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捍衛戰士」(Top Gun)雜談

美國海軍及美國空軍航空部隊編制

美國海軍各航空中隊皆為全功能編制,不僅只有飛行組員;由實戰中隊編組的艦載機聯隊(Carrier Air Wing, CVW)亦如是。中隊與聯隊除了由校級軍官領導指揮,亦皆編制特等二級士官長(Command Master Chief Petty Officer, CMDCM)統籌管理士官兵以及行政後勤業務。除特殊任務需求、機種變更、航空母艦退役與罕有的輪調之外,艦載機聯隊慣常部署於同一艘航空母艦,所轄的中隊通常亦不更動。

現行艦載機聯隊多轄九支中隊、約六十餘架各式定翼機與旋翼機,編制定額1750員,約為所部署之航空母艦操艦乘員的半數;而以往各艦載機聯隊多在2500員之譜。因此美國海軍航空母艦巡弋時搭載約五千員之中,近兩千員即隸屬艦載機聯隊。艦載機聯隊暨所轄中隊功能組織仿效部份航空母艦功能組織,部署於航艦時即與航艦成員混合編組共同執行勤務。



各艦載機聯隊與中隊皆有指派駐防的特定海軍航空站(Naval Air Station, NAS),艦隊巡弋時由基地部署至航艦、返港時由航艦部署至基地;巡弋通常佔25%時間,亦可達近40%。陸基中隊為操作偵察、運輸、巡防用大型機的部隊以及假想敵中隊,而艦隊預備訓儲中隊(Fleet Replacement Squadron, FRS)亦以陸基運作為主。

操作第一線作戰機種的美國海軍航空中隊劃分為實戰部隊以及艦隊預備訓儲中隊兩類。預備訓儲中隊在指派的海軍航空站運作,負責第一線作戰機種飛行機組與地勤人員熟成訓練。其編制本屬預備艦載機大隊(Readiness Carrier Air Group, RCVG)暨預備艦載機聯隊(Readiness Carrier Air Wing, RCVW),在上級單位裁撤後即獨立運作或歸由實戰單位艦載機聯隊節制。但流風所及,至今仍總稱為預備航空大隊(Replacement Air Group, RAG)。預備訓儲中隊教官與實戰部隊互相輪調。

美國政治體制為聯邦制。聯邦政府空軍包括常規部隊(Air Force)與後備部隊(Air Force Reserve);州政府空軍為空中國民兵(Air National Guard),亦屬後備體系,必要時得由聯邦政府徵召並支付相應費用。這三支部隊的指揮體系獨立運作,但可藉全戰力(Total Force)原則整合。空中國民兵由州政府統轄指揮並維持運作,硬體設備自購者歸州政府所有、由聯邦政府配發者屬聯邦政府資產。

常規與後備部隊全戰力整合有兩種協同模式。整合後共同執行任務,但指揮體系仍各自獨立。
• 傳統協同(classic associate)通常用在運輸機與空中加油機部隊,由常規部隊整合後備體系人員,使用常規部隊機體。
• 現役協同(active associate)由後備部隊整合常規部隊人員,使用後備部隊機體。通常以常規部隊人員擔任幹部進行訓練,甚至擔任主官。

操作Lockheed Martin F-22 Raptor的夏威夷州國民兵第154聯隊第199戰鬥機中隊即藉現役協同整合美國空軍第15聯隊第19戰鬥機中隊人員作為幹部。


2021年6月6日搭載美國參議員團由南韓飛抵台北松山機場的Boeing C-17A Globemaster III序號05-5150,隸屬美國空軍第15聯隊第535空運中隊暨夏威夷州國民兵第154聯隊第204空運中隊。兩中隊即屬傳統協同,各自所屬聯隊名稱與徽誌也一同漆於機體。



以載人飛機總數而言,逾五千架的美國空軍為全球首大,而四千餘架的美國陸軍居次。若就空軍軍種而言,近四千架的俄羅斯空軍為次大。若不計旋翼機,逾兩千五百架的美國海軍加陸戰隊的航空部隊為次大。千架左右的美國空中國民兵約為中華民國空軍飛機總數的一倍。
redshoulder wrote:
Grumman F-14 Tomcat與McDonnell Douglas F-15 Eagle的視距內空戰對壘


