切只能盡人事聽球員表現...

再者如果有錢球隊也和Oak A's一樣作法那不是更好
他們可以省更多錢,有更多名不見經傳的球員或許也因此有表現機會,農場,新人的培植不再只是拿來當交易的籌碼,讓球隊實力回歸到球員的栽培...

Dave5136 wrote:
得分能力不是絕對的。對方防守弱,你得分就容易;萬一對手真的有「滴水不漏的防守」,那你一分也得不到,對手只要得一分就贏你了。


滴水不漏的防守這太難了~但MLB的防守水準其實還蠻平均的~
Jason Giambi防守很差, 但是對方也不可能每個打者每次上場都往他那邊打去搞死他...呵呵
也不可能每隊的SS都是Ozzie Smith等級, RF又是ICHIRO等級...9個位置都是金手套得主...我想這應該是mission impossible第5集, 但9個位置也都是種花職棒等級也更是mission impossible第6集...

打棒球本來就是這樣,這段有講跟沒講一樣。問題是如果對方防守強,你就不容易推進;你如果防守較弱,對方就容易推進。邏輯上,無從判斷進攻與防守何者較重要。


以邏輯上來說的確這樣沒錯
但是比起進攻打擊或是投手防禦指數, 防守水準相對地比較容易被平均掉....
一般職業球員都知道守備要勤練~不然天天上場就等著失誤找上門~除非你的打擊強到可以常駐DH...
但打擊觀念卻是從小到大受到"要用力積極揮棒","選球,保送上壘是其次","跑得快就要努力盜壘","3冠王可以簽個大肥約"這些偏向個人表現的傳統觀念所束縛...當然也不能說他們錯~但是目前看起來似乎有更多數據可以把球隊帶向季後賽,而不單單只是三冠王就好......不過我想現在球員本身的觀念應該也有慢慢的在轉變才對...嗎?呵呵

電影裡可不是這樣演。Billy 並沒有用什麼特別好的投手來 cover 防守上的不足,甚至還可以派一個生手去守一壘。


電影應該是比較強調Billy Beane帶來的新觀念, 其中最明顯的就是OBP...所以電影就專注在上面做文章~捨棄掉當初最大功臣的三巨投,我想這是商業電影的考量,雖然沒有演出來但現實世界的確是Barry Zito, Mark Mulder, Tim Hudson撐起了當年的先發,這三個都可以拿賽揚獎,也可以說三巨投真的有cover掉防守的不足...
至於派生手去守一壘, Scott Hatteberg當年的守備率其實是很優的喔...如果從結果論來看,他並不是防守上的漏洞哩.....呵呵~我個人推測理由應該就像Jason Giambi防守一樣,你防守再爛,對方打者也不可能神乎其技般的每球都打給他練漏估.......呵呵
maddog228 wrote:
…也不可能每隊的SS都是Ozzie Smith等級, RF又是ICHIRO等級...9個位置都是金手套得主...我想這應該是mission impossible第5集, 但9個位置也都是種花職棒等級也更是mission impossible第6集......(恕刪)


maddog228 wrote:
…但是比起進攻打擊或是投手防禦指數, 防守水準相對地比較容易被平均掉.......(恕刪)
是的,因為一個投手的影響力,有可能比其他野手全部加起來還大。我說的「防守」是相對於「進攻」,也包括投手在內。包括投手在內的「防守」,跟「進攻」應該是同等重要。只考慮得分不考慮失分是不對的。

maddog228 wrote:
…電影應該是比較強調Billy Beane帶來的新觀念, 其中最明顯的就是OBP...所以電影就專注在上面做文章~捨棄掉當初最大功臣的三巨投,我想這是商業電影的考量,雖然沒有演出來但現實世界的確是Barry Zito, Mark Mulder, Tim Hudson撐起了當年的先發,這三個都可以拿賽揚獎,也可以說三巨投真的有cover掉防守的不足......(恕刪)
可見 Billy Beane 真正的觀念並不是不重視防守(廣義的防守包括投手),但書跟電影都強調 OBP,忽略了防守。所以才會有人說這是一個「騙局」。(參考我10樓貼的連結)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