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章為侯孝賢執導的電影「戀戀風塵」配樂時,只用一把新台幣六百塊買來的吉他奪得法國南特影展最佳配樂獎以上是引用的有次聽到陳明章在被訪問時提到:他一開始就是要塑造這種音樂的情境,故意要用這便宜的吉他,這是他故意設下的氣氛說不定這種平淡無奇的小人物、沒有高調的劇情演出來的電影就是魏導刻意雕塑出來的,頻率相同的就被感動到了............
看了大家的討論, 感覺不是在討論電影, 比較像是在討論看電影的心理現象了!純就電影來討論, 海角的確是一部小品佳作, 以日本人寄給台灣戀人的信貫穿全場,牽引出劇中人物. 導演自然的以台灣人最親近的方式拍出這部電影, 讓一向不看國片的我(40年來,只有小時候進戲院吹冷氣看林鳳嬌,大一點看過悲情城市)找到想看電影的念頭! 坦白說, 國片在一堆新銳導演(或是說得獎導演)搞的一片慘澹.也許他們拍出了藝術,拍出了可以得獎的元素, 但拍不出讓觀眾(一般視聽大眾,不是靠講解,評論電影的那些人)想進電影院看的電影.不像朱延平誇張複製的喜劇 .不像瓊瑤只有神才有的愛情故事. 沒有讓觀眾看不懂的長鏡頭,我在家看家人或坐路邊看鄰居就好了, 幹麻跑到電影院看別人做一樣的事. (近期代表作: 一片雲,愛神等, 哇靠,這是什麼電影啊!) 我電影看的最多的時期都是西片, 大卡司,大特效, 進戲院看準沒錯. (11歲就自己跑到西門町看星際大戰, 初三聯考前不想看書跑去看有中場休息的十誡) .拜有線電視HBO等頻道, 一些早期沒看過或看過再溫故知新的作品也不斷重播. 發現有些會一看在看的都是溫馨小品之作. 再還沒看海角之前一直覺的國片為何拍不出這樣的小品大作. 海角的確張力,劇情不夠緊湊, 但他卻拍出了吸引觀眾進戲院的元素. 這樣的國片, 也許才是眾多觀眾相挺的初衷吧!電影, 藝術之外,也要故一下娛樂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