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捍衛戰士」(Top Gun)雜談

美國海軍假想敵中隊的General Dynamics F-16 Fighting Falcon

美國海軍在1988-1998年操作過為假想敵訓練量身打造的F-16N,由F-16C/D Block 30改裝。



F-16N配屬於NFWS (TOPGUN)、VF-43、VF-45、VF-126等四支海軍假想敵中隊,後因操作過度激烈導致機體結構過早疲勞破壞,無零件經費維護而全數退役。





2003年起美國海軍再接收禁運巴基斯坦的F-16A/B Block 15作為假想敵訓練。此第二代F-16機群皆配屬內華達州法倫海軍航空站(NAS Fallon)的海軍航空戰鬥發展中心(Naval Aviation Warfighting Development Center, NAWDC),即TOPGUN。


因1986年電影「捍衛戰士」(Top Gun)而名聞遐邇的TOPGUN,前身即1969-1996年於加州聖地牙哥米拉馬海軍航空站(NAS Miramar)運作的美國海軍戰鬥機武器學校(United Stated Navy Fighter Weapons School, NFWS)。1996年移防法倫海軍航空站後改稱海軍攻擊與空戰中心(Naval Strike and Air Warfare Center, NSAWC)。NSAWC部隊徽仍延續NFWS著名的準星瞄準米格機徽,再外加代表攻擊的閃電紋。


NSAWC顧名思義就是將F/A-18兼具攻擊與戰鬥的功能一併納入戰術訓練。但此名稱也造成由F-14換裝的戰鬥體系飛行員心結,於是之後再改名稱為海軍航空戰鬥發展中心(Naval Aviation Warfighting Development Center, NAWDC)。

由於F/A-18C/D即將全數退役,美國海軍正計畫擴編F-16機群以迎合假想敵訓練的需求,且應非專屬機型以保障零件供應無虞。後備訓儲單位第204戰鬥攻擊中隊(VFA-204 “River Rattlers”)也預計在2021年十月接裝擴編的F-16,由F/A-18動員預備部隊轉為F-16假想敵訓練部隊。2021年8月5日美國海軍證實將自2022年第三季至翌年第一季自美國空軍取得32架F-16C Block 32與六架F-16D Block 25,皆為出廠卅年以上的機體。


所有美國海軍操作的F-16皆為陸基,無航空母艦起降能力。
redshoulder wrote:
蒸汽錐(vapor cone)僅見於穿音速(transonic)飛行狀態,飛行器對地速度並未達音速。在穿音速飛行時,因飛行器位移而壓縮鄰近空氣的效應,使空氣相對於飛行器表面的流速在表面曲率變化較大處超越音速,同時產生震波(shock wave)伴隨壓降。若鄰近空氣的相對溼度高,此壓降將使空氣降溫,連帶使水氣因低於露點(dew point)而凝結。穿越此處後的飛行器延展表面使相對於飛行器表面的空氣流速迅速降為穿音速,形成壓縮震波(compression shock wave)與壓升,因而凝結的水氣升溫超越露點再次蒸發。這就是蒸汽錐呈現特殊形狀的原因。低壓區隨飛行器而移動,因此蒸汽錐也隨飛行器而移動。

所以不要把相對速度的定義混淆了。此外Prandtl-Glauert singularity與穿音速飛行形成的蒸汽錐無關,也與超音速飛行流場無關,只是簡單假設下的數學理論。


Well i see
感謝說明
劃開的空氣因為有了橫向位移
壓縮了空氣
機身與空氣的相對速度還會明顯提高
飛機速度就算次音速
部分區域機身與空氣的相對速度可以超越音速
沒想過這現象
這樣就更明瞭了

但建議樓主去wiki更改
普朗特-格勞爾奇異點
裡面的照片都講飛行器超越1馬赫
讓人以為在講超音速飛行器
才獨有現象
"November Rain"
redshoulder wrote:
以中國殲-20在網路流傳的兩張相片比較,理應在前置翼前緣後發生的蒸汽錐,在側照卻付之闕如;主翼前緣後的蒸汽錐在側照也過於前移。

這種蒸汽錐發生位置不固定的狀況,似乎是異空間才有的氣動力物理現象。


紅大太幽默了
Grumman F-14 Tomcat與McDonnell Douglas F-15 Eagle的視距內空戰對壘

1970年十二月首飛、1974年九月服役的Grumman F-14 Tomcat與1972年七月首飛、1976年一月服役的McDonnell Douglas F-15 Eagle,分別為當時美國海軍與美國空軍繼共用McDonnell Douglas F-4 Phantom II之後各自發展的空中優勢戰鬥機。兩軍種發展時程相近的主力戰鬥機何者表現較佳,自然成為有趣的話題。


