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了解資訊如下除以下資訊請求相關有經驗有感覺的人分享:
看完電影心得會想到佛教經典
一切諸佛愍念眾生。為說水懺道場總法。佛言。眾生垢重。何人無罪何者無愆。凡夫愚行無明闇覆。親近惡友煩惱亂心。立性無知恣心自恃。不信十方諸佛。不信尊法聖僧。不孝父母六親眷屬。盛年放逸以自憍𭝟。貪一切財寶。貪一切歌樂。貪一切女色。心生貪戀意起煩惱。親近非聖媟狎惡友。不知懺悔。或殺害一切眾生。或飲酒昏迷。無智慧心。今日披誠一一懺悔過去諸罪。現作眾惡。今日志誠悉皆懺悔。未作之罪不敢更作。弟子某甲等今日志心。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慈悲水懺法卷上《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四十五冊,卷前有《御制水懺序》永樂十四年(西元1416 年)年七月初一日)。
狂人日記 魯迅 (1918 年):人吃人的社會現象。
All it takes is a little push 『瘋狂就像地心引力,你只需要輕輕一推。』 黑暗騎士(Dark Knight), 2008
紛擾的社會中應該:
道取自然然中自己來(在社會中找出適合生存的方式?)
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對於心經個人白話理解:『觀』照內心自我照顧不要對待自己太嚴苛,當你/妳放手的瞬間擁有空曠的空間。
電影結尾:使用白居易 唐詩 自覺其二 長慶二年(822年)的結尾寫下
喪禮從事人員:
從事葬儀相關人員應該很清楚,最後都帶不走任何一切東西,人肉體損壞的那一瞬間,身體的溫度會降低五感都會慢慢消失。
生:
當你有幸活著每一天可以正常睡覺吃飯有個地方歇息,其實每活一天算是賺到一天,縱使人會怕未知應順然立命接受。
「像我這樣的人,在這樣的時代和環境,沒有餓死已算萬幸」 ——殷海光,1966年3月16日.
但我的觀點看電影結尾的原文電影結尾,引用白居易 唐詩《自覺二首》中的詩句
個人會放在《自覺二首》後面部分
這段話當中,原因是想到人一個人出生同時死也是一個人,死與生雖然是對立關係但消解人文道取自然,彷彿陰陽關係。
易傳寫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老子河上公章句》道德經 :道生一,道始所生者一也。一生二,一生陰與陽也。二生三,陰陽生和、清、濁三氣,分為天地人也。三生萬物。天地人共生萬物也,天施地化,人長養之也。萬物負陰而抱陽。
某種世界觀則設定好的循環關係?(與地球共生共滅)
討論
《白氏長慶集·卷四十》收錄詩篇《自覺 其二》為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於元和十年(西元815年)所作,收入《白氏長慶集·卷四十》。此詩是白居易在四十歲元和十年(西元815年),白居易時年四十。時的感悟之作,詩中直抒對親友相繼離世的悲痛,並以佛教思想中的「解脫門」為核心,反映出其對生命無常的深刻反思。
詩文如下:
親愛零落盡,安用身獨存?
幾許平生歡,無限骨肉恩。
結為腸間痛,聚作鼻頭辛。
悲來四支緩,泣盡雙眸昏。
所以年四十,心如七十人。
我聞浮屠教,中有解脫門。
置心為止水,視身如浮雲。
抖擻垢穢衣,度脫生死輪。
胡為戀此苦,不去猶逡巡。
回念發弘願,願此見在身。
但受過去報,不結將來因。
誓以智慧水,永洗煩惱塵。
不將恩愛子,更種憂悲根!
