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系拍狼 wrote:我覺得方達他老婆也很漂亮...(恕刪) 這個也很正....................球德洛 wrote:總覺得姊弟相認這一段沒拍出來是最大敗筆也非常可惜...(恕刪) 我倒覺得這樣也不錯反正也知道大概是啥情形留點空間想像總比我們這裡的灑狗血的拍法高明許多女主角的養母在醫院那段要是我們連續劇..................應該要死很久.....
其實這一片裏把方登性格描述的很可怕,養母一死就因懷孕跑去躲起來,(只覺自己丟臉,無法體會養父同時喪妻失女心情)幾年後才終於回去見次養父,說一聲要嫁人又跑去加拿大,養父母把她當親生養,結果完全沒盡孝觀念,如果地震後方登沒被帶走領養,帶著仇恨待在親生母親家裏,八成會長成一個任性不孝的叛逆女兒.ps.只是電影編的劇,我好像太認真了一點.
johnny1900 wrote:姊弟相認沒有拍出來我...(恕刪) 也許,有些隱晦表達的東西,只有我們大陸人看了才懂。爲什麽插播毛澤東去世的場景,那寓意著:伴隨著毀天滅地的災難,震垮了而城市,也結束了壹個時代。1976年,對中國人來說是個分水嶺的壹年,也是發生大事最多的壹年,連續幾位中共元老去世,包括朱德,周恩來,毛澤東。唐山大地震,文革結束,紅色年代,永遠埋葬在曆史的廢墟中了。那壹年,中國人茫然失措,不知道何去何從。那壹年,國家滿目瘡痍,沒有任何希望。也是那壹年,新的曙光開始。ps:毛澤東去世對中國人的影響台灣人可能沒法理解。那幾乎是舉國悲痛,說真的,底層民衆是真的悲痛(幾十年的愚民教育啊),聽我媽說,那壹天,廣播裏傳來消息,她在鄉下勞動(知青),哭的簡直無法承受。。。天安門廣場當時聚集了數十萬人,集體爲壹個人哭喪,還是真心的。(中共做過很多假,這個國喪卻是真的。)
毛澤東去世剛好也在那年,這是當時的歷史大事件,其實可以對比當時蔣介石的去世,導演這片除了講述親情,也有在講中國大陸這30年的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歷史,這部片子看完確實感覺這姐姐是有點冷血的,但是 我相信 社會上就是有這種人,而且我還相信 很多做父母的看過之後,心理面可能也會毛毛的。
johnny1900 wrote:另外 地震完了來就一段老毛的橋段,我覺得是不是馮小剛借此向唐山大地震罹難的人表示默哀呢?畢竟在那個年代 是新聞封鎖的,也沒有舉國哀悼這種事(恕刪) 這個只是爲了反映一個時代的分水嶺,在當時,毛死後,確實是舉國哀悼,影片里其實淡化了不少。《唐山大地震》整個影片其實從側面反映了整個中國的這30年的社會變遷~
沒把姐弟那段拍出來,目的應該是要把高潮延續到回到家中與母親的相認吧畢竟唐山這部片的主軸是母親當初方登跟方達的抉擇至於把方登的性格定位較為冷血(找不到形容詞,冷血有點太過),也可說是因為從小經歷地震分離的那一段吧反而覺得最後一段方登在幕前哭得不夠好....
個人也認為姐弟相認未拍出來...是為了母女相認的張力...相認兩次...後面那次就弱了...反正觀眾可以想見姐弟會相認毛澤東過世...中國舉國哀悼我相信那是事實...在那個年代"精神教育"非常成功...在台灣也是如此...當年蔣介石去世...前一天晚上狂風驟雨...隔天清早我要上學時聽說這新聞跑回家告訴父母還被打了一頓...說我亂講...後來證實了.....社會氣氛也是舉國哀痛(當然也是有反蔣的人啦)當時大家也覺得台灣退出聯合國了...老蔣又死了...國家的希望不知在那裡現在想來或許可笑但當時確實是這樣
球德洛 wrote:弟弟和姊姊都不約而同...(恕刪) 我一開始也跟球大一樣覺得奇怪怎會跳過這一段~~不過看到後頭就明白省略掉這段是很明智的,因為姐弟並沒有像母女間那樣的衝突疙瘩在,相遇的場景大概可以預見就是驚訝後泣而相擁,溫馨感人~~然則比之母女相遇的尷尬場面卻沒啥爆點,少了姐弟相見場面只會覺得奇怪,不致有落差~加了這段卻會沖淡母女見面的情感衝突,所以我個人認為拿掉這段是相剛高明的~~~我第一個撐不住的場景是女主角向養父吐露心聲時,當她說出救弟弟這三個字後,眼淚就不爭氣的...第二個場景印象中好像是女主角看到番茄後,母親向她下跪時~~~女主角表現的很冷血其實是可以理解的,先是受到地震的極度驚恐,而在一絲希望浮現後又隨即遭放棄陷入絕望,沒有變成自閉兒或失憶症已經很不錯了,若不是養父極度的關愛與包容,恐怕永遠打不開她的心,也不會有事後的救災相認~~以短短的幾小時電影時間~這些情感轉折我覺得處理很不錯,並不凸兀~~~不過看這種類型片子眼睛很難過~還是不要看太多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