香原勝文原著「ザ・スーパーファイター ジェット戦闘機のすべて」於1978年由集英社出版。本書經曾秉文翻譯為「超級戰鬥機圖鑑」,由正海出版社出版、大山書店經銷。


該書一篇簡述1977年十、十一月間F-14與F-15進行的兩場視距內模擬空戰,指稱參與的F-15在各種對戰組合中,幾乎全數遭F-14擊敗。



此篇內容取材自1977年11月26日發行的英國老牌Flight International週刊,算是即時的報導。週刊報導兩機種的空戰評估(Air Combat Evaluation, ACEVAL)於1977年10月11-13日內華達州紅旗演習(Exercise Red Flag)期間進行,由海軍第一戰鬥機中隊「狼群」(VF-1 “Wolfpack”)操作F-14A與空軍第27、第94戰術戰鬥機中隊及第433戰鬥機武器中隊操作F-15A對壘。雖週刊報導當時結果尚未公佈,但F-14A的空戰機動表現明顯較佳。最終官方判定結果由F-14A取得2:1優勢。


由此可知香原勝文著作內容夾雜過多渲染改寫。後人甚至編造出25:1的模擬空戰交換比,由F-14A取得壓倒性勝利。

同位於維吉尼亞州的美國海軍航空東岸大本營奧西安納海軍航空站(NAS Oceana)以及美國空軍訓練基地蘭利空軍基地(Langley AFB)地理位置相近,雙方私下安排的F-14與F-15模擬空戰似也常在此區域發生。當然此種演練或較勁不能大張旗鼓,只能靠退休飛行員三十年以上的記憶分享,自然也就有不明確或吹噓的成份。視距內空戰纏鬥除了早期發現敵機搶佔有利位置外,畢竟還是得憑藉飛行員的操控技術與經驗。性能數據上F-15A大多較F-14A強一些,但老練的F-14飛行員還是能藉猜測敵方倚恃的性能優勢(如爬升率),在纏鬥中先進行反應。


以戰鬥機飛行而言,美國空軍飛行員操作通常較為保守,海軍及陸戰隊飛行員則多以將機體操作至飛行包絡線極限為原則。即使訓練程度與飛機性能相當,此種行為文化上的差異也會決定視距內纏鬥時的優劣。

這樣的文化差異也表現在兩軍種各自的特技飛行小組上。海軍的藍天使硬是比空軍的雷鳥編隊來得更密集更交疊。



說到這個海空軍之間的鷹與雄貓之間的大戰,日本空自也有相關的經驗:
http://alert5.com/2020/05/23/f-14as-choose-to-engage-jasdf-j-15js-with-aim-54s-instead-of-dogfighting/
F-14As choose to engage JASDF J-15Js with AIM-54s instead of dogfighting

前日本空自的飛行員回憶到多年前與美國海軍F-14A進行的異機種空戰演練DACT中,F-15J只要是進入近距離纏鬥,都是穩贏的場面,但是在某一場演練中一架F-14A面對四架F-15J,雄貓機居然不講武德在超遠距離外就動用鳳凰飛彈,而不是照往常正面近距離來場男子漢之間的格鬥XD,結果F-15J都被判定擊落.....

好啦,我知道雄貓一打四,顧不了啥武德.......
pcgamer wrote:
前日本空自的飛行員回憶到多年前與美國海軍F-14A進行的異機種空戰演練DACT中,F-15J只要是進入近距離纏鬥,都是穩贏的場面,但是在某一場演練中一架F-14A面對四架F-15J,雄貓機居然不講武德在超遠距離外就動用鳳凰飛彈,而不是照往常正面近距離來場男子漢之間的格鬥XD,結果F-15J都被判定擊落.....
好啦,我知道雄貓一打四,顧不了啥武德.......