實機模擬對戰,台灣也有

早期 F16 VS M2000

結果如何,各有各的說法.
美國海空軍飛機降落的相異模式

美國海空軍飛行員對降落的教範並不一致。海軍著重於陡降過程中控制高度與攻角,使著艦鉤能在移動的飛行甲板上截獲適當的鋼纜;同時發動機保持軍用推力以備著艦鉤未截獲鋼纜時能再重飛。空軍則著重在緩降過程中控制速度,畢竟陸上基地不會移動,也不必藉著艦鉤截獲鋼纜減速。

降落教範的不同也形塑海空軍飛行員在陸上基地跑道降落時截然不同的模式。海軍採重落地煞車,而空軍多以飄移方式滑行。曾有人在跑道上畫一個框進行降落實驗,海軍飛行員每次都能在框內觸地、空軍飛行員落在框內機率則少之又少。



飛機在陸地跑道減速進場時,必須藉提高攻角拉飄(flare)維持升力,故以主起落架觸地。民航機進場速度較低,觸地後運用逆向噴射、煞車等多種減速機構,因此鼻輪會在主起落架觸地數秒後接地。軍用機進場速度較高,且因重量考量減速機構較少。若觸地後立即使用煞車,將有過熱著火、鎖死偏滑的風險,且耗損過鉅。因此多以維持拉飄的姿態(extended flare)滑行一段距離藉空氣阻力減速,再使用煞車;但此種方式降落距離較長。


美國運輸部所屬聯邦航空總署(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FAA)的飛機飛行手冊(Airplane Flying Handbook)第十五章即建議噴射機觸地後四秒內鼻輪即接地,避免維持拉飄姿態滑行距離過長且可能以尾端觸地。現今軍用機降落姿態控制多為自動,尾端觸地機率低。


以McDonnell Douglas F-15 Eagle系列標準拉飄滑行降落模式為例,與接續降落的客機型態Boeing KC-135 Stratotanker顯著不同。




拉飄(flare)攻角通常設定為13o,或在11o至15o之間。採拉飄姿態滑行減速的各機種通常都使用此設定,不論機體大小。





拉飄滑行的降落距離較長,放諸四海皆準。F-15的標準降落模式本就是拉飄滑行,除緊急狀態使用攔截索以外,並無其它降落模式可供比較。
航空母艦降落過程的高度控制

美國海軍Lockheed Martin F-35C Lightning II自2021年六月上旬起由第147戰鬥攻擊中隊「阿爾戈英雄」(VFA-147 “Argonauts”)率先進行航空母艦戰鬥部署。該中隊隸屬第二艦載機聯隊(CVW-2),部署於USS Carl Vinson (CVN-70)核子動力航空母艦。


2022年1月24日VFA-147所屬序號169304、戰術編號NE406的F-35C在南海因降落事故墜海,含飛行員在內七員受傷。未經核准外洩的飛行員降落輔助電視系統(pilot landing add television, PLAT)錄影顯示該架F-35C在進場時本沿正常滑降動線,但突然間機體下沉無法回復而撞擊甲板,應是發動機推力驟降,導致無法維持滑降動線;而這也與首先外洩的側錄影像中,該機在接近甲板時疑似急推油門的聲響互相聯結。調查結果認為此事故為著艦過程高度速度調整操控不當所導致,排除機械故障因素。


發生事故的F-35C在撞擊甲板起火滑移後墜海,飛行員在滑移過程中側向彈射生還。墜海後機體近乎完整浮在海面,隨後沉入海底。


這架締造美國海軍F-35C戰鬥部署首次塗銷紀錄者,也曾出現在2022年電影「捍衛戰士:獨行俠」(Top Gun: Maverick)序幕航空母艦飛行甲板操作場景之中。此機在2018年夏末電影攝製當時隸屬美國海軍預備訓儲中隊第101戰鬥攻擊中隊「死神」(VFA-101 “Grim Reapers”),戰術編號NJ127。




降落時撞擊甲板事故多半與著艦前高度控制不當,導致飛機滑降動線(glide pattern)過低有關,直接撞擊航空母艦甲板尾部者稱為「艦尾撞擊」(ramp strike)。此類事故為航艦空地勤人員的夢魘,必然造成飛機損失、飛行員及甲板人員可能傷亡、甲板清理作業戰力損耗等後果。


