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褒獎
1.擺脫了國片大多只有現代、青春愛情、鬼片、其他冷門題材
2.有膽識!不選現代,選舊時代1960年代題材懸疑片路線,開創現代國片題材新紀元
3.更大手筆花很多錢搞電腦CG動畫呈現公館瑠公圳鳥贛畫面
4.1960年代的美術與燈光與攝影有下功夫,呈現出那時代氛圍
5.不搞編導合一,採用專業編劇群,細部的戲劇效果強烈濃厚(可惜不夠連貫),
6.把不懸疑又單調的迫害歷史事件,加油添醋改編成現代感十足超級智慧犯罪劇情,簡稱舊瓶裝新酒,光是這點本片就值回票價。
再來是本文重點,就一個大點:劇情走向雙定位:
網路有影評已有點出這點,先講出我的心聲
個人除了捶心肝與佩服外...
作為追隨者的,就只能做補充
本片既想要政治迫害劇,又想要刑案犯罪調查推理劇,
想要腳踏兩條船?? 時間有限,哪有這麼好康的事?
但到後來,編劇(或許導演也有能力影響到編劇群)將本片主軸定調轉向為政治迫害劇為主,反而導致刑案調查推理篇幅大幅壓縮
直到尾聲的大逆轉,又把已定調的政治迫害劇,拉回到刑案調查,但是為時已晚,極度意猶未竟,某些劇情關鍵進展又採大跳TONE方式,甚為可惜。
導演編劇一開始就要把格調拉低一點,本片應該定位在追求商業上成功~單獨定調為刑案犯罪調查推理劇,而非主要上一課戒嚴時代政治教育課
台灣極不缺政治迫害故事的電影,尤其公視與選舉前都會有多部這些方面的電影
但是台灣電影產業要茁壯,是極缺票房突破上的商業片
所以本片應該要主軸放在商業性十足的「刑案線索抽絲剝繭偵辦的細微過」程上
這才是票房保證,必須大幅縮減東廠太監公公(警總頭子)政治辦案與刑求的篇幅,個人認為觀眾不需要被本片提醒與教育1960年代警總刑求的可惡與可怕,以後的電影與電視節目多得是機會給民眾認識警總。
所以本片定位錯誤再過多警總與刑求篇幅,加上父子被警總刑求栽贓的過長篇幅嚴重壓縮了最精采的"刑案線索抽絲剝繭偵辦的細微過程"上~就是本片的票房最重要保險沒把這保險買好買滿
導致刑事調查抽絲剝繭劇情嚴重不足,必須隨時跳TONE讓劇情跟上電影時間不足的進度,精彩的過程也就跳過,票房大豐收也就錯過
(說到跳TONE是本片的缺點,個人認為最後一幕最嚴重,警總頭子與三爺押赴可能是三張犁六張犁山里被槍斃,結果突然釋放警總頭子,給他一把槍,他立刻斃了三爺,無前因後果,很突兀的怪,我想編劇與導演只是要呈現東廠警總頭子官拜小小的上校,卻直達天聽吧)
不過跳TONE嚴重,也可能是劇情聚焦不夠
導演再剪接時為了時效把細節減掉就是了
當然導演或編劇可能會說,那時代哪有注重甚麼刑事調查? 都是政治辦案
但電影就是化不可能為可能才有話題,況且我不相信那年代全部都沒有好的刑事辦案
所以男主角身為刑警的辦案功能在本片的發揮太少,
所以追根究柢來說,編劇導演的眼光過高,就是將本片定位為講大時代政治迫害的悲劇卻不願承認本片該定位為大型商業片,
(本質上又希望是),可惜!