大部份模擬空戰並非制式,而是由雙方飛行員私下約定或在空域相逢隨興演練。所以勝負並無紀錄佐證,吹噓成份多寡端看個人。


駐防福岡縣築城基地的日本航空自衛隊第304飛行隊於1990年一月換裝F-15J/DJ。該飛行隊高木博元一等空尉在2020年空自F-15成軍四十週年接受訪談時,提及曾率領三架F-15J進行訓練飛行時與美國海軍兩架F-14編隊在空域相逢。此時F-14擺動機翼示意較勁,於是高木一等空尉以飛行隊長西垣義治一等空佐傳授的西垣流空戰戰術突襲,在F-14尚未能反應之前就已獲勝。因而高木認為視距內空戰F-15完勝為1986年電影「捍衛戰士」(Top Gun)過度吹捧的F-14,且不論進行幾次模擬空戰結果都無二致。之後美國海軍私下約定再戰,高木一等空尉再率四架F-15J進入訓練空域,但並未目視接觸F-14即接到戰管通知已遭擊落。此種單方講述的故事情節其實並無任何佐證。


各機種系列衍生型性能無法一概而論。裝備P&W TF30發動機的F-14A與裝備P&W F100-PW-100發動機的F-15A性能在伯仲之間;以1977年十月舉行的制式空戰評估(ACEVAL)結果,F-14A以2:1取得視距內空戰優勢。而F-14B/D改換GE F110-GE-400發動機,推力較F-15C的P&W F100-PW-220發動機更高,也免除P&W TF30發動機為人詬病的高攻角失速缺陷,跨越發動機障礙全面發揮機體性能。F-14的舉升體機身設計、可變後掠翼、大型水平控制面使其具備小型機的靈巧機動,攻角極限、俯仰率、迴轉半徑、迴轉率皆優於F-15;僅極速、爬升率以及低速時的滾轉率與加速性不及。

然而就操作極限而言,F-14雖曾有踰越Grumman原廠-5.5-9G限制以上的9-11G機動紀錄,但美國海軍基於延長機體壽限考量,將其操作極限設在6.5G。故F-14飛行員在日常飛行任務會在7.2G容許值以內操作,避免返航後依規定必須執行機體全檢而影響航空母艦整體戰力。相較而言,F-15的制式操作極限設定為7.33G,但美國空軍飛行員對此卻少有遵循,常直上9G。

不論如何,機體性能優劣只是基本條件。伯仲之間的F-14及F-15要分出空戰勝負,與飛行員操作技術純熟度、團隊戰法、對戰經驗習習相關。歷史上也偶有以劣機取得勝利的事蹟。

據F-14飛行員回憶,美國空軍飛行員通常墨守既有的戰術教範,因此對戰時行徑較易捉摸。航空自衛隊採行的戰法或許不同,對教範的遵循程度亦可能不同,對戰時的掌握度也因而不同。這也是假想敵中隊精研敵軍戰法,甚至連日常生活模式都據以模仿的原因。
這張照片還真是難得一見,貓貓想吃魚還會自備工具: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30634470386740/posts/4181019445348202/
這隻貓所屬的單位VX-4是航空測試及評估中隊(Air Test and Evaluation Squadron),所以掛載魚叉只是測試評估用,不過想想看貓貓要是有辦法撐到現在還沒退役,也許會真的賦予發射魚叉的能力,這年頭美軍幾乎是全家都要搞反艦......
在片尾空戰中,阿湯哥共打了4枚飛彈

有3顆從左翼發射,實際上左翼只掛兩顆而已,

另一顆從哪來?

悄悄告訴你,是ufo幫忙空中掛彈

由於戰鬥中有外星人,因此國務院不公布

我是剛好路過有看到.
電影「捍衛戰士」(Top Gun)空對空導向飛彈發射場景

1986年電影「捍衛戰士」(Top Gun)後段的二對六攔截空戰中,雙方空對空導向飛彈的發射順序為:
• MiG-28左舷飛彈擊落Hollywood/Wolfman
• MiG-28左舷飛彈未命中Iceman/Slider
• MiG-28左舷飛彈未命中Iceman/Slider
• Maverick/Merlin右舷飛彈擊落MiG-28
• Iceman/Slider左舷飛彈擊落MiG-28
• Maverick/Merlin左舷飛彈未命中MiG-28
• Maverick/Merlin左舷飛彈擊落MiG-28,回報僅餘一枚飛彈
• Maverick/Merlin左舷飛彈擊落MiG-28