1996年12月4日美國陸戰隊第314陸戰隊戰鬥攻擊中隊「黑騎士」(VFMA-314 “Black Knights”)所屬F/A-18C在夜間降落於USS Abraham Lincoln (CVN-72)時亦因高度過低撞擊甲板,調查結論為強側風造成。

美國海軍飛行員著艦教範是以推力維持滑降動線:過低則增加推力、過高則減低推力。因此飛行員在進場著艦過程中不斷調整節流閥就是為維持滑降動線,讓暱稱「肉丸」(meatball)的菲涅耳透鏡光學降落系統(Fresnel lens optical landing system, FLOLS)燈號維持在正中央。待著艦觸地瞬間才推節流閥最大推力,以期在未擷獲攔截索時仍能有足夠升力重飛。確實著艦停止後隨即將發動機切換為怠速,供後續甲板滑行移動之用。

部份著艦過程影片顯示飛行員在尚未著艦觸地前即推最大推力,這是因為該機已落於滑降動線之下,必須藉提高推力修正動線。然而這並非標準程序。

此次F-35C降落事故中,事故機在著艦前驟然落於滑降動線之下,勢必須立刻提升推力補償。此時飛行甲板降落信號官(landing signal officer, LSO)必會大呼「Power!」警示飛行員提升推力,若情況繼續惡化則會大呼「Wave off!」要求飛行員放棄著艦重飛。飛行員每次著艦過程皆受評分,且公佈於中隊榜單。分數過差將導致失格停飛。

夜間降落著艦影片中的F/A-18機群大部份是C/D型Hornet,少數為E/F型Super Hornet。Hornet著艦觸地時通常會啟動後燃器至最高段約略四秒,隨即將發動機切換為怠速。然而較重的Super Hornet著艦觸地時只允許使用軍用推力、禁用後燃器,而這應是基於攔截索系統強度限制考量。


節流閥推到底時產生最大軍用推力,須再推過擋片(detent)才能啟動後燃器。擋片為防呆機制,避免無意間啟動後燃器造成燃油大量消耗。


附記:F-35C於航空母艦巡弋時機體呈現的斑紋

下方相片拍攝於2024年八月下旬,該架Lockheed Martin F-35C Lightning II序號169636、戰術編號NE411,隸屬美國海軍第97戰鬥攻擊中隊「戰鷹」(VFA-97 “Warhawks”),為繼第147戰鬥攻擊中隊「阿爾戈英雄」(VFA-147 “Argonauts”)之後,美國海軍第二支完成艦隊部署的F-35C中隊。

來源:らいあん

VFA-97在2023年初與VFA-147換防,編入美國海軍第二艦載機聯隊(CVW-2,代碼NE)為第四中隊,部署於USS Carl Vinson (CVN-70)核子動力航空母艦。原隸屬VFA-147戰術編號NE402的本機也在同年三月移交予VFA-97。



相片拍攝當時,第二艦載機聯隊正值艦隊巡弋結束,回防位於加州中部的基地勒摩爾海軍航空站(NAS Lemoore)僅一週餘,因此巡弋期間飛機表面產生的各種痕跡皆可能尚未處理。此架VFA-97所屬NE411上表面呈現大片棕褐色區塊,然而同日拍攝的同中隊另架NE405卻無此特徵。因此有一說指此大片棕褐色區塊為防蝕塗料塗佈區。

來源:らいあん

由美國空軍軍需裝備司令部(Air Force Materiel Command, AFMC)主導發展的Have Glass各世代匿蹤塗層均屬於高度軍事機密,僅知其為含鐵粒子的纖維複合材料。推測在匿蹤塗層表面稍有破損時,內含的鐵粒子即會氧化呈紅棕色。但表面塗層有此現像並不代表機體鏽蝕。

2021年六月上旬至翌年二月中旬VFA-147率先進行艦隊部署遠洋巡弋期間,其F-35C機群機背表面所見的紅棕色痕跡除了可能與匿蹤塗層鐵粒子氧化相關之外,也可能來自常見油污與化學物質在飛機表面附著的情況,這包括飛機自身噴濺的油脂,以及在空間狹小、慣常髒污的航空母艦操作環境維修保養所致。這些紅棕色痕跡似也集中在航空母艦地勤人員可能踩踏觸碰的區域。