那我就舉個反例
就是湯姆哈迪2015年的電影《失控獵殺:第44個孩子》
主軸定調就很清楚,就是1950-1960年代初蘇聯連環謀殺案的故事
改編自懸疑小說
環境背景就是蘇聯當時沒有刑事警察制度
只有KGB政治辦案的方法,屈打成招破案,但是沒多久真正的犯人又犯案,立刻被打臉,惹出重大民怨,所以請出了湯姆哈迪來客觀刑事偵查,最後破案,大功一件被上司賞大官做卻不從,只求蘇聯建立刑事警察機關與制度辦案。
該片政治辦案屈打成招,只占及小篇幅,整片重心都放在金雞母戲劇元素上
就是刑案偵查,藉由抽絲剝繭辦案帶領觀眾穿越那個神祕又肅殺的蘇聯時空。
不過最後我還是要讚美本片最後高潮
把本片轉變為「現代超高智慧犯罪」,這是觀眾想像不到的,拜本片只有事件是真的, 故事與人物們大多都是假掰出來的之賜,才能把平淡無奇的史實變成曲折的電影
讓我看到專職編劇的專業價值,嫌犯呼之欲出的細節描繪算很成功,希望專業編劇在台灣能夠再接再厲
不要再搞編導合一了,導演要學習尊重專職編劇的價值
說真的有缺點 也有優點
但只能說在有限的資源 能拍成這樣 以滿分100分來說 我給80分
近期看過 台灣電影 "咒" 的完成度 最高 分數可到90分
但這樣比不公平 光是劇情設定在 國民政府來台時期 拍攝成本跟難度 就不同了
或許在幾年後 如果 能再翻拍一次 或許可拍得更好
(建議可讓 劇本作者 參與 製作或給建議,感覺故事被簡化很多)
一開始 我會認為朱軒洋 應該撐不起主角 (但事實上也是)
但有幾處畫面 覺得 有電影明星的 樣子 但臉部表情真的太單調了
吳卓源 有點令人驚豔 表現還可以
最後一場戲 我有想到 沉默的羔羊
最後30分鐘 算救了這部電影 解釋了前因後果 就不劇透了
還是想說 朱軒洋這樣亂碰 刑案現場 不用被栽贓 應該也會被當嫌疑人吧
是拍攝時沒注意到細節嗎???
superAnalyst wrote:
推 不然這陣子會去電影院的大概都是要看不可能的任務吧…
申東賢 wrote:
但這樣比不公平 光是劇情設定在 國民政府來台時期 拍攝成本跟難度 就不同了
沒錯,若要拍60多年前的台灣時空,因台灣都市化嚴重,老街景消失,合適老房難找,拍攝難度會比美國難很多,美國很多地方都保有數十年前的樣子
所以本片題材選擇上真有膽識
故支持擺脫「題材同質化嚴重」的商業國片本片!
本片的時空背景因為極少見,所以很容易吸引人
只是可惜...刑案偵查篇幅實在太少了
kuclark wrote:
希望能有導演加長版本~~~
再完整的故事不給足夠時間說完都是徒勞~~
二樓大大說剪掉40分鐘
希望裡面有許多刑事偵查的劇情
這樣完整版的看頭就會更豐富
申東賢 wrote:
還是想說 朱軒洋這樣亂碰 刑案現場 不用被栽贓 應該也會被當嫌疑人吧
是拍攝時沒注意到細節嗎???
國片在細節處理上,的確仍有許多進步空間
最後國片的隱憂也是好萊塢院線片的隱憂: 題材與類型嚴重窄化
國片是一直都如此
好萊塢是從數十年前一路的緩慢進行, 到這十幾年飆速
這現象將會有瀕臨絕種動物一般有"近親繁殖基因窄化"而不利族群延續的問題
不利院線電影產業的永續發展
應該要加入蔣中正 給 趙志昇 授勳的畫面(
趙志昇 對 一群官兵演講的畫面
這樣對照起後來他被抓 才有落差感
還有老頭被抓 主角 還跟 女記者 嬉鬧 查案 真的有違和感(真心覺得 正經演就好)
查案時 一些台詞 很奇怪 都沒出示身分 就要問路人 一些細節 誰鳥你啊
應該在查案中 回想 跟父親的 相處
這樣關進監獄的相遇 那場戲 就不會那麼 奇怪
我覺得朱軒洋 應該沒給這部戲做太多功課
他應該去看一些刑偵電影 讓自己的表情多一點
像 劉德華的 盲探 梁朝偉 傷城 至少表情都有戲
感覺他把主角 演成配角 好像這部戲是 張世 跟 朱柏康 是雙主角
他只是其中一個腳色
如果能改善這些 這部電影算是 近年來好看的懸疑驚悚片了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