事件背景:
白居易的多位親友此時已先後離世,這一經歷讓他深刻感受到生死無常,逐漸尋求佛教思想中「解脫」的智慧來平息內心的悲苦。
思想融合:
此詩展現出儒家對生命倫理的重視、道家的超然思想,以及佛教中「了生死」的核心教義,體現出三家思想的融合。
白居易信源與詳細出處:
詩文出處:
白居易,《白氏長慶集》,卷四十,元和十年作(西元815年)。
《白氏長慶集》唐代長慶年間(西元821-824年)這是白居易中年時期的重要詩文合集。
《四庫全書》始於西元1773年,完成於西元1782年。該書對《白氏長慶集》進行了整理與收錄,並確立了權威版本。版本經過整理與校勘,可信度高。國內外研究機構普遍採用。
白居易國內外相關文獻回顧:
出處:邹婷,《白居易的詩歌創作與中國佛學》,出處:佛學研究圖書館,西元2009年。
關鍵觀點:邹婷詳細探討了白居易詩作中佛學思想的應用,尤其是詩人在《自覺》系列中如何展現解脫的思想進程。
出處:岐阜聖德學園大學紀要,2013年,關鍵觀點:指出白居易在儒釋道三家思想中,如何以佛教核心思想為主體進行文化實踐。
出處:何骐竹,《白居易咏病詩中呈現的自我療癒》出處:成大中文學報,2017年
關鍵觀點:從心理層面探討白居易如何以佛教修行方式達到自我療癒。
出處:尚永亮,《論宋初詩人对白居易的追摹與接受》出處:社會科學輯刊,2018年關鍵觀點:分析白居易在宋代詩人中引發的儒釋道跨文化效應。
出處:杜少靜與劉鋒燾,《儒釋道精神的調和與個人自覺的理論追求》出處:宗教文化研究網,2016年
,關鍵觀點:探討白居易作品的內在和諧感,並指出其對後世儒釋道思想整合的影響。
學術數據庫:
CNKI(中國知網):中國文學研究的主要學術數據庫。JSTOR:國際期刊及文獻檢索平台。台灣佛學數據庫:專注於佛教相關研究。
香港文化(禮俗)書目:
黎志添:《廣東地方道教研究:道觀、道士及科儀》(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7年)。
梁鳳縈:《殯儀》(香港:嘉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廖迪生、馬健行:《香港民間儀式:與正一道教科儀專家漫談》(香港: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2021年)。詳參書中第七章:市區喪禮儀式,頁169-193。
儒釋道觀點包含台灣文化(禮俗)書目:
佛教觀點:
破地獄【佛光大辭典】 大字體 護眼色
以佛力、法力脫離地獄之苦,稱為破地獄。為破地獄所唱之誦文,則稱破地獄文。人若深信三寶,則可生於善趣;不信者,則墮於惡趣;破地獄之說即由此一觀念衍生者。在本生經與譬喻經類中多處主張陷種種之危難,遇羅剎之牢城及地獄時,若稱念「南無佛」之號,即可免於危難。[雜寶藏經卷一慈童女緣、新譯華嚴經卷十九夜摩天宮品、佛祖統紀卷三十三] p4232,佛弟子文庫。
《地藏王本願經》、《目連救母經》、《盂蘭盆經》、《雜寶藏經》、《本生經》。
儒家觀點(儒家思想對喪葬禮儀的重視集中在「慎終追遠」、「以禮傳家」等倫理精神至上):
《禮記·祭義》: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明乎生死之義,死生之本,聖人以是為大故也。
《論語·為政》: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論語·學而》:「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禮記·檀弓》:「孝子之喪,雖危亦不犯禮,雖勞亦不怨。」
《禮記·祭義》:提到祭祀之禮的意涵,與《論語》中「慎終追遠」的思想相輔相成。
《禮記·祭義》: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明乎生死之義,死生之本,聖人以是為大故也。
《禮記·祭義》另:祭者,教之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合於道也。生則親養,死則親享,尊其所以生,親其所以死,故謹其終也。
《禮記·祭義》另一段:祭者,教之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合於道也。生則親養,死則親享,尊其所以生,親其所以死,故謹其終也。
《皇清經解》針對《禮記·祭義》進行了詳細注解,補充說明禮器(如祭祀所用的鼎、簠、簋等)、禮文(祭祀詞章)、禮義(儀式的精神內涵)三者的關係。
《中國儒家喪葬文化》(2018年)作者:張春波,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增訂家禮大成》 ISBN13:9789574192397 出版社:南天 作者:徐福全; 林育名-增訂 出版日:2013/01/01。
《臺灣民間傳統孝服制度研究》 作者:徐福全 出版社:文史哲 出版日:2008/09/01。
《中華喪禮之源:儀禮士喪禮既夕禮儀節研究》ISBN13:9789574308439出版社:徐福全作者:徐福全出版日:2013/09/01。
平等自主 慎終追遠:現代國民喪禮[修訂版] 作者: 內政部民政司 新功能介紹 出版社:內政部民政司 出版日期:2016/06/01。
道教觀點:
破地獄儀式主要屬於正一派或與之相關的民間道教,該派擅長喪葬儀式與科儀,包括上元、中元、下元的祭祀,「破地獄」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的認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第一批)》尤其是在福建、廣東等地區。
《太乙救苦天尊說拔罪度人經》
《太上洞玄靈寶救苦妙經》
《上清靈寶大法》
《道藏》第4冊收入完整《上清靈寶大法》文本。
《正統道藏》第36冊,收錄《喪葬科儀》。
《中國道教科儀資料彙編》(作者:張繼禹,西元2010年)。
《九幽拔罪妙經科儀》
《度人經科儀》