此架VFA-97所屬NE411在2024年十二月底巡弋期間外觀與同中隊其它機體相似,並未見一季前機身上表面呈現的大片棕褐色區塊。



尚在艦隊部署早期的F-35C必定會經歷各式各樣實際操作測試以收集數據從而調整改良。然而在高度機密防護下,此類機身痕跡真實成因為何、相同特徵是否還會持續、匿蹤塗層補強與重新施作的間距、機體表面是否另有其它塗層,其實無以得知。

USS Carl Vinson (CVN-70)核子動力航空母艦打擊群本次巡弋歷時八個月,於2025年七月上旬結束巡弋任務返航。此時第二艦載機聯隊(CVW-2)第97戰鬥攻擊中隊「戰鷹」(VFA-97 “Warhawks”)所屬之Lockheed Martin F-35C Lightning II機群皆呈全機紅棕色,但各機色塊分佈一致。

航空母艦著艦降落引導

飛行甲板的降落信號官(landing signal officer, LSO)由資深飛行員組成,負責引導著艦降落,並對飛行員每次降落過程進行評核。降落信號官手持話筒與降落機組員進行無線電通聯,亦手持暱稱「醃黃瓜」(pickle)的桿形開關,控制暱稱為「肉丸」(meatball)的菲涅耳透鏡光學降落系統(Fresnel lens optical landing system, FLOLS)顯示燈號。

降落信號官中,朝飛行甲板降落區觀察者隨時回報甲板飛行限制高度。當甲板降落區有飛機、人員、器械等障礙物時稱為阻塞甲板(foul deck),此時口呼「five hundred, foul deck」即代表甲板飛行限高500呎、阻塞甲板,不得著艦;同時朝降落飛機觀察的降落信號官亦將桿形燈號開關高舉過頭以示認知不得著艦,並以此手勢警示相關空地勤人員將隨時指示降落機重飛。當飛行甲板降落區已淨空,但攔截索系統尚未備便時則口呼10,代表甲板飛行限高10呎,直到備便可供降落為止。
載運汽車的航空母艦

美國海軍航空母艦在更換母港或往返大修時屬於非戰鬥部署狀態,艦載機聯隊人員及飛機已離開;空艦搭載約三千名操艦乘員啟程,也順道載運乘員的家當。美國海軍認為這樣做比付費予乘員自行移動或租用民船運輸更為經濟安全,故已行之有年。






航空母艦升降甲板與碼頭有不小的高度差,直接以跳板跨接行駛風險很高。



故裝載時是逐一由起重機從碼頭吊掛至升降甲板,再移至機庫或飛行甲板繫置。

隨年代推移,搭載的車輛也陸續在演變,也有人租U-Haul搬家。





墨西哥灣岸德州Corpus Cristi以USS Lexington (CV-16)航空母艦改裝的USS Lexington Museum on the Bay也曾將汽車吊放於甲板舉辦活動。1943年2月17日服役的Essex級USS Lexington (CV-16)本命名為Cabot,但更名以繼承1942年5月8日於珊瑚海海戰沉沒的USS Lexington (CV-2)。本艦於1991年11月8日除役。



甲板上的Grumman F-14 Tomcat曾用於支援1986年電影「捍衛戰士」(Top Gun)的空中攝影。在博物館展示時本採第84戰鬥機中隊「海盜旗」(VF-84 “Jolly Rogers”)戰術編號AJ201塗裝。2020年間經網路票選更改為電影主角Maverick座機塗裝。


1978年十月下旬USS Enterprise (CVN-65)核子動力航空母艦結束西太平洋例行巡弋,由珍珠港載運軍眷(稱為tiger cruise)航向加州舊金山灣阿拉米達(Alameda),準備進行為期四年的大修。在10月29日抵達港埠前一日,該艦艦載機聯隊業已離艦移防海軍航空站。艦上則進行汽車彈射拋海活動,讓軍眷觀摩航空母艦作業。


彈射拋海的車輛為1963年Plymouth Savoy,為操作North American RA-5C Vigilante之第一重型偵察攻擊中隊「哈菸虎」(RVAH-1 “Smokin’ Tigers”)軍官所有,且施以該中隊相關塗裝。