在電影攝製階段,美國海軍僅同意劇組在兩次飛彈發射演習中擷取畫面。這兩次演習分別由VF-114所屬F-14A發射AIM-7 Sparrow中程半主動雷達導向空對空飛彈以及VF-213所屬F-14A發射AIM-9H Sidewinder短程空對空飛彈,且均維持既有塗裝。因此可見尾鰭上的VF-114與VF-213字樣以及垂直尾翼上CVW-11的識別碼NH;同時VF-213字樣還呈鏡射反向,將右舷發射的飛彈鏡射為左舷以配合電影運鏡,其機腹AIM-54適形掛架搭載紀錄飛彈軌跡的空中攝影莢艙亦清晰可見。這兩架執行飛彈發射演習供劇組擷取的F-14A中,隸屬VF-114者序號159874,戰術編號NH111;隸屬VF-213者序號159848,戰術編號NH200。



電影攝製亦有VF-111所屬戰術編號NL202、序號160676的F-14A-100-GR發射AIM-7飛彈的畫面。此機機腹AIM-54適形掛架亦搭載空中攝影莢艙。


AIM-9使用軌道型發射器(rail launcher);AIM-7則因彈體重量考量,大多使用拋射型發射器(eject launcher)。由發射場景可見AIM-7自F-14裝備的LAU-92拋射型發射器拋離至點火的間隔很短。

MiG-28飛彈發射以模型攝製,故電影後段二對六攔截空戰剪輯的實際飛彈發射場景為:
• Maverick/Merlin右舷飛彈擊落MiG-28:VF-213之NH200發射AIM-9H
• Iceman/Slider左舷飛彈擊落MiG-28:VF-111之NL202發射AIM-7
• Maverick/Merlin左舷飛彈未命中MiG-28:VF-114之NH111發射AIM-7
• Maverick/Merlin左舷飛彈擊落MiG-28,回報僅餘一枚飛彈:VF-111之NL202發射AIM-7
• Maverick/Merlin左舷飛彈擊落MiG-28:VF-213之NH200發射AIM-9H,鏡射反向

Maverick/Merlin彈射起飛及停駐於甲板的座機為序號159843的F-14A-90-GR,當時隸屬VF-114,戰術編號NH114。該機鼻輪蓋、AN/ALQ-100電子反制莢囊及AIM-54 Phoenix飛彈適形掛架前端皆漆為黑色,為美國海軍在上世紀八〇年代進行測試的假座艙(false canopy)塗裝。在彈射起飛時,此機座艙具Maverick/Goose姓名軍銜,但Goose的呼號已塗銷。直到後段航空母艦飛行甲板場景才更改為Maverick/Merlin。此外,該機右舷翼套掛架僅攜掛一枚無尾翼的訓練彈,僅能鎖定目標而無法發射。


AIM-7 Sparrow中程半主動雷達導向空對空飛彈的發射方式

AIM-7 Sparrow中程半主動雷達導向空對空飛彈的設計本為軌道發射(rail launched)與拋射(ejector launched)兩用,但美國軍方認為其彈體過重不適用於發射軌,才全面改為拋射。在美國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Air Systems Command)針對1968年七月至十一月越戰期間空對空飛彈效能評估報告中,就認為本為軌道發射的AIM-7改為拋射後造成25%發射異常,為其拋射系統亟須改良之處。


因彈體重量考量,AIM-7多採拋射型發射器(eject launcher)。發射時由拋離至點火的間隔很短,如F-14裝備的LAU-92拋射型發射器的發射場景。參見Grumman F-14 Tomcat的翼套掛架



F-16搭載AIM-7 Sparrow中程半主動雷達導向空對空飛彈的16S1501翼下掛架已整合發射器,由發射程序可判斷為軌道型發射器(rail launcher)。





AIM-7現役軌道型發射器還有美國海軍暨陸戰隊使用的LAU-115,裝備於F/A-18C/D。




設計著重視距內空戰纏鬥能力的F-16,在上世紀七〇年代後葉開始服役就以AIM-9 Sidewinder短程空對空飛彈為主要武裝。AIM-7 Sparrow中程半主動雷達導向空對空飛彈雖可掛載於F-16翼下兩側三號及七號掛架,但從未掛載於翼端飛彈發射軌,也僅在1991年初沙漠風暴行動時大量使用。



AIM-120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較AIM-7輕約35%,故美國軍方認為其可適用於發射軌。但AIM-120在九〇年代初服役後,幾乎都掛載於F-16翼端飛彈發射軌。原因就是AIM-120比AIM-9重70%,掛載於翼端可在飛行時有效抑制主翼震顫(flutter),增強主翼控制面效能並降低金屬疲勞所引致的結構破壞。





AIM-7 Sparrow即下圖中的BVR Missiles,掛點在三號以及七號掛架。AIM-120 AMRAAM即下圖中的Advanced BVR Missiles,掛點包括翼端。

  • 1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