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kyguy wrote:那個id不是我只是隨...(恕刪) 第一:我根本不用找就到處都是你!第二:我在這裡的留言不多!你那麼厲害你就去查一下吧!我承認很多都是針對你偏頗的情緒發言!第三:你還是亂說話!完全不依據事實!
一部電影幾分鐘?90min?再長點180min?試問有多少部電影是內容豐富有意義?要全正面的!這樣在我的印象中,應該找Disney動畫(我很喜歡看)。電影好不好看是個人觀感,市場也會決定,大家願意花錢去看,是休閒娛樂吧!我覺得不需要專看缺點堅持己見去說服別人,說它不好,它水準如何?這一定會引起爭執,這種爭執又是無意義的。有哪部電影高尚兼顧品德教育?有內容?全部都可以專挑缺點,赤壁?色戒?挑一挑都一堆缺點。我喜歡看周星馳電影,我也不會強調劇中砍人,問候別人女性長輩,下藥(X愛一枝X),這樣我看什麼電影?專職監督電影分級算了。舉舉個人慘痛經驗:女王拉我去看心動(張導,金粱二巨星),問我感想,回答:已婚後外地遇初戀情人搞一夜情叫浪漫?結果.... ,同樣組合第二部,X左XX右走,答:扯!談到 鐵達尼? 回答:一位新婚男人想幹掉老婆出軌對象,剛好牠們所搭大眾運輸工具沉了(我承認那次我真的看到睡了,當時年紀輕)。火山爆發,你看的周星馳電影又多有內容!每次都引起爭執。看電影,對我而言,花錢花時間後不後悔就好了,是放鬆、休閒時間。以前看美麗人生,也沒人談這是挑起仇恨,在台灣何必這樣?重點是看電影的心態。
昨天導演在 TVBS 101高峰會已經有講,他的潛在期待是有想要化解族群,當然這也不是他一個人能竟功的.昨天看完訪問後, 很慶幸我能感觸到導演的用心.海片的深度是看觀眾怎麼取捨,我想社會經歷越多的人應該越有感觸吧.以下這篇評論, 與其說顏色傾向, 倒不如說在於認不認同.勸大家靜心思考, 拒絕媒體迷湯, 活出自我吧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oct/5/today-o2.htm2008-10-5政論影評◎ 高志仁《海角七號》引發政治角度的評論,是其文本敘事與藝術內涵的自然延伸,本不足為奇,然而像《中國時報》小社論明指其為「新台灣民族主義」情緒的表現,在本片的政治詮釋上倒真的是「敢拚敢衝」!政治角度的海角影評,已經陸續端出,其他三報各有其代表作,《蘋果日報》社論很直接,謂其準確擊中了「台灣主體意識高張的心理現實」。最經典的首推台灣大學許介鱗教授投書《聯合報》那篇斥罵海角影迷為「只『向錢看』而失去靈魂」、「沒有文化或說文化水準不高」、「激起一片搞笑的莫名笑聲」、「逃不了日本文化控制的魔手」的〈海角七號…殖民地次文化陰影〉,結論甚至和阿扁連結,說本片欠缺「哲學思想和世界觀」,將「隨風飄搖破滅」,做這麼重的詛咒,讓人嘆為觀止,其思扁念扁直追天涯海角,也教人大開眼界!以上以及其他各種政治詮釋,無論是褒是貶都有相當的局限。貶者姑不論,讚賞也都頗為膚淺,像《中國時報》小社論把《海角七號》和過去「自我耽溺」、「冗長、沉悶、呆滯」或者「如同電視肥皂劇」的「把觀眾當白癡」的電影截然二分;《蘋果日報》也說「以前那些自命清高又矯情的電影工作者和評論家謀殺了國片」;如此把《海角七號》孤隔化、奇珍化,其實就忽略了奉楊德昌為師的魏德聖導演的台灣新電影傳承,以及本片其實相當明顯的時下流行的「電視肥皂」偶像劇青春時尚元素,沒有從作品本身特質和邏輯來看待,所以前述「蘋論」離開政治談電影呈現技巧馬上露餡,說「這部片子的缺點是什麼都想講,塞太多東西,不少旁生枝節,若剪去20分鐘將更精緻集中」,而其實「枝節」正是本片最精華的元素之一,如果剪去了,觀眾興趣和藝術價值大減,想談政治也沒有著力點了。其實,本片最有趣的政治面向,應該是其觀影族群的政治傾向。如果以深綠、淺綠、淺藍、深藍來劃分,本片影迷分佈可以說是體現了綠營政治人物的夢想,那就是吸納了深綠、淺綠、淺藍族群,只有深藍恐怕對本片不會那麼投入。要講本片超越藍綠締造新台灣之類的興高采烈的話,大半就是有意無意要來抵銷一點綠營民眾對本片的全面認同與喜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