在上世紀九〇年代前,美國海軍航空母艦進行汽車彈射拋海展示並不罕見。



上世紀八〇年代中葉,法國Citroën廣告也在法國海軍Clemenceau航空母艦上彈射Citroën Visa GTI。



英國皇家海軍曾在2003年以HMS Invincible (R05)航空母艦支援Top Gear電視實境秀第三季首集攝製,在其滑跳甲板以1985年Jaguar XJS改裝車進行直線加速測試。結局也是直接拋海。
Goose與Duke的越戰淵源

1986年電影「捍衛戰士」(Top Gun)中,座機無法自螺旋失速(flat spin)狀態解出而彈射失敗喪生的雷達攔截官Nick “Goose” Bradshaw中尉,咸信其呼號取自越戰期間美國海軍McDonnell Douglas F-4 Phantom II武器系統官David John “Goose” Lortscher (1942-1979)中尉。

1968年4月28日,部署於USS Ranger (CVA-61)航空母艦的第二艦載機聯隊(CVW-2)第21戰鬥機中隊「槍騎兵」(VF-21 “Freelancers”)飛行員Diego E. “Duke” Hernández (1934-2017)中校以及武器系統官Lortscher中尉操縱序號153014、戰術編號NE103的F-4B,率領機群攻擊榮市(Vinh)南鄰邊水(Bến Thủy)的北越彈藥貯存設施。


該機投彈後拉升時為防空砲擊中左翼起火,緊急返航至東京灣上空離岸七公里處因發動機與液壓系統失效而棄機彈射,機組員由USS Jouett (DLG-29)飛彈護衛艦搭載的Kaman UH-2B Seasprite營救生還。此架直升機隸屬第七直升機戰鬥支援中隊「海魔」(HC-7 “Sea Devils”)之107分遣隊,專責搜索救援(search and rescue, SAR)任務。

Hernández於1986年晉升至海軍中將暨第三艦隊司令,1991年退役。電影主角Maverick之父Duke Mitchell顯然取自Hernández的呼號。以電影設定而言,Duke Mitchell為第51戰鬥機中隊「嘯鷹」(VF-51 “Screaming Eagles”)的F-4飛行員,部署於USS Oriskany (CV-34)航空母艦,1965年11月5日作戰失蹤。


之後Lortscher在1970年9月14日及1971年9月22日兩次F-4飛行任務中因機械故障棄機彈射。

1973年10月15日Lortscher上尉於英國皇家海軍進行交換訓練任務,操縱隸屬892海軍航空中隊序號XT869、戰術編號R-002的Phantom FG Mk.1座機準備降落在蘇格蘭東海岸皇家空軍盧赫斯基地(RAF Leuchars)時發動機失效,與飛行員J. I. Hooton上尉同在四百呎高度棄機彈射生還。


Lortscher在五年半期間於F-4系列機型經歷四次彈射跳傘生還,也追平了美國航空先驅林白(Charles Augustus Lindbergh, 1902-1974)自1925年3月5日至1926年11月3日的四次棄機跳傘紀錄。

然而Lortscher少校的好運已走至盡頭。1979年12月5日操縱隸屬美國海軍第32戰鬥機中隊「劍士」(VF-32 “Swordsmen”)序號159022、戰術編號AB212的Grumman F-14A-75-GR,於波多黎各羅斯福路海軍航空站(NAS Roosevelt Road)外海與同中隊序號160902之F-14A-105-GR發生空中碰撞後失去控制,與飛行員Russell J. “Rusty” Chiasson上尉一併墜海喪生。


序號160902的F-14A在碰撞受損後仍能飛返。該機現於紐約州長島卡爾弗頓(Calverton)的Grumman Memorial Park展示,採1997年十二月退役當時隸屬之第101戰鬥機中隊「死神」(VF-101 “Grim Reapers”)戰術編號AD134塗裝。


據說導演Tony Scott本想根據此事故將Goose之死設定為空中碰撞後墜海,但美國海軍因形象考量未予核准。

而Goose呼號仍然代有傳承。參見電影「捍衛戰士」(Top Gun)角色呼號的現實版
電影「捍衛戰士:獨行俠」(Top Gun: Maverick)演員的飛行相關訓練

由2022年電影「捍衛戰士:獨行俠」(Top Gun: Maverick)於4月18日釋出的幕後花絮,提及演員均接受為期三個月的嚴格訓練,包括飛行體驗與水中求生。


依據美國海軍部OPNAV 3710.18指令,非軍職人員或非航空組員欲登上美國海軍或陸戰隊飛機隨伴飛行之前,皆必須完成航空生理訓練以及水中求生訓練;在訓練之前也須自費進行健康檢查。



1982年電影「軍官與紳士」(An Officer and a Gentleman)的水中求生訓練一幕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發明的9E8E “Dilbert Dunker”訓練具,模擬螺旋槳飛機常應用的水面迫降(ditching)。


9E8E訓練具已在廿世紀、廿一世紀之交以Modular Egress Training Simulator (METS)訓練具取代。此新式訓練具又稱Helo Dunker,可模擬不同機型落水的狀況。



METS用以模擬無彈射椅的直升機、預警機、反潛機等。具彈射椅的噴射機已少有水面迫降的作法。


航空生理訓練和水中求生訓練都不是飛行訓練,完訓並不會增長操縱飛機的技能。登上軍機的演員屬於民間觀察員(civilian observer),不需操控飛機的技能。民間觀察員登機著重安全性,故有體格檢查、求生訓練、安全講習等安排。

以軍機搭載民間觀察員進行飛行體驗在各國都是常例,偶而也有事故。對不諳飛行者來說,發生事故時逃生遠比試圖操控飛機來得安全;同時雙座飛機後座也不一定有操縱裝置。安全講習會提及彈射把手的位置與用法,在搭乘時除非飛行員下令彈射,全程禁止碰觸。

事故造成死傷財損,都會有額度龐大的保險理賠;前提是被保人與資產依循保險合約規定,未有超出規定的動作與使用。一架Boeing F/A-18E/F Super Hornet牌價七千萬美元,續集的製作費只夠買兩架;若不由合格海軍飛行員操控,一有閃失將難以善後。

2022年電影「捍衛戰士:獨行俠」(Top Gun: Maverick)在2018年中開始攝製之前要求演員受飛行訓練,目的是熟悉飛行感覺、簡易操控,所以在機艙內直接拍攝畫面時,演員能夠有比較合理的動作與表情,而不是純粹以想像演出。1986年電影「捍衛戰士」(Top Gun)在攝製時原本也想直接在飛行中拍攝,但飛機一翻滾演員就吐得一塌糊塗,完全無法正常表現,最後只能坐在地面報廢座艙中表演。為避免重蹈覆轍,續集開拍前就讓演員藉飛行訓練逐步習慣特技飛行。

除非像Tom Cruise一樣拍片玩出興趣,陸續取得各級商用飛機飛行執照,不然這樣的初階飛行訓練只是玩票性質。

附記

2016年3月18日美國海軍第123空中指揮控制中隊「螺旋蓋」(VAW-123 “Screwtops”)所屬之Northrop Grumman E-2C Hawkeye降落於USS Dwight D. Eisenhower (CVN-69)航空母艦時發生攔截索斷裂意外,造成甲板六員受傷,而該機僥倖得以重飛。此意外歸咎於攔截索未依規範確實維護。



察覺攔截索失效後,E-2C正副駕駛立刻推油門、收起落架、放襟翼,並向後拉開座位上方的水上迫降逃生艙口(ditching hatch)。


機艙內的三名電子作戰組員則使用機身右舷後上方的水上迫降逃生艙口。此艙口在起飛及降落時通常事先開啟,以免一旦事故發生時因機體衝撞變形而無法打開。
redshoulder wrote:
1986年5月12日(恕刪)

好詳細的捍衛戰士Top Gun資料
近海作業飛機清洗

美軍規範於近海富鹽環境操作的飛機,必須在下列條件時進行純水沖洗:十五日未沖洗、執行低於三千呎高度飛行任務的當日最後航次。此規範對各軍種及海岸防衛隊的定翼機、旋翼機皆一體適用。而各式自動沖洗系統是為節省手動沖洗的人力、工時及水量而發展,已有數十年的歷史;操作美系武器盟國的基地也多有設置。能在地面滑行的定翼機、旋翼機都適用自動沖洗系統。









巡弋中的美國海軍艦載機亦規律執行清洗程序,由著褐衫褐盔的艦載機聯隊飛機維護員(air wing plane captain)手工清洗。航空母艦一天淡化四十萬加侖海水作為各種用途。







  